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音乐剧行业发展的几大外因(2013-09-13 22:16:29)转载标签:分类:产业解读音乐剧妈妈咪呀猫产业文化这些年来,业界一直在谈论和期待着音乐剧的春天。
春天的标志是什么大约得有一个量化的指标。
以个人的看法,至少偌大的中国,五部音乐剧同时上演,或者至少,一个城市里,三部音乐剧同时上演,连演三个月以上。
做到这些,大约算得上音乐剧的春天吧。
事实上,这些指标虽然只是一些预设,却不苛刻,百老汇与伦敦西区不能比,即便韩国与日本,也早已将这些指标远远地超越了。
前一段时间看文章,谈到互联网行业很多强大的跨国公司,如雅虎、谷歌、易趣等,纷纷在中国遭遇落败,而且都败给了本地同质化的公司。
这些声名显赫的跨国公司,在其他国家发展得大多兴旺,唯独在中国落败,是何原因如果只是一两家,也许是经营问题,但集体落败,不免令人感到与“更大的因素”有关了。
由此联想到音乐剧行业近些年来的发展,似乎也碰到这样的问题——作为西方舶来品的音乐剧及其运作模式,在中国多少有些水土不服。
拿上海来说吧。
十几年来,上海引进多部海外经典音乐剧,证明了其市场是全国最好的,为此很多公司萌发了在上海开始音乐剧产业化的雄心壮志。
可多年过去,无论原创还是本土化,大型音乐剧能长演三个月以上的一部也没有,更不用说三部大戏同时长演了。
也就是说,上海的音乐剧产业还远未成型,其他城市更不用说了。
值得留意的是,一家落户上海本地的音乐剧制作公司,两年里陆续推出《妈妈咪呀》和《猫》中文版,第三年又推出改编自韩国的音乐剧《寻找金钟旭》和《公主的盛宴》中文版。
这一系列举措,可谓成果丰硕、阵势不小。
但是,如果将其反响与当年亚洲各国相比较,会发现巨大差异。
30年前的日本与十几年前的韩国开始音乐剧本土化的时候,属于爆发式增长,即一经上演后,多个城市长演不衰,随即音乐剧的产业模式开始落地生根,枝繁叶茂。
而我们的音乐剧本土化的反响,相比就小得多,更谈不上爆发式。
首轮演出一两个月,依靠一系列宣传,尚有不错反响,到了第二轮,情况便会明显弱于前一轮,到第三轮,会更弱,显得后继乏力。
换句话说,我们的音乐剧环境缺乏惯性消费,只要不大做宣传,就难以引发市场长期自发购票的状况。
原创音乐剧是如此还情有可原,因为创作的提升非一日之功,即便日本和韩国,音乐剧产业已经不小,但原创的成果依然不大。
但奇怪的是,同样是本土化制作,同样制作的品质也不错,走着相同的发展模式,为什么结果却不相符而这发生在一个拥有巨大人口与市场,按理说应释放出几何倍数的市场能量的国土,为什么这些状况不免令人感到与“更大的因素”有关了。
马云说“赢在细节,输在格局”,我深以为然。
在竞争激烈的格局下,内因是细节,做不好,同类的竞争中就赢不了。
但如果大格局不成熟,细节做得再好也是不够的。
所谓水道才能渠成。
这世上无论一个行业还是一个人的作为,都离不开背景与平台,而这所谓“更大的因素”便是决定了一个行业能在什么平台上讲话,也决定它在某一历史阶段下可能发展成什么样子。
本文并非唱空音乐剧产业,只是在经历多年所谓业内工作后,深感行业内的很多问题,根源其实在行业外。
本文便是试图对这“更大的因素”做一些解读与分析。
在此之前,先谈一谈音乐剧自身的行业特点。
首先,音乐剧是小众的高消费娱乐行业。
与其他舞台艺术一样,音乐剧一周最多八场,场次有限,而一个剧场能容纳的观众数量一般在2000人以内,也是有限的。
与电影可以同时在全球无数屏幕放映相比,与电视可以同时在无数电视机上播放相比,与网络可以跨地域多点的播放与下载相比,音乐剧显然是小众的。
正因为小众,在带来独特的现场感官体验的同时,也决定了观众需要花费比其他娱乐产品更高的代价才能享受得到。
这在国外也是一样的。
观赏一部歌剧或音乐剧,票价就是比电影贵很多。
百老汇和伦敦一部音乐剧的票价,大约就是电影的4至12倍。
如果我们希望音乐剧的票价尽可能低,那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它尽可能地长演,摊薄运营成本。
但即便如此,音乐剧的票价远高于其他大众娱乐产品,是这个小众娱乐行业的特点。
其次,音乐剧不是赚快钱的行业。
相比于电影与电视,音乐剧的回收周期要长得多,投入资金却不低。
特别是如今的大型音乐剧,动辄上千万,甚至几千万。
这些年来,百老汇的音乐剧投资上亿的也不少见。
这些音乐剧成本之高,甚至需要一个剧场天天满座连续上演好几年才能够收回。
如果拿音乐剧的单日票房和电影大片相比较,则不是一个量级。
像《狮子王》、《剧院魅影》、《悲惨世界》、《女巫》等经典作品,标榜票房收益几亿甚至几十亿美元,但不要忘了,那是在几十年的漫长岁月中,在全世界无数家剧场靠一点一滴的票房积累而成的。
我们可以说,在西方,音乐剧一旦获得成功,钱赚起来可能比较稳定和长久,但绝不快。
第三,音乐剧是专业人才密集且需要持久付出的行业。
音乐剧不像电影或电视的从业人员,再辛苦再累,拍完就完了,一散了之,音乐剧需要拴着一群专业人士长期为之服务。
很多情况下,创作与制作是充满热情与期待的,而开演后,进入运营阶段,才是真正磨人的开始——固定不变的运营成本、演职人员的不稳定、巡演的联络与场地的布置、宣传推广与票务营销······等等,使得剧目持续上演反倒成为挑战。
从工作状态看,演职人员每天重复同样的桥段,对耐力也是一种考验。
最终,这些“艺术工作者”们,必须将自己的工作职业化,如同朝九晚五上班一样,投入热情,不报幻想,才能持久。
因此从另一方面说,音乐剧这个行当很难依靠大明星,明星可以玩票,但长时间投入是少见的。
更不用说大多数明星演不了音乐剧。
第四,音乐剧需要特定的传播渠道——剧场。
剧场决定了音乐剧这一娱乐产品的表达范围和表现方式。
没有剧场,音乐剧无从上演,没有可供长期演出的剧场,大多数音乐剧也将难以收回成本。
百老汇和伦敦的好剧场永远是紧俏的,特别是地段好、设施佳、人流量又高的剧场,往往会成为优秀剧目竞相争取的对象。
中国的情况则更为复杂,剧院业的发展极不均衡,虽然大型城市的核心剧院依然紧俏,但除此之外的很多城市,因为缺乏成熟的市场和有效的管理,剧场闲置的现象很普遍。
上述这些音乐剧的行业特点,也是音乐剧这一艺术门类区别于电影电视与网络娱乐的行业特点。
从感受上说,音乐剧的最大优势,在于独一无二的现场感,但从商业模式看,其弱点也在于现场感。
现场感制约了表达的方式、传播的途径、受众的数量,如果是大型制作,也制约了成本的回收。
结合上述因素,大致可以理出这个行业在商业上成立的依据:1. 为数不小的资金;2. 足够优质的剧目内容;3. 足够专业和稳定的演职团队。
4.可供长期演出的剧场。
最后第5个因素,也是最重要的——足够多的观众购票。
前四个要素——资金、剧目、演职团队、剧场,是这个行业的内部因素。
近些年来,原创音乐剧与经典音乐剧本土化制作纷纷出炉,有些品质还不低,其实足已证明内在因素虽还不够完善,但已不成为音乐剧制作的重大障碍。
问题在第五个要素上——是否有足够多的观众购票这涉及到行业的外在环境,也就是所谓“更大的因素”,这是本文所要讨论的重点。
本文认为,有六大外部因素对音乐剧甚至整个演艺行业产生着巨大影响,制约了行业的发展空间。
外因一:产业结构不合理,挤压了文化行业的空间过去几十年里,在改革开放的政策背景下,凭借人口巨大红利,我们成为了世界的制造工厂,也激发出巨大的投资与消费市场。
特别是近十几年来,以资金密集型的房地产业与金融业维持着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能源消耗、投资拉动、低附加值制造的弊端也日益严重,产业结构的日趋不合理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而文化产业恰恰仍在各产业中处于弱小地位。
2012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文化产业所占GDP(国民生产总值)比重虽然持续上升,却仅为%。
而美国2010年文化产业占其GDP近16%,英国2010年文化产业占其GDP的%,日本为7%,韩国为%,均大大高于我国。
如果按城市比较,纽约与伦敦的文化产业可占到城市GDP的1/3以上,东京占22%,首尔占14%,对比2011年北京占近11%与上海占%,我们的差距是巨大的。
文化行业是人才的行业,这个行业的成长需要产业内部资源的相互支持与流动,当其所占整个社会的盘子小时,大格局就难以形成,高质量的从业人员和相关资源就会缺乏。
如同一个池塘和一个湖泊,所容纳的鱼的种类、数量、大小必然是不同的,更不用说音乐剧在中国的文化产业中,是属于极小的部分。
你可想过为什么在纽约和伦敦一经发布音乐剧演职人员的招募信息,就能排起长队,而且参选的人来自各行各业,而在上海和北京却不行这从一个侧面,已经说明了行业大与小的差异。
外因二:收入分配不均,多数人可支配收入低这些年中国的贫富差距呈越来越大的趋势。
据2012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家庭储蓄率分布极不平均。
55%的中国家庭是没有或几乎没有储蓄的,而高收入家庭的储蓄率却占到社会财富的85%。
这样的财务状况,直接决定了大多数国民的可支配收入,对于音乐剧这样的相对高成本消费的娱乐门类会产生很大影响。
据上海市统计局显示,2012年上海城镇居民可支配年收入为40188元,居全国之首。
但不要忘了,因为收入分配的巨大差异,它的真实情况是小部分有钱的人和一大批穷人的平均值。
以笔者所见,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大都是月光族。
而多数刚结婚的年轻人,在40岁之前,仅住房一项就可能占据其支出的大头。
一部平均票价300元以上的音乐剧,一买就是两张,有那么多钱消费吗再往大里说,根据《2011年中国薪酬报告》,2011年中国国民收入占GDP的40%,这被认为远低于合理标准。
按国际标准,合理的国民收入一般占GDP的60%以上,也就是说,政府和企业拿走的GDP不会超过40%,而在中国是颠倒的,且近些年,这趋势还在拉大。
因为人口众多,算到人均GDP时,差距就更明显。
2011年北京市的人均GDP是东京的1/17、纽约的1/8和伦敦的1/7,可见财富被不合理地一次分配后,再度被人口稀释。
也有人说如今是国富民穷,是有一定依据的。
我常听到国人(特别是年轻人)抱怨演出票价高。
其实也可以反过来说,他们抱怨的是自己可支配的收入太低。
虽然舞台艺术的票价远高于电影,在全世界都一样,虽然音乐剧有它独一无二的现场感,但在这样的收入状况下,放弃4至12部电影的代价来只为看一部音乐剧,是需要很大勇气的。
外因三:剧场消费习惯尚未形成习惯这东西,看似不实在,要改变起来还真要点时间。
如今大多数中国老百姓还没有进剧院看戏的习惯。
在传统,看戏是中上层社会的专属享受,近代北京天津上海也曾有过一段时间,市民阶层喜欢在剧场唱唱小曲听听戏,但这些买票看戏的传统在解放后,特别是文革之后,就被中断了。
几十年来,剧院行业伴随着文艺院团国有化,多数是在计划体制下发展的,看戏不要钱,在过去是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