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丰盛古镇保护规划方案

丰盛古镇保护规划方案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了充分发掘和利用丰盛古镇的旅游资源,促进丰盛的经济发展,协调丰盛古镇保护与发展建设,编制本规划。 第二条 本规划的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重庆市巴南区城镇体系规划》 第三条 为保存古镇生活的原真性,保护古镇城镇格局,保护古镇的文化环境,以体现古镇城镇格局的“回”字街、中心轴为核心,以四个场口为外围节点,划定编制范围。北以现有响水街为界,西与现农贸市场相临,向南包括清源楼山丘,东至规划的南北向城市干道,面积14.6公顷。 第四条 本规划由规划文本、附件(说明书)和规划图纸组成。 第五条 在编制范围内进行的建设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均应遵守和执行本规划。 第六条 本规划由巴南区丰盛镇人民政府组织实施。 第二章规划目标与规划原则 第七条 规划目标 1.以古镇保护和开发为依托,促进丰盛镇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全镇社会经济发展。 2.发掘古镇文化底蕴,延续以“旱码头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 3.整体保护古镇的山水环境和城镇空间格局。 4.改善人居环境,完善旅游服务设施 5.制定现实可行的保护措施,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第八条 规划原则 1.整体性原则 保护古镇整体山水环境和城镇空间格局,加强整体化的城镇空间环境设计,延续古镇原有生活环境风格。 2.协调性原则 保护规划必须兼顾居民的现代生活和旅游发展的需要,与城镇总体发展战略相协调,与城镇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与古镇的良性开发相协调。 3.展示性原则 充分发掘古镇的文化内涵,使古镇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教育价值得到新的升华。 第九条 保护定位 巴南区丰盛镇始建于明末清初,是商贸、田园景观型古镇,素有“长江第一旱码头”之称,是重庆市第一批历史文化名镇。 第十条 保护框架 1.保护山水环境——保护九龟寻母的山水环境;展现田园古镇风貌 2.保护古镇历史结构——保护古镇城镇格局;恢复街巷空间环境 3.保护古镇历史风貌——更新修复街景立面;协调整体建筑风貌;保护重点建筑;修复和完善节点空间 4.保护古镇历史传统——恢复古镇传统功能 第三章古镇分级保护规划 第十一条 重要保护点 对已公布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按相关措施保护。 1. 保护范围 将曾仪堂、一品殿、仁寿茶馆、依仁西医馆、下垭口碉楼等建筑和回字街街景确定为重要保护点。 2.保护要求 对建筑物进行严格的维护、修复等设计,迁出部分居住人口,对局部环境进行更新设计。对街景立面要求对建筑的屋顶、门窗、墙面划分、建筑色彩、建筑材质、建筑高度、外部环境、地面铺装等进行协调整合与更新设计。 第十二条 核心保护区 1.保护范围 核心保护区范围北以现有响水街南侧为界,西以现农贸市场东侧为界,向南包括清源楼山丘,东至规划的南北向城市干道,面积14.6公顷 2.保护要求 结合城镇建设发展现状和古镇经济发展水平,将北部和西部的学校、医院、信用社、派出所和镇政府职工宿舍等新建建筑群设定为核心保护区的过渡区。现阶段通过改造立面与古镇的建筑风貌协调,将来结合城镇总体发展调整用地布局,在未来古镇具有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时,进行更新设计和建设。 在核心保护区西侧规划一条城市支路,在东侧规划一块城市公园绿地,北侧以现有的响水街为界,南侧以清源楼山体和文庙山体为界,形成环状保护隔离带,将核心保护区与周边用地隔离。 严格保护传统建筑的空间布局、群体组合、结构形式、色彩、材料与门窗细部,在维护、加固、修复、重建中必须按原风貌以“整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修建。 严格控制新建建筑,不得随意加建改建。 针对多户人家居住于一栋古建筑的情况,以保持建筑原有内部格局为前提,陆续迁出多余住户至别处。 严格保护街道空间格局和风貌,采用石材修补石板路、台阶。 整治电线、天线、门牌、路灯、裸露在外的给水管等和户外乱堆乱挂现象。 对危房建筑进行拆除,进行建筑整合设计和局部环境改造;恢复重要历史建筑;对影响风貌景观的新建建筑进行立面改造。 第十三条 建设控制区 1.保护范围 建设控制区范围确定为北侧以响水街为界,西侧以过境道路为界,东侧以洗布河为界,南侧至水厂所在山体。 2.保护要求 保护“九龟”山体原有植被和山体形态,规划为城市公共绿地。在山体范围内不得修建与旅游景观无关的任何建构筑物。 建筑色彩以灰、白、暗红、栗色为主。 建筑立面应尽量采用传统特色或经提炼的传统建筑符号,避免大面积使用玻璃幕墙和铝板等现代材料。 与古镇整体风貌不协调的新建建筑进行外观改造。 第十四条 风貌协调区 1.保护范围 范围划定西侧以过境交通为界,东侧以洗布河为界,北侧和南侧延伸至城市建设用地范围线。 2.保护要求 保护“九龟”山体原有植被和山体形态,规划为城市公共绿地。在山体范围内不得修建与旅游景观无关的任何建构筑物。 控制城市干道两侧建筑的建筑风貌,与古镇整体建筑风貌协调。 第十五条 建筑高度控制规划 保护古镇独特的山水环境;保护古镇山林、城镇、田园一体的特色格局;保护古镇平缓朴实的建筑风貌和天际轮廓线。 1.严格控制核心保护区的天际轮廓线;严格控制新建和更新建筑的建筑高度。 2.保护古镇周边山体的天际轮廓线,山体周边建筑的天际轮廓线应不破坏原有山体的起伏形态。 3.在核心保护区内严格控制原有建筑高度,新建或改建建筑层数控制在2层以下,一层建筑檐口高度不超过3米,二层建筑檐口高度不超过7米。 4.建设控制区的建筑层数控制在4层以下,新建或改建建筑高度不超过12米。 5.风貌协调区建筑高度控制在6层以下,新建或改建建筑高度不超过18米。 第四章核心保护区保护更新规划 第十六条 建筑风貌保护更新规划 1.规划原则 依据保护优先、保护与发展相结合、整体保护突出重点与特色的原则,保护历史古镇的原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依据建筑的质量、风貌、经济价值以及规划的现实可行性进行分类保护更新。 2.更新保护方式 保护建筑: 对建筑风貌一类,建筑质量好或中等的建筑采取保护措施。保存现状,真实反映历史遗存,反映历史生活的原真性。对个别构件加以维修,剔除近年加建部分,恢复原有建筑和院落空间。 修缮:对建筑风貌一类,建筑质量中等的建筑实施修缮和恢复。保持原有建筑结构不变,更换门窗,添加细部,粉刷立面。同时,重点对建筑内部加以更新改造和结构加固,完善市政设施,满足居民生活需要。 改观:对建筑风貌三类,建筑质量好的近期建筑实施改观,对建筑外观重新设计和改造整治,与古镇传统风貌相协调。 拆除:对建筑质量差的危房建筑采取拆除,对整体地块进行更新设计,与传统风貌协调,符合建筑设计规范,改善居住环境质量,满足居民生活需要。 第十七条 功能更新保护规划 1.规划原则 保护原则:保护古镇的城镇格局、街巷空间、文物古迹等历史文化载体,延续古镇传统文化环境。 协调原则:充实古镇文化内涵,发挥历史文化的现实积极意义,恢复古镇活力,改善居民居住生活质量和环境品质。 效益原则:积极开辟和利用古镇的自然环境资源和人文环境资源,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实现社会、环境、经济和文化的协同发展。 2.更新方式 恢复体现旱码头文化的商业氛围:恢复古镇历史悠久的特色店铺;将农贸市场中对环境卫生影响不大的经营项目迁回核心保护区,恢复集市贸易功能;结合用地整治,增设为旅游服务的旅游商品店、餐饮娱乐设施。 展示古镇深厚的人文魅力:恢复福寿街禹王宫山墙上4米高“寿”字;开辟福寿文化博物馆;以餐饮、保健医疗、旅游小商品为媒介,推广福寿文化。恢复 “仁”号的仁寿茶馆。在文庙遗址上修建古镇文化活动中心。恢复一品殿、曾益堂等建筑的建筑院落空间格局,开辟为巴渝民风民俗和巴渝民居展览馆。恢复现存碉楼的使用功能,完善四个场口的环境设计。整治禹王宫建筑群的空间环境设计。 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和市政服务设施:增设旅游服务中心1个,设置旅游停车场4个。在现中学东侧规划游服务中心1个,利用现有农贸市场用地,结合农贸市场部分功能搬迁,设置旅游停车场。拟设置公共厕所2个,每个建筑面积30平方米。废物箱按25-50米间隔设置。 第五章绿地景观系统规划 第十八条 规划原则 依据因地制宜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进行绿地景观系统的规划设计,保护古镇原生自然生态环境和自然山水环境,突出古镇优美的田园景观特色,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促进旅游业发展。 第十九条 绿地系统规划 “多点、四面”构成古镇绿地系统。 多点——利用各个建筑之间的弃置用地,整合建筑功能更新后的新增场地,完善整治建筑院落空间,完善四个场口的环境设计,形成“绿点“系统。 四面——保留清源楼山体、文庙山体、核桃屋基等山体,规划为城市公共绿地,严禁侵占,不得修建与旅游景观无关的任何建构筑物。严格保护东西两侧的接龙山、胡豆坡以及油沙坡丘陵群,禁止开挖建设。恢复清源楼山体、文庙山体的植被,规划为城市公园绿地,面积分别为3.63公顷和0.78公顷。在核心保护区的南、东两侧,另规划设置两个以田园景观为主题的公共绿地,面积分别为0.82公顷和0.42公顷。 整体保留原生树木和植被,重点保护现中学用地内的两棵银杏树和金钱树,重点保护镇政府内有300年树龄的红梅。古树名木严禁砍毁、移植、采伐,实行挂牌保护。 第二十条 景观系统规划 景观区、景观轴线、景观节点和景观控制点构成景观系统。 两个景观区——规划田园风情景观区和古镇风貌景观区。园风情景观区位于古镇核心保护区的南侧和东侧,利用用地条件和自然山体营造田园风情的氛围。古镇风貌景观区以“回字街”为骨架,展示古镇城镇格局、街巷空间、建筑风貌、历史生活和文化内涵。 四条景观轴线——以“回字街”为骨架,形成四条景观轴线。规划以营造传统商业氛围、展示手工工艺制作、弘扬养生文化和展示古镇历史生活为景观主题。 多个景观节点——规划四个场口具有不同的设计主题。南川场口结合现在保存完好碉楼,展示古镇的防御文化;涪陵场口利用现存古井,以规划设置的田园景观型公共绿地为依托,延续该场口曾作为猪市的历史背景,展示古镇集市生活。木洞场口,规划恢复“菩提普润”牌坊,以甘露寺的发展与衰败为设计主题,展示古镇辉煌的历史片段并树立古镇新形象;硌碛场口规划设置一碑石,说明场口的发展历史。在禹王宫建筑群设置表演集会广场,在十全堂设置露天休闲广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