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扬琴的流派

中国传统扬琴的流派

中国传统扬琴的流派
中国传统扬琴的流派
扬琴传入中国后,很快在各地普及开来并受到人们的欢迎。
清代《皇朝礼器图式》在描述卡龙时用了“形如世俗
洋琴”的词句,可见中国对扬琴的熟悉程度。那时扬
琴在中国最觉的用途之一就是为歌唱伴奏,虽然这种结合通
常是偶然性的。
《清稗类钞》中留下了社会底层人民使用扬琴卖给艺为生的
情景:“盲女弹唱,广州有之,谓之曰盲妹。所唱为
摸鱼歌,佐以洋琴,悠扬入听。人家有喜庆事,辄招之。
”“嘉庆时,江宁有名妓杨福龄,……
工琵琶扬琴,偶一奏技,听者神移……而所得缠
头,或一疋绫,一斛珠……”扬琴与各地
小曲等民间音乐结合形式的固定化,促成了全国十余种琴书
类说唱音乐的产生。从一首作于1803年的《锦城竹枝词》
中可见历史较长的以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的“四川琴
书”在前约200年时的盛况:“清唱洋琴赛出名,
新年杂耍遍蓉城。淮书一阵莲花落,都爱廖儿哭五更
”。
清代范祖著《杭俗遗风》中留下了扬琴应用于南词的记
载:“说唱古今书籍,编七字句,坐中口,弹弦子打
横者,佐以扬琴”。
在戏曲音乐中,虽然传统的四大声腔和清代以业风靡全
国的京剧都未应用扬琴,但却在粤剧、潮剧等地方剧种中立
足了。在由说唱曲种演变而成的吕剧(来自山东琴书)和黔
剧(来自贵州文琴)中,扬琴仍作为主要伴奏乐器在应用。
在广东音乐、江南丝竹和潮州弦诗等民间器乐乐种中,
扬琴是一个重要的乐器。
在与民间音乐广泛而深入的结合中,扬琴这件外业乐器
被不断地改造,扬琴的中国民族风格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
中国传统扬琴在流传过程中,与各地民间乐种的盒结合,使
各乐种中的扬琴在一般的共同点之上多种具有突出的地方
性和乐种性特点的演奏风格流派。下面将论述的是其中发展
较高、对后来扬琴演奏风格影响最大的几个传统扬琴流派。
1.广东音乐扬琴
广东音乐是近代发展起来的地方器乐曲种。广泛流传于
广东的扬琴进入广东音乐后,得到了更快的发展。最早的广
东扬琴出版物——易其仁编著的《粤曲扬琴谱》于1920年
问世。次年,的《琴学新编》出版。该书从记谱法角度对广
东音乐扬琴的竹法作了分类,提出了“竹法十度
”说。我们还从该书了解到,当时广东已形成左竹法
和右竹法两种不同扬琴演奏派别。《琴学新编》是广东音乐
扬琴的重要菱,也是后来同类书著的基础。其后出版的《吕
文成琴谱》(吕文成1926)、《琴学学精华》(丘鹤俦1928)、
《国乐捷径》(陈俊英1939)等,虽只限于介绍广东扬琴,
但算是国内最早的一批有关扬琴演奏法的记述和扬琴曲集。
它们促进了扬琴在国内的进一步普及和演奏技巧的提高。对
广东扬琴竹法特点作最作面而系统阐述的是陈德钜1954年
编著出版的《扬琴 广东音乐扬琴的曲目都是与乐种共用的。
严老烈在清末民初编创的《旱天雷》、《连环扣》、《倒垂帘》
是广东音乐的早期创作曲目。作品虽常用于合奏,但兼有明
显的扬琴独奏或领奏的特点。这些优秀乐曲不仅作为广东音
乐的合奏曲目,而且同时作为扬琴曲目世代相传,保留至今。
30年代出版的广东音乐扬琴唱片《新连环扣》、《倒垂帘》等
(罗绮云演奏,新月唱片公司出生发行)是我国扬琴最早的
一批独奏唱片。
本世纪以来,广东音乐扬琴先后涌现出一批富有才华的扬琴
演奏家,他们是严老烈,丘鹤俦,罗绮云,吕文成,陈俊英,
黄龙练,方汉等。他们对广东音乐扬琴的继承与发展作出了
卓有成效的贡献。
2.江南丝竹扬琴
扬琴在江浙一带相当普及,并曾应用到多种民间音乐
中。它的发展更主要的是集中在近代兴起的器乐合奏形式—
—江南丝竹中。有关江南丝竹的历史资料很少,这里仅通过
对上海地区扬琴师承关系的追溯来探讨这一带丝竹扬琴的
发展情况。
已知早期的重要丝竹扬琴人物是任悔初,张志翔,俞樾
亭,郁鼎铭,唐继香等。
任悔初(1887——1952),江苏宜兴人,李鸿章之婿。他是
1917年成立于上海的丝竹团体“清平集”的发
起人之一。他的扬琴技艺颇为精湛,首先把江南丝竹合奏曲
改为扬琴独奏形式,并在30年代灌制了最早的丝竹扬琴独
奏唱片《中花六板》和《三六》(由百代唱片公司出版)。
张志翔,浙江湖州人,擅长扬琴、琵琶,早年曾为卖唱
歌女伴奏,后到上海,主要以教授丝竹为生。上海最早的几
个丝竹团体都请他作乐师。他培养了很多丝竹扬琴家,并有
丝竹扬琴谱《南风操》流传至今。
其后一代丝竹扬琴代表人物是项祖华,周惠,张徵明,朱文
龙等(仅限于上海地区)
项祖华(1934——),40年代就师从任悔初,在丝竹扬
琴的整理、加工和传播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他主编出版了
《民族乐器传统独奏曲选集·扬琴专辑》,其中他整理
的《弹词之云》、《欢乐歌》、《行街》、《霓裳曲》等江南丝竹
扬琴曲,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创新。 演奏法》
周惠(1925——),曾师从俞樾亭,长期从事江南丝竹
扬琴,以左竹法演奏。他录制了不少江南丝竹合奏唱片、磁
带,为江南丝竹扬琴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3.四川琴书扬琴
四川地区的扬 琴主要是在四川琴书中发展起来的。从
本文前述竹枝词中可推断,以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并因此而
得名的四川琴书至少有200年历史。四川琴书一般由5人表
演,分唱生、旦、净、丑、末,分操扬琴、鼓板、小三弦、
小胡琴和二胡,自弹自唱。四川琴书的音乐由唱腔和器乐曲
牌两部分组成,器乐曲牌是在特定情节中为表现内容,渲染
气氛而用的。扬琴在四川琴书中地位重要,被称作“
骨架”,而在器乐曲牌中的主奏作用更使扬琴的技巧
得到了集中的表现。《将军令》、《闹台》等大型曲牌后来成
为广泛流行于各地的扬琴独奏曲。器乐曲牌的应用约有一百
多年的历史。器乐曲牌的应用不仅是四川琴书发展的一个里
程碑,也是四川扬琴演奏技艺发展的重要标志。许多代民间
艺人为四川扬琴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但他们都没有留下姓
名。现知的近世精于扬琴的艺人有易德全、李德才等人。李
德才(1903——1982)的唱腔和扬琴演奏造诣都很高,早在
1934年便应胜利唱片公司邀请将《将军令》以扬琴独奏形式
录制成唱片发行。他在四川扬琴界及全国曲艺界都享有盛
誉。
4.东北扬琴
过去,在我国东北地区,扬琴并未成为某一乐种的固定
乐器,主要是散传于民间,人们在闲暇时弹奏自娱。
东北扬琴是个别艺人在扬琴与当地民间音乐广泛结合的艺
术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它没有单一、明确的乐种背景,也没
有其它几个传统流派所拥有的大的演奏乾群体。它是由少数
人创造、发展,在少数人中间流传的一个独特的演奏流派,
具有鲜明的东北地方特色。
辽宁盖平(今盖县)农民赵殿学(约188?——1963)
家传演奏扬琴,家闲时常参加皮影戏伴奏。因其家境贫寒,
还时常自制扬琴到市镇上出售,每售前必弹奏一番,以吸引
顾客,围观者赞不绝口。逐渐,越以其高超技艺在晕一带
“玩家”中颇有名气。经过艺人们的多年演奏实
践,大约到本世纪20年代,一种富有地方特点的扬琴演奏
风格——后来被称为“东北扬琴”——在这一
带形成了。它以吟揉滑颤技艺的大量运用为特点,赵殿学就
是晕一流派的奠基者。
受过良好教育的王沂甫(1917——1989)对东北扬琴的
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他从1931年开始向赵殿学学艺前后
共达5年之久。赵既不识字又不识谱,他把演奏技艺传授给
王沂甫,也留下了大量的工作。一些富有特色的技法的命名、
记谱符号的制定、乐曲的整理等,都是由王沂甫完成的。东
北扬琴得以传承和发展是与王沂甫的努力分不开的。
东北扬琴的另一位重要演奏家是从40年代开始活跃在
舞台的上宿英。他在薄弱扬琴的创新发展方面做出了突出的
贡献。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