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浅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摘要:日常生活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来源地,同时,马克思的价值也体现在对日常生活的指导作用。本文主要介绍在日常生活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以及分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最后,讨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

关键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日常生活

日常生活是人们生活的最基本领域,把马克思主义推荐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可以引导日常生活的发展方向,同时,也可以引导大众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人们明确社会主义及国家的发展目标,自觉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奋斗。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是科学的,健康的,向上的,同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人们最关注的衣食住行上关注民生,改善人们生活质量。所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模式呈现三种形态:服务于中国政治建设的政治形态;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术形态;

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生活相结合的大众形态。目前,发展模式的主要形态是政治形态,学术形态的独立空间较小,而大众形态的发展最为缓慢。在日常生活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以监督实践政治形态,同时对学术形态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涵义

大众,就是人民群众的意思,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为人民群众认知的过程,用简单通俗的语言来解释深奥的道理。所以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以理解为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化和生活化的过程,用大众乐于接受的形式,浅显的语言表达深奥的道理,深入到日常生活中,成为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同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内涵,保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原则。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国化不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中国社会发展的理论实践相结合,形成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表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需要对社会实践相结合,如果脱离了中国实际,马克思主义就成了泛泛而谈。将马克思主义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人民群众生活中的指导思想,这个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分为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理论研究上,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哲学问题都是以人为中心展开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日常生活是人活动的基本领域,也是人其他活动的基础,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实践中证明是科学的,合理的,才能成为真理。马克思主义在旧时代的中国发扬光大,在它的指导下将人民从压迫和奴役中解放出来,建立了新中国。建国后,马克思主义又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实践相结合,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社会的指导思想,在它的指导下制定出的政策和方针,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检验,所以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检验马克思主义的试金石。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实践方面的意义也举足轻重。首先,能增强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纠正日常生活中的个人主义,金钱至上主义等错误思想,引导人们日常生活的发展。其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能够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融入到人们日常生活中,帮助大众在社会转型期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抵制错误思想的诱惑,保证个人思想的全面发展。再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社会传统日常生活进行批判,对新的社会理念重建,克服生活中的盲目性和依赖性,解放思想,树立不断创新的积极的观念,推动日常生活像更科学合理的方向转型。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

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中国发展的指导思想,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影响的深远和广泛的。

首先,大多数人都自觉的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和价值观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信仰,对共产主义社会充满了希望。这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发挥了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给人们群众的生活带来了福利,人民自觉的接受和信仰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结果。

其次,改革开放后,大众对政策的敏感度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提高,现在的政策越来越关注民众生活,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同时,随着社会发展,民众的政治敏感度也逐渐提高,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日常生活中受到了更多的重视,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积极成果

最后,精神生活在马克思主义中也是备受重视的,健康的精神生活要崇尚科学,尊崇知识,时刻保持对教育的追求,并通过教育来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的不断提高。在日常生活中,工作必不可少,但是娱乐也不可或缺,精神生活仍然占据了人们生活的重要部分,是促进人们全面发展的主要动力。

虽然,马克思主义在大众生活中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也存在很多背离马克思主义的现象。

首先,由于建国初期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运用,导致人们产生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排斥心理,一些人提出马克思主义不能随着时代发展指导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同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加深了很多人堆资本主义的好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日益疏远。

其次,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核心地位产生动摇。全球化的发展使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越来越密切,西方带有资本主义特性的思想和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的核心地位。西方过分强调个人主义,冲击了中国信仰的集体主义和国家利益。这种冲击在年轻一代上的表现最为明显,他们对自己的利益越来越关注,对集体和国家的利益越来越漠视。网络的发展也推动了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影响了年轻一代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和人生观的认识。总之,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意识形态逐渐渗透在社会主义国家的日常生活中,使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核心地位产生动摇。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缓慢原因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众的日常生活偏离马克思主义的轨道。

首先对于很多现在民众来说马克思主义是陌生的,甚至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是怀疑和排斥,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其次,一直以来,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都是集中在思想的不断进步和深入上,没有把研究重点放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人们日常生活实践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造成了民众对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陌生。同时,由于错误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大革命”给很多人留下了惨痛的记忆,很多人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排斥怀疑。

再次,马克思主义宣传的教条化,机械化,宣传者自身的理论水平限制,导致片面甚至错误的宣传,引起大众的腻烦心理,增加了马克思主义与大众生活结合的难度。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社会主义,哲学等思想分开,造成学习的不系统性,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三种形态包括政治形态,学术形态和大众形态在思想的发展过程中是统一的,但是政治形态被过分的夸大,学术形态十分薄弱,大众形态责备长期忽视,尽在理论上强调结合实践,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没有真正建立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形态。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

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寻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

在理论方面,首先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坚持科学的态度,不盲从,不迷信,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马克思主主义。只有坚定立场,正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在日常生活中正确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其次,要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像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等这些思想要深入学习和理解。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是不断丰富和完善的,但是其实质是不变,统一的。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有助于马克思主义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推行。再次,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体现时代特性,解决时代问题。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马克思主义,促进其与时代结合,符合中国大众的认知心理和思维模式,才能在现实生活中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最后,注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形态的研究,马克思主义三种形态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把其作为一个整体研究,促进理论与生活的紧密结合,既正确把握了国家的方针政策,又全面了解了大众的日常生活。

在日常生活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要在理论层面上加以重视,更重要的是在实践方面,这样才能更好的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先,进一步关注大众的日常生活,了解人们的衣食住行等问题,保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利益,这样才能坚定人们对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维护。其次,完善大众化的运行制度,通过制度约束,使大众自觉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再次,更新传播方式,在全球话的背景下,各种意识形态蜂拥而至,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主流的意识形态,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作用来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最后,采用简单通俗,贴近生活的方式进行理论宣传,同时,提高宣传者的理论水平。

小结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日常生活中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逐步努力,共同完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日常生活为平台,发挥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3.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3.

[3] 阿格妮斯·赫勒,衣俊倾译,日常生活[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