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田武陵初级中学 杨首团 当代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所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读。”朗读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最常见的训练方式,也是初中生读懂课文、理解课文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它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水平等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新课标指出:“中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足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朗读的重要性 (一)朗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需要经常范读课文或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比如在教《黄河颂》一文时,介绍了本文的作者和写作背景以后,就开始范读。通过朗读将文中的感情表达出来,越读越激昂,读出了黄河的气势。结尾处的语气坚定,读出了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读得字正腔圆,有急有缓,使学生如临其境,一下就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提起来了,接着就是学生的朗朗读书声。在范读的带领下,学生一个个读得都很投入,从而掀起了课堂上一个读书高潮。教学《安塞腰鼓》时,引导学生对《安塞腰鼓》朗读,让学生抓住语气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来朗读。这样,情感的起伏迂回、铿锵有力、婉转缠绵、回旋往复、一泻千里的高原鼓声之美通过文字回荡在耳畔。朗读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那粗犷辽远雄浑铿锵的高原鼓声扣击他们的灵魂,拨动他们的心弦,使其产生强烈的共鸣,获得极美的艺术享受,并由此而逐渐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朗读有利于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感情 要想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感情,还必须反复朗读课文。现代文需要朗读,文言文更离不开朗读。课堂上单靠教师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应该由学生主动去获取。要做到这一点,就要靠学生自己多读,慢慢品味出其中的含义。在教《口技》一文时,要学生第一遍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句读,流利朗读,初步感知课文。第二遍读课文,要求学生根据文下注释和工具书,弄清文意。第三遍读课文,要求学生品味文中重点句段,体会口技表演者高超的技艺。学生把课文读透了,记住了,那文章的内容及感情等也就把握住了。 (三)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教材中选入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初中阶段是人的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好的要熟读成诵,这样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慢慢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二、朗读存在的问题 虽然朗读教学如此的重要,但现实教学当中成绩的影响,仍有很大一部分教师采用以教材分析为主的授课模式。目前的一些语文课堂已很少听到朗朗的读书声,即使有也是为了凑时间的替代品,或者为了听课而制造声势的工具。在教改的今天,个人觉得朗读教学应该更多地应用在教学中。我是一名在乡镇中学担任了十几年的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感受到朗读教学存在着许多的问题,现以自己的观察与思考谈谈这些问题及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意在求教于大家。 1、朗读的程度不够重视 许多教师在教学改革的第一线进行了大胆的尝试,积极的探索,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加强朗读训练,可是由于考试制度的改革仍然落后于教学改革,导致教师们平时努力做,敢于改,期末又会为了考试分数而放弃已做的一切,又不得不围绕“考试”而进行强化学生知识记忆的训练,所以平时总是受着束缚还是不能全身心投入,只是把朗读教学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手段,导致学生的朗读水平没有明显提高。 2、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语文课堂上传统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10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又没重视实效。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3、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课堂上听起来是书声琅琅,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效率也很低。 4、朗读的面不够大。 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生,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要是上公开课更是如此,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 5.朗读指导和评价匮乏。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某种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溶“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有时,学生朗读时轻重、缓急把握对了,但分寸感很差,一重特重,一轻特轻,极不和谐,让听众的心一紧一紧活受罪。另外,读长句,读排比句时该怎样换气,怎样停顿,在我观察的课例中,指导几乎等于零。学生读长句时读得上气不接下气,还读成了破句。学生会说话,却不会读对话,读对话时呆板、别扭,并不代表“角色说话”,却刻意模拟角色的声音,不但搞得怪腔怪调,也削弱了语言本身的表现力。教师的评价语言没有新意没有针对性,只是一些如:“很棒,大家为他鼓掌”,“很有感情,有进步”等起不到促进作用。 三、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 1、朗读的时间要充分,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自己的情与理。 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特点安排好每节课的朗读时间,要把朗读时间交还给学生,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让全班的学生读完、读好,切不可玩“花架子”“走过场”。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反复的地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要鼓励学生多读,最为重要的是在朗读教学中教师不能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朗读,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原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书,让学生通过所读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让此时的学生由“听者”变成真正的“读者”,让他们去体会自己的情,领悟自己的理,而我们教师给学生担当了“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 2、朗读的目的要明确,让学生在朗读中咀嚼品味情与理。 我们认为无论是朗读的哪个环节,教师都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朗读要求,目的性应该很明确,应该让学生在每一次的朗读中都有所收获。如: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解决字词;再读是要求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大意,知道主要讲的是什么?再读时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自读自悟;进一步朗读时要求学生细细研读、品读,探究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的每一次朗读都要让学生有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要让学生读书有目标,有方向感。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文章中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经常比较、揣摩,并养成习惯。”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水平毕竟是有限的,同一个班级中的学生不可能处在同一朗读水平,能力也有差异,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朗读教学中体现出层次,要因材而读,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同时在朗读教学中要突出重点,有目的的给予指导、点拨,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文章的绝妙之处,独到之处。教师的点拨应以学生的读为根本,应点拨在关键之处,给学生在朗读时以很强的目的性、明确性。不要把朗读搞得花样繁多,华而不实。朗读必须讲究有效性,这是基础。教师不能随意安排无明确目的、无明确目标要求、无实际效果的所谓的朗读,朗读课应该上得真实、扎实、有效。 3、 朗读的形式要多样,让学生在朗读中寻找乐趣。 。 朗读训练中,朗读的形式应该灵活多变。如果只是一味地齐读,个别读,则会显得十分单一,乏味,势必影响学生的朗读兴趣和热情。表面上看起来是朗读,但只是停留在“声音”上,达不到朗读的要求。为了引起学生朗读的兴趣与热情,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如领读、个别读、分角色读、轻声读、评读、快速读、竞赛读、配乐朗读等。至于一堂课中选取什么形式,要根据情况、课文特点而定,不可牵强。 4、诵读要指导,让学生在诵读中得到情感的升华。 文章中的语言都寄寓着、栖息着作者的思想,好的文章无不凝聚着优美的语句、丰富的情感,而所有的这些都需要教师引领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对话,引领学生与作者的心灵思想和谐共振。经典之文传诵不衰就要靠我们教师。怎样才能使经典之文传诵不衰呢?这就需要我么引领学生诵读。而诵读的基础是有感情的朗读,只有在情感上与作者的体验产生了共鸣,才能把优美的文章内化成我们自己的语言,然后才能迫不及待地物化为我们自己的东西。而现实是在教师的讲解、分析的基础上获得感悟,这往往只是起了个小小的铺垫的作用。要想把文章“移情”给学生,必须倡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而后是有感情地诵读,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诵读呢?教师指导诵读,就要精心选择诵读的内容,要精选那些能与学生发生情感共鸣的文章。在诵读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凡事都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由感知课文到理解课文到引起共鸣,内化为自己的理解,要加强诵读内容的情感体验。要能体现学生的个性,要积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读好课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最好能率先垂范,要求学生诵读的文章教师要诵读下来,以期望文章作者、教师、学生三者达到共鸣。教师还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多给学生提供朗诵的机会,通过抑扬顿挫,长短徐疾的朗读,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深层的含义,感悟文章的真谛,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在浓浓的诵读中,我们也将积淀深厚的文化素养。 四.小结 朗读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环,我们应该充分的重视朗读,因为“读是架设在学生情感和作者情感之间的桥梁,有了这座桥梁,学生的情感才能在教师的推动下和文章发生共鸣,从而达到升华。”总之,朗读不仅是一项活动,更是一门艺术,它给读者美的熏陶,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熊熊热情,把读者带到诗文的旋律中,引起学生品味知识获取知识的兴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