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提琴演奏发音问题的初探(修改)

大提琴演奏发音问题的初探(修改)

大提琴演奏发音问题的初探

内容摘要:声音作为音乐的基本素材,其音质的优劣,音色的多变与否直接影响着音乐的形象和感染力。针对大提琴演奏的发音问题提出具体的训练方法,将此方法的实施具体化,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弓与弦接触点的掌握、右手握弓与运弓的方法、肘部力量的运用、换弓与换弦的方法,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好发音的方法,使学生逐渐养成对美好音色不断追求和对艺术精益求精的好习惯。

关键词:大提琴演奏 发音 训练方法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 音乐形象的塑造, 是以声音为材料来完成的。因而美好的发音总是演奏者们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无论学习什么乐器,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演奏方法。倘若在初级阶段就有正确的指导和方法,这就为演奏者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个道理就象盖大楼一样:"根基打得牢,大楼才能盖得高。"所以,演奏者首先必须学得规矩,然后才谈得上用技巧完美地表现内容,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我们演奏大提琴, 就是希望通过大提琴所特有的甜美松弛而又浑厚有力的音色, 来表达我们演奏者各种微妙的情绪色调与复杂的情感活动, 使听众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使作品的音乐内涵从演奏者心中迸出, 流进欣赏者的心田, 让音乐带给人们美好的享受。所以, 在大提琴演奏中, 演奏者发音质量的好坏, 是否优美动听, 是否富有表现力, 是否能感染听众, 已成为我们大提琴演奏者所面临的首要问题。

一、弓和弦的准确接触点至关重要

(一)掌握好弓和弦的准确接触点。宇宙间一切的力都是成对的。这两个力,一个在受力的物体上,一个在施力的物体上。在弓和弦的关系中,弓就是施力的物体,弦是受力的物体。运弓就是表现出弓的施力作用,那么弦受的力是另外一个跟它相等但是方向相反的力。这一点在大提琴演奏中运弓至弓尖时表现较为突出。作者认为,运弓至中弓之后一直到弓尖这个过程中,演奏者必须在施加适当压力的同时,为了补偿这两个力的不相等,可以借助我们的身体,也就是用前胸顶住琴背板向前做相应的推动,使受力体的力增大,进而使这两个相反的力达到大致“相等”。这样,一方面身体在主动应用和被动调节的关系上就比较自然;另一方面在上半弓、弓尖运弓发音时,手也不会颤抖,声音也不会那样虚弱了。相反会均匀、舒适省力,在表现音乐时,就可以得心应手,随心所欲了。

(二)掌握好相对固定的触弦点。所谓相对固定,即在演奏空弦、某一个长音或某一个把位内的音时,弓在弦上的接触点是需要相对固定的。如果这时不能很好地控制住弓子而使其在运行中上下滑动,就会影响琴弦的正常振动进而发出劣质的声音。适中的触弦点影响音量,运弓的第一步先安排好触弦点, 正常的运弓基本触弦点应在指板与琴码之间适中的位置, 离弓子约四五厘米。一般情况下, 演奏强音、高把位的音及慢弓时、触弦点靠近码子相反演奏弱音或低把位的快弓时, 触弦点就应朝指板方向转移, 可以说触弦部位经常需要变化, 当然这种变化必须是有控制地进行,没有稳定的触弦点, 任音滑动, 会产生噪音, 影响音质, 音量。

弓在弦上的接触点又不是不变的,琴弦的粗细,把位的高低,都要求接触点有所变动。在不改变弓速和弓压的情况下,琴弦越细,把位越高,接触点就要越靠近琴码;反之,接触点就应适当上移,但以琴码与指板末端的中点或稍偏上的位置为限。只有当乐曲需要作轻柔、暗淡、虚幻、飘逸的特殊效果时,才允许接触点靠近指板或在指板上运行。然而,遗憾的是在初学大提琴演奏的孩子中,演奏时接触点靠近指板,甚至在指板上运行,这已经成为通病。因为这样运弓最为省力,几乎一碰就响,但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声音啊!因此教师只有严格的要求,正确的指导才能改变这种状况。

(三)善于用眼睛注视弓和弦的接触点。善于用眼睛注视弓和弦的接触点能帮助我们找到纯净的声音,要随时注意弓子在弦上的平稳性,免得使音跑调。有时我们拉出难听的音时,一听便知,准是弓在弦上的接触点转移了。还要注意,决不能养成看左手把位找音准的习惯。但是,看着右手还是有必要的。因为弓和弦的接触点不是固定不动的。有人讲弓和弦的接触点应在弦上的1/11处,但每把琴的质量都不一样,振动波幅当然也不相同,所以还应学会用耳朵来帮助校正音准,因为当你拉出最完美的旋律,体现出最完美的音色时,那是你找到每把琴的最佳振动位置。所以,弓在琴码指板之间自由移动,是保证声音纯净、音色完美的基本原则,按照这个原则演奏,才能有效运用各种混合弓法,演奏各种不同要求的乐曲。

二、 训练对音乐的预先感觉并使这种感觉延续不可忽视

干净、圆润、松弛、饱满的发音, 永远是我们大提琴演奏者所追求的目标之一。发音的练习同其他的练习一样至关重要。只有单独认真地训练发音,才能够使自己对表达不同程度的每个音加以正确的控制,并且能专注地分析发音的每一个细微环节。

(一)训练对音乐的预先感觉。唐代的张彦远就曾经讲过:“旨在于立意而归乎用笔。”作画,构思是第一位的。我们的演奏也一样,我们要发出音乐内容中所要求的一种声音,那么我们头脑中必须事先想象出这种声音的实质,这就是内心听觉。由我们的大脑指挥筋骨、肌肉等机能作出反应,探索、追求这种声音。一旦声音发出,即由我们的听觉加以严格的监听。如果声音还不完全合乎要求,那么就应对肌肉等机体的机能再作调整,直到发出使我们满意的、符合音乐要求的声音。在教学过程中, 首先, 我们应该力争让学生真实地意识到自己演奏的声音及其弱点, 然后通过我们教师的实际演奏与示范, 对学生进行敏锐的听觉训练,

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好的发音, 什么是不好的发音,使学生在头脑里形成对声音的一种敏锐的听觉判断, 也就是培养出他们的一种内心听觉, 这种内心听觉的形成, 使学生在演奏时大脑能时刻提醒他们发音的优劣。

(二)对音乐的预先感觉的延续。每个音在未出来之前,演奏者就应有所准备,做到有条不紊。这样就为后续音安排了充足的调整时间,免得出现“手忙脚乱”的问题。长期注意培养对音乐的预先感觉习惯,并且形成一种条件反射,就能使心中的歌唱性加强,节奏也就很自然地随着音乐而流动,而不会出现抢拍子和拖拍子的现象了。当他们还没有奏响第一个音符时, 就已有了一个良好美妙的音响萦绕在脑海中, 手就随着这个音响的带领去寻找表达这个音响的方法。一旦声音发出, 立即由内心听觉加以严格的监听, 如果声音符合要求, 那大脑就指挥左右手继续演奏。如果声音不符合要求, 那大脑就指挥右手的运弓以及左右手的配合再做调整, 直到发出满意的声音, 通过这样一个反馈过程, 来达到尽可能完美的发音。

三、右手对弓子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1.右手的运弓与握弓

听名家演奏时,我们会发现他们演奏出的音乐非常美妙,姿势和动作也非常自然协调,这正是因为他们演奏的动作合乎了人肢体活动时的自然规律。毫无疑问大提琴能发出优美动听的声音, 起决定作用的是右手在弦上的正确运弓。运弓时,手臂各部分是一个有机的、协调的整体,不能是孤立的、机械地为了做动作而动作。运弓动作的规定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只有当弓与弦垂直运行时产生的规则振动,才会发出悦耳的声音,这才是运弓动作的最终目的。

正确的握弓方法是完成右手运弓各种技巧的基础, 不正确的握弓在演奏时会使整个右手产生紧张, 进而严重妨碍右手的运弓, 以致影响发音和音色的优美。所以如何掌握好正确的握弓姿势, 对我们的发音是非常的关键。在演奏过程中,要尽量避免极端动作。只有处于自然状态、合乎人肢体活动规律,动作才会灵活而有弹性。处于极端状态的动作,紧张、僵硬、笨拙,不便于训练跳弓。总之,每一种演奏技巧都需要自然、放松的状态。好的声音来自正确的运弓,同时也离不开正确的握弓、合理的压力分配与传递。

通常情况下, 我们的演奏要发出好的声音, 运弓时的速度与压力一定要统一,

也就是说弓速与弓压必须要一致。运弓的速度越快, 给予的压力也就应该越大,

反之, 运弓的速度越慢, 所给予的压力也应该相应减小。如果弓速与弓压不一致,

弓速过快, 而弓压过小, 琴弦就不易振动而发出轻飘的虚声, 弓速过慢而弓压过大, 琴弦同样不易振动而发出破裂的嘶嘶声。一个好的演奏者,不仅需要一个好的左手,还需要一个善于使用压力的敏感的、细微而灵巧的右手,演奏者内心深处的感情、个性,都将通过它表现出来。

另外,不可忽视肘部运用在大提琴演奏中的重要作用。运全弓时,肘部运用是保持声音完美的重要环节。下弓时,应注意从弓根开始起全弓,肘自然伸出去,把臂的力量从中弓传到弓尖部,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肘要向前右方无限伸出去。这样,肘向右前方传递的力所产生的音,才会很理想地送到听众耳朵里。但不能忘记的是肘部用力的大小要始终如一,不要破坏它的连贯性。上弓时手腕和肘要一致,成一条线,运到弓根时,只需右手指推一下就可以了。演奏过程如发现僵硬的声音,一定是肘僵硬了。正如著名大提琴家雅诺什·斯塔克说:“真正的问题是不要破坏肌肉动作的连贯性,不要阻碍力量在身体各部位的运行。” 2.右手的换弓与换弦

换弓换弦就像左手的换把一样,做得不好就会影响音准。因此要注意不要妨碍弦的振动和力的运行。

换弓要注意弓尖与弓根的换弓。弓尖换弓是在依靠臂肘的支持下,右手随着回上弓。弓根换弓是在从上弓至下弓换弓和换弦时,肘同小臂的余力还在继续走向弓根,但手指内部传递转换的力量一定要使未完的上弓声音保持住。另外,从食指转到中指、无名指时,小指要做迂回的动作反射。当力量转到小指时,食指已经在转向下弓了,如同在水中摆布,将布的一角向右拉,布会随同你手摆动的方向自如地摆动;当向左掉头时,虽然你的手已经转回,但布的另一角还有着向右的余力。换弓这个例子与“水中摆布”同理,即弓根部换弓送指,往前送和往后拽是同时进行的。

上下弓换弦,除右指的动作外还要求弓的各部位力度均匀。换弦时,弓尖运弓,肘先抬起来用上力,上下弓的力度就能得到均匀与平衡。

此外,在运弓时,要有一个好的、正确的起奏。因为只有好的,正确的起奏,才能使琴弦产生规则的充分的振动,从而发出优美纯正的声音。起奏的音,有强有弱,当然不能一概而论,安静柔和的起奏,要以柔和的力度和较少的弓毛,从非常接近琴弦的地方开始运弓;热情有力的起奏,运弓时可事先加上压力,并配以快的运弓速度,让弓“咬”住琴弦,发出刚劲有力的声音。

大提琴发音的技术要素主要包括正确的持琴姿势和握弓方法,合理的左手按弦和右手运弓技巧以及两手的密切配合等。这些要素对于发音及改善和改变发音都有着重要而直接的影响。

一﹑正确的持琴姿势和握弓方法是大提琴发音技巧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我们已知发音技巧作为一种运动技巧,需要参与发音的生理各部位能协调运动并始终找到和保持积极有效的放松状态。正确的持琴姿势和握弓方法作为发音技巧的预备环节,不仅体现和贯穿着这种状态,更在体会和感受这种状态中起很好的帮助和促进作用。

正确的持弓要领是:①由于大提琴是坐着演奏的,选择一张结实的,高度合乎生理条件要求的平板凳是很重要的。试想,如果在松软的土地上掷铅球或抛铁饼,在弹力很大的垫子上进行拳击,要获得良好的成绩是不可能的。结实的板凳对上半身有坚实的支撑,可以使身体、肩和手臂得以自然放松;合适的高度能有效地保证发音力量合理运用和准确到位。一般来说,躯干长、手臂较短的人应该坐矮一些,反之则高一点。②上身自然挺直,坐凳子的前半部分,双脚落地,两腿分开,左脚在前,右脚在后。这样的坐势可以使双脚对全身重量起很好地支撑作用,同时不失去双腿的弹性,有利于身体保持积极灵活的状态。③将琴体夹于两膝之间,调节琴脚的长短,使琴颈右面的背板上缘正好靠在胸前中央,胸椎骨下方,胃的上方,形成合适的置琴角度。琴脚安放在地板上,支撑点在人体重心的正前方,与两脚的落点形成“三点一面”,琴体得以牢固稳定,不摇晃,消除了令身体紧张的隐患,更易于运弓发音时,手臂自然的传力和用力。这样的持琴方式有一定的灵活性,使人觉得自然舒适。

正确的握弓方法是平稳运弓的前提。从原则上讲,凡是合乎人臂和手各关节生理条件,自由而协调地活动,以达到灵活自如地控制运弓这一目的的方法,都是正确的方法。例如:右手放松,手指自然弯屈成半圆状准备握物的姿态,然后将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的第一、二关节及小指的第一关节搭住并围住弓杆,拇指指尖紧靠马尾箱的半圆凹处,与中指相对,形成握弓的支点。握弓的主要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