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橡胶制品行业现状及发展预测

我国橡胶制品行业现状及发展预测

我国橡胶制品行业现状及发展预测 一、目前状况 1.基本情况 近两年我国橡胶制品行业总体运行良好,各项经济指标综合来看呈上升趋势。国内市场、外贸出口仍是竞争激烈,买方市场、产品相互压低价格,劣质产品冲击向,如胶板、医用瓶塞、模压件、一些大型胶布制品和出口气床等上述问题尤为突出。但高附加值的产品仍层出不穷,新产品开发进度加快,全行业的产值、效益不断增长,尤其是利润有提高,主要是:大型国企的扭亏;一些颇具规模的私企和股份制单位的盈利;一些企业加人大集团后挂靠到支柱产业的配套产品产值和效益均大幅度提高;各企业纷纷在全国各地增加销售网点,服务到家,使用户得到及时的供货,保证了产品销售的稳定。总之,橡胶制品行业看到了一丝曙光.

橡胶制品行业生产企业从家庭作坊到大型国企、从私营企业到股份公司,遍及全国各地,可以说无处不在,企业数量很难有一个准确的统计数据,但形成一定规模和具有一定效益的估计也就200多家,主要企业均在行业协会之中。 星罗棋布的小企业,十人八人就是一个工厂,一台炼胶机、两三台平板硫化机就是一条生产线。有一个县生产同一产品的小企业就有几十家。他们一无技术人员,二无检测手段,使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造成低劣产品流入市场,但其销路很好,原因诸多,不言而喻。但在国家大型工程项目的投标以及与国家支柱产业相配套的产品中,他们还是很难有一席之地。

各企业在以产品更新换代、提质降耗、不断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来开发新产品以适应新领域方面,认识的还是较为清楚,所以在保持原有产品销售市场的同时,努力扩大市场占有率,扩大橡胶制品使用领域。近年来不断开发出如电厂防腐、钢铁厂橡胶膜柜、建筑减震、工程橡胶、新型防水卷材、医用橡胶制品等一系列产品。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橡胶制品应用的领域不断扩大,需求量增多,大型国企近一两年技改项目资金的大量投入,设备引进、装置改良,这些都为橡胶制品行业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加上股份制企业不断完善,私营企业逐步对产品质量和技术人才的重视,也为橡胶制品生产今后的良性运转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2.生产与效益 按中国橡胶工业协会橡胶制品分会对会员企业的统计,主要经济指标和主要产品产量完成情况见表1、表2。

表1 会员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2000年 2001年1─6月 完成 同比,% 完成 同比,% 像胶制品产值①,万元 139680.5 13.68 67338.5 4.20 橡胶制品产值②,万元 140153.8 12.78 65459.8 4.62 销售产值②,万元 126215.7 10.52 60397.7 7.71 工业增加值③,万元 84421.7 8.68 43256.1 4.77 三胶消耗 其中:天然胶,吨 17075.9 7.46 8205.2 3.10 合成胶,吨 13188 12.39 6925.1 12.31 再生胶,吨 40807 7.09 1491.4 22.73 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18067.4 10.66 20455.4 7.84 销售税金及附加,万元 11774.1 12.30 1274.1 30.52 利润,万元 2901.1 304.9 2685.9 365.9 利润,万元 19578.6 45.40 10341.0 29.50 注:①按90年不变价;②按现价;③按生产法计算。 表2 会员企业主要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2000年 2001年1-6月 产量 同比,% 产量 同比,% O型密封圈,万个 14489.1 -15.33 8681.4 5.23 纯胶密封条,吨 66.5 -42.42 414.4 -19.52 复合密封条,万米 205.6 49.31 65.7 -13.7 骨架油封,万个 3022.5 28.5 1428.7 21.43 汽车制动皮碗,万个 2404.9 -22.94 1154.5 -3.49 工业胶布,万米 155.2 -27.78 260.7 -21.4 导风筒胶布,万米 68.3 -9.3 28.2 43.88 单人气床,万条 117.4 8.91 43.5 -44.02 双人气床,万条 23.8 -35.5 9.3 -46.55 胶辊,吨 428.0 6.49 178.5 1.25 工业胶板,吨 5947.7 11.53 2313.6 -0.55 抗菌素瓶塞,吨 9848.6 11.8 13191.1 171.44 橡胶丝,吨 1474.1 0.95 766.5 25.47 胶液,吨 542.6 -5.42 43.2 -17.71 橡胶配件,万个 26211.0 11.18 21580.2 21.04 橡胶衬里,万平方米 62.8 -0.16 482.3 16.24

3.市场供需 我国橡胶制品所涉及的领域广泛,产品需求数量很大。但无一产品不在众多企业之供大于求的市场激烈竞争中拼杀,为寻求自己的一席之地,力争一个稳定的销售市场。供大于求矛盾最为突出的首选汽车用橡胶制品。据报道,2000年汽车工业对橡胶制品的需求见表3。

表3 2000年汽车工业对橡胶制品的需求 产品名称 需求量 汽车年产量,万辆 202 民用汽车保有量,万辆 1547 骨架油封,万件 7500 复合密封条,万米 5500 V型带,万条 6000 同步带,万条 700 多楔带,万条 600 皮膜、隔膜,万件 4700 液压制动皮碗,万件 14800 胶管,万标米 1300 减震块制品,万只 4600

①汽车用橡胶制品。目前国家和一些城市均把发展汽车工业作为支柱产业,所以今后的发展趋势是汽车用橡胶制品的市场及潜力巨大。这一点被众多企业所看好,将这些产品作为首攻目标,他们纷纷挤入汽车主机厂和配件市场。虽然诸如欠款等现象并无减弱的势头,要求产品逐步提高性能,价格却一路杀低,但大家还是不愿放弃这块阵地。仅油封生产企业全国近百家,其中主要生产厂家有中鼎股份有限公司、无锡美峰橡胶制品制造公司、海门橡胶一厂、南京7425厂、铁岭华晨橡胶制品公司、张家口世纪橡胶公司和广州奥力斯油封有限公司。

②水利工程用橡胶制品。农田水利建设和水利工程基础设施的完善,使与之配套的密封制品(南京橡胶厂生产)、橡胶水坝(沈阳第四橡胶厂、扬州橡胶总厂、北京橡胶十厂和广州第六橡胶厂生产)和胶液等制品都有一定的要求。估计2000年仅橡胶水坝产量约8万─10万平方米。

③钢铁工业用橡胶制品。钢铁企业逐步注重环保和气体的储存与回收,增大了储气柜膜片的用量,2000年此产品在项目招标中,全国第一家生产厂(沈阳第四橡胶厂为首钢研制生产我国第一个气柜)经过多年研制的成果也面临着其他后来企业的价格竞争。

④医用橡胶制品。用量的加大和对新品种的需求,给企业带来了发展希望。如国家有以丁基胶塞替代天然胶塞的指令(全国几大胶塞生产厂家为:石家庄第一橡胶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兴亚橡塑集团公司、巴彦橡胶有限公司和上海新亚医用橡胶有限公司);医用气床广泛应用和轻便氧气袋(上海三和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上海橡胶制品四厂等2000年产量同比增长且今后还有增长趋势)的更新都给很多企业以提示──只有开发新品,企业才有生机和出路,市场不是没有,看你如何把握挑战。

⑤胶辊。近些年来各种胶辊的使用增多,使很多企业建立专业的胶辊生产线,引进设备,成立专业公司,使2000年胶辊生产量增幅较大。南京橡胶厂、广州第六橡胶厂、武汉红桥橡胶厂都是我国胶辊生产的大户,天津橡胶制品一厂引进国外设备后,也将成为又一支新生产力量。

⑥工程橡胶。随着高等级公路建设的加速,工程橡胶要求量也在增长,如桥梁芯子、支柱、伸缩缝等。铁路提速后,也提高了对铁路用橡胶制品的性能需求并增加了用量,这给一系列产品包括枕用橡胶垫板、橡胶桥梁支座及橡胶弹簧元件和防震橡胶等提供了更大的市场需求。建筑业防震的设计,要求橡胶制品将减震橡胶块及其制品的开发和生产提到议事日程上。

⑦防水卷材,防腐衬里。防水卷材上新材料的应用,橡胶防腐衬里的多品种及其在电厂等行业中的应用等,都为橡胶制品开辟了广阔的市场,同时也要求橡胶制品的多品种,多样化来满足市场的不同需要。

由上可见,对我国橡胶制品在今后几年的市场可持乐观的的态度。但是,也必须看到存在的问题。

①国家逐步实行项目招标制,使市场竞争机制趋于完善和健全,但无底标,导致不正当竞争现象的出现,相互压低价格,以至于业内人士已无法相信他们的质量能否得到保证。

②目前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不规范也不完善,无一个部门来管理,加上地方保护主义等问题,致使一些低质低价的产品冲击市场,但确也有销路。据了解,普通胶板在保证一定含胶量上才能体现出合理的性能要求,由材料费用、加工费用及利润和税金产生的合理销售价格应在每吨10000元左右,而有的市场销售价仅为 1300 元,如此的价格差异,确实令人费解。 因此,橡胶制品在市场供需上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方面,但上述问题不能以点代面,总的销售看好,优质优价的产品逐步被人们所认识,售后服务的提高和人们思想的转变、市场无序竞争会得到扼制,正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4.进出口贸易 橡胶制品出口。种较多,有的企业自营出口不在协会统计之内,橡胶制品分会对会员单位资料统计结果见表4。

表4 近年来会员企业主要产品出口量 产品名称 2000年 2001年1──6月 出口量 同比,% 出口量 同比,% 工业胶板,吨 3164.5 38.5 956.4 -16.23 单人气床,万条 89.9 8.1 45.7 -45.79 双人气床,万条 19.8 0 19.8 -7.48 橡胶配件,万个 3812.8 105.56 3327.9 5.57

按出口量排序: ①工业胶板。广州第六橡胶厂、北京化学工业集团橡塑制品厂(2001年上半年该厂本报数,所以出口量呈现下降)、宜昌中南橡胶集团公司和上海华向橡胶制品有限公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