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论呼啸山庄中的荒原意象

浅论呼啸山庄中的荒原意象

浅论《呼啸山庄》中的荒原意象 摘要:在《呼啸山庄》的作者艾米莉•勃朗特这位伟大的女性笔下,荒原这一意象具有非凡的意义,它不但是故事发生的背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更养育了作品的主人公,赋予他们疯狂热烈、粗犷奔放的气质。可以说,荒原是自由,生命,爱情的象征。

关键词:《呼啸山庄》,荒原,意象 正文: 《呼啸山庄》是19 世纪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短促一生中唯一的一部小说,在其刚问世时, 并没有得到公众的认可,因为这部小说明显地独立于19世纪小说主流之外。直到小说出版近半个世纪之后,才有人认为《呼啸山庄》是19 世纪“所能写出的最好的散文诗”。 小说以18世纪末狂风呼啸的英国约克镇荒原为其背景,讲述了一个惊世骇俗的故事。这里我们从纵贯全书的荒原意象入手,解读一下这个困惑几代读者的奇异故事。

一、艾米莉•勃朗特:荒原之子 说起《呼啸山庄》就不能不忽视它的作者艾米莉•勃朗特,可以说无论是小说中的人物还是布景,都与艾米莉本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整部小说如同一场始终弥漫着残忍的哥特基调的木偶剧,而艾米莉无疑就是幕后的操控者。在这位只活了29岁便与世长辞的女性笔下,男女主人公裹挟着原始粗犷的自然之力,在呼啸山庄的荒原之上上演了一场狂风暴雨般的旷世爱情故事。

艾米莉•勃朗特 (1818 - 1848)出生在英格兰北部约克郡荒原的哈渥斯山村。那里基本上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生活如同沼泽、荒野一样粗犷和毫无变化。她那短促、凄凉的一生几乎全部是在那里度过, 孤独和寂寞使她同那儿的一切发生了亲密无间的联系。她热爱荒原, 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它, 即使是短暂地、片刻地离开它, 她也会感到象鱼儿离开水一样活不下去“在她眼中,最幽暗的石楠丛会开放出比玫瑰还要娇艳的花;在她心里,铅灰色的山坡上一处黑沉沉的溪谷会变成人间的乐园。她在那荒凉寂寥的处所找到了许多开怀的乐趣。”①,而荒原也赐予了她孤独坚毅的性格和沉郁奔放的心灵。无论是《岗达尔》那一系列充满生命张力的诗歌,还是弥漫在《呼啸山庄》中的暴烈、多变、疯狂的奇特氛围,都与艾米莉对于约克郡一望无际的沼泽、旷野的真切体验有关。她把荒野风暴的感受,融合在自己作品的意象结构中,以诗人敏锐独特的想象,营造出一种既真实又荒诞、既狂热又冷酷的奇异氛围。有人这样说:“艾米莉的深刻与伟大,也许只能由约克郡残酷、峥嵘、阴晦和萧瑟的大地和天空造就。”②毫无疑问,正是约克郡的荒原给予了艾米莉独特的艺术灵感,让她以艺术的想象形式在《呼啸山庄》中创造了让人喘不过气的紧张气氛以及一系列恐怖、怪诞的意象, 而在这些意想里,荒原正是其中最基本、最典型,也最富有意蕴的原始中心意象。

《呼啸山庄》中由荒原养育的男男女女不甘于屈从命运, 他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努力去反抗, 去改变周围的压迫自己的环境, 几乎不断遇到困难, 不断犯错误,处在无尽的痛苦与挣扎中。书中没有因为同情而给主人公以圆满的结局, 只有不断反抗命运的斗争和超越人类命运的力量之间的矛盾。在哈渥斯这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地方, 人们的生活如同荒原一样粗犷而毫无变化, 人们过着一种兴趣狭窄而感情奔放不羁的原始生活; 在这里仇怨世代相传, 人们把全部生活发狂似地倾注于这个唯一的目标。这样独特的环境下孕育出了艾米莉极为独特的性格, 她的这种特性, 幻化成了呼啸山庄怪异阴森的环境、希斯克厉夫狂野不羁的性格和三代人复杂的恩怨情仇。

二,解读《呼啸山庄》中的荒原背景 整个《呼啸山庄》的故事是由一位客人洛克乌德对呼啸山庄的生活感到好奇引起,然后由女管家耐莉向他讲述的。希斯克厉夫是一个弃儿,被呼啸山庄的主人恩萧所收养。这个“野孩子”自幼与恩萧的女儿凯瑟琳情投意合,而辛德雷却在其父去世后把他贬为下贱的奴仆。后来,当希斯克厉夫得知凯瑟琳打算嫁给画眉田庄的少爷埃德加·林顿时,便愤然离开了呼啸山庄。三年后,发了财的希斯克厉夫突然归来,开始实施他对辛德雷和林敦的复仇计划。他经常出入画眉田庄,致使林敦的妹妹伊莎贝拉跟随他私奔。这对凯瑟琳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不久她便在临产时死去,留下了一个女儿卡茜。希斯克厉夫悲痛欲绝,但这只是增强了他的复仇心理。他利用辛德雷嗜酒好赌的弱点,通过赌博夺走了他的财产。等到辛德雷死后,呼啸山庄就落到了希斯克厉夫的手中。伊莎贝拉在英国南方去世后,希斯克厉夫强行领回了自己的儿子,为的是在第二代人身上继续发泄他的仇恨。有一次,希斯克厉夫把卡茜扣留在呼啸山庄,强迫她和自己的儿子结婚。不久,希斯克厉夫的儿子和林敦都死去了。这样,希斯克厉夫不仅掌握了呼啸山庄和画眉田庄,而且完全控制了两个仇人的孩子,可以随心所欲地折磨他们。可是,他万万没有料到, 卡茜和她的表哥哈里顿逐渐相爱了。而自从凯瑟琳死后,对她的记忆始终萦绕在希斯克厉夫的心头。他开始真正看到她的鬼魂,以致放弃了复仇计划。不久,他呼唤着凯瑟琳的名字,终于也离开了人世。

《呼啸山庄》典型地体现与阐释了艾米莉·勃朗特的荒原情结, 全书散发着浓郁的荒凉与粗犷气息,书中的男女主人公生活在荒原上, 他们性格粗犷、活泼好动, 从小就放荡不羁, 喜欢自由自在地在荒原上嬉戏。荒原成了他们逃避世间迫害与烦恼的乐园, 使他们如醉如痴、流连忘返。在荒原上,没有对人的尊严的践踏、没有金钱的魔爪、没有社会习俗的阴影, 人们可以呼吸到自然、清新的空气,可以过自由、野性和快乐的生活。作者在荒原上寄托了自己的理想, 在作品中反复出现的荒原意象固然狂放而粗糙,但它却与自由、爱情、生命紧密相连。

艾米莉个性孤独倔强,落落寡合,但她始终热爱自然,苦恋故乡约克郡的荒原。荒原那特有的粗犷、神秘、宁静是她理想的逃避人世烦恼的“世外桃源”,荒原给她的精神带来了极大的慰藉与满足。与此相对应,她的作品中也充满了对荒原细致入神的描写。“自然中有很多未开化的野性的风景, 尽管它们激励不起快感,但是看见它们仍然很满足。在崎岖不平的岩石里, 缠绕着扭曲的树根, 高悬在空中的植物形成一道深色的屏障, 阴冷潮湿的地面与纠缠不清的野草和灌木丛, ———甚至孤独的鸟儿刺耳的鸣叫,野兽的哭喊, 由于不速之客的惊吓而突然窜出来的蟒蛇…”这是一幅原始粗野的景象, 尽管不那么迷人, 甚至可以说是可怕的, 但是正因为其障碍重重,扭曲生长才萌生了另外一种美。在《呼啸山庄》中,神秘的自然环境与凯瑟琳和希斯克厉夫这对旷世情侣的个性张扬和人生故事水乳交融、相得益彰:极度的爱与极度的恨在这个封闭的宇宙中戏剧化地获得一种神秘而又崇高的艺术气质。故事从一开始,人物就被放置在远离尘嚣、荒凉孤寂的环境里。冬夏迥异的荒原,是主角们演出的壮丽舞台。毛姆曾这样谈到《呼啸山庄》给他留下的印象:“(这部作品)使我想起埃尔·格里科的那些伟大的绘画中的一幅,在那幅画上是一片乌云下的昏暗的荒寂土地的景色,雷声隆隆拖长了的人影东歪西倒,被一种不是属于尘世间的情绪弄得恍恍惚惚。他们屏息着,铅色的天空掠过一道闪电,给这一情景加上最后一笔,增添了神秘的恐怖之感。”故事背景具有哥特式神秘、超自然的氛围,几乎所有的人物都被置于险境之中。在这荒原上,没有文明城市的轻软精巧,没有繁华时尚的风情万种,有的只是阴郁荒凉的原野,四季不断的风,孤独的山庄,倾斜的树木,嶙峋的岩石,纷繁五彩的世界被过滤成为一个单纯的黑白底色的梦境,只有在这梦魇般的氛围中才能生发出非理性的人生价值和超越现实的精神追求。雨雪、风暴、黑夜是这荒凉原野的主要基调,野性的自然与激荡的精神一样,深不可测,令人生畏。这神秘漠然的荒野就是凯瑟琳和希斯克厉夫永远的精神之源,孕育滋养着他们孤傲不羁的灵魂、痴顽的爱情迷恋和对抗现实的疯狂。

三、荒原上的人们 1.希斯克厉夫:荒原王者,复仇游魂 当洛克乌德以一个陌生人德身份闯入这个荒原时,在他的眼中的眼中,呼啸山庄是一个厌世者的“天堂”,整个英国境内找不出第二个如此完全跟熙熙攘攘的社会隔绝的地方。荒区的景色是“一片凄凉” , “凛冽的寒气令人四肢打抖”, ‘“风和猛雪卷起可怕的旋涡,把天空和山冈全都搅混了”,“沼泽的深洼随时都有掉进去的危险,连熟悉这一带荒原的人也会迷路”—尽管呼啸山庄,连同附近的画眉庄里也有花园、有树木,有动物,也时常有明媚的阳光和夏季,然而这个本该富有生机的小天地,,却沦落到比荒原更加无情、严酷、不堪容忍的地步。因此,与作为荒原的呼啸山庄外在的自然环境相对应,呼啸山庄内在的环境则是人为的荒原,人性的荒原。我们通过洛克乌德那双惶惑的眼睛,看到了比自然中的荒原更为可怕的景象::四脚魔鬼(指狗) 露出白亮的尖牙,一窝蜂地冲出来袭击来客,主人却并不急着来解围;年轻美貌的“堂客”(卡茜) 那对眼睛里流露出来却只是游移在轻蔑和近乎绝望之间的神色,人人脸上都是冷若冰霜,没有亲切的交谈,没有会心的微笑,彼此只有不正常的憎恨。总之,这个冷酷的世界比外在自然的荒原更加地令人不寒而栗。而造成这一切的元凶就是呼啸山庄中的“暴君”——希斯克厉夫。

毫无疑问,希斯克厉夫是整部作品的主人公和中心人物,当他30年前出现在这片荒原上时就已经注定要在这片万古不变的土地上掀起一场风暴。对于荒原来说,他虽然是一个外来者,但经过时光的打磨,整片荒原上都没有一个人能比他继承更多荒原气质。这是一个不同于以往的正面主人公的恶魔形象,他不仅给小说中的两户人家带来深重的灾难,还用他的野蛮、狰狞、冷酷、自私统治着整个荒原和荒原上的人们,折磨着他们的精神。伊莎贝拉甚至这样问道;“希斯克厉夫是人吗?如果是,他是不是疯了?如果不是,他是不是一个魔鬼?我不想告诉你我问这话的理由。可是如果你能够的话,我求你解释一下我嫁给了一个什么东西”。

希斯克厉夫的一切暴行就是为了复仇。他失去了爱, 他要向那些让他失去爱的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