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网络民族主义研究综述

网络民族主义研究综述

m

___________JOURNAL

OF

D

(SgG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_____________^

2017

网络民族主义研究综述

胡清兰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民族学院,广东广州510665)

摘要:网络民族主义是一股社会思潮。学术界关于网络民族主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网络民族主义的

发籾、概念、影响及其构建四大方面,研究者们在论文中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新的研究方法,但仍存在很

多不足。

关键词:网络;民族主义;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D091.5 文献标识码:A

网络是群众参与政治、传达民声和扩展交往

的一个载体。在国际和国内的双重影响下,网络

民族主义悄然出现并发展,主要盛行于青年网民

中。但因互联网的匿名性、普遍性和虚拟性,以

及网络民族主义主体——青年的不成熟性,网络

民族主义的表达存在着很多问题,影响了国家与

社会的稳定和青年的健康成长。怎样构建理性的

网络民族主义、怎样使网络民族主义健康发展等

话题成为了时下的探讨热点。学术界对网络民族

主义的产生、概念、影响和构建进行了相关的探

讨,出版和发表了不少有关论文,提出了许多新

的观点和新的研究方法。

随着网络的发展,民族主义的话语表达场景

从现实社会逐渐转向网络世界

,一大批网络民族

主义者应运而生,主要以青年为主。网络传播因

其快捷、互动性强等特征让当代民族主义话语在

网络时代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中国民族主义从

此开启了新篇章。关于网络民族主义,中文专著

主要有王军2011年出版的《网络民族主义与中国

外交》[1]和卜建华2013年撰写的《网络民族主义

思潮与当代青年政治社会化研究》[2];笔者在各

大网站输人 Cyber Nationalism、Web Nationalism、

E-nationalism

、 Internet Nationalism

、 Online

Nationalism、Network Nationalism、Nationalism on

the Internet

等有关网络民族主义的英语表达,发

现外文书籍只有Xu Wu的

Nationalism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 and文章编号:1009 -0312 (2017) 02 -0085 -05

。而以“网络民族主义”为篇名在

中国知网(CNKI

)进行全文检索,发现目前国内

学术界关于网络民族主义研究的学术论文共有75

篇(不完全统计)。从年份上看,以“网络民族

主义”为篇名第一次出现的年份是2005年,该篇

文章题为“网络民族主义:并不虚拟”[4]。2005

年以后,不同年份以“网络民族主义”为篇名出

现的篇章数量统计结果如下:2006年4篇、2007

年2篇,2008年5篇、2009年10篇、2010年9

篇、2011年7篇、2012年14篇、2013年11篇、

2014年8篇和2015年6篇。通过这些数据,我们

可以从中知道研究者对网络民族主义的关注变化

情况。

一、关于网络民族主义发轫的研究

“网络民族主义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

及而兴起的。”[5] “1999年中华网‘强国论坛’

建立,这被认为是网络民族主义活动固定化的重

要标志。”[6]2003年,“网络民族主义”概念以报

刊的形式第一次出现在报刊中。“2003年发生的

‘保钓运动’、‘西北大学事件’、‘京沪高铁争

论’等,使这一年成为‘网络民族主义发轫

年’。”[7]2003年,李慕瑾[8]开始对21世纪以来由

网络民族主义所引发的事件进行了分析,认为中

国的网络民族主义的源头是中日历史遗留问题,

它们以网络为载体,青年为主体,用行动体现言

收稿日期:2016-11 -25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研究项目“网络文化多元背景下高校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认同的培育机

制”(2015DYZZ00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胡清兰(1991 一),女

,广东梅州人,硕士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86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7 年

论,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持和补充。而卜建华、赵

金亮不仅对网络民族主义的起源进行了探讨,还

对其产生的时代背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认为网

络民族主义是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和上世纪80年

代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产儿;“国家

利益的意识觉醒和受损是我国网络民族主义再掀

浪潮的根源。” [6]陶文昭[9]则进一步从技术、现实

和政策等多角度对网络民族主义兴起的原因展开

了剖析,认为在全球与中国的实际发展的基础下、

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下以及相关政策的倾斜和支持

与教育传统的影响下,网络民族主义得以发轫。

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2014年,葛素华™采用

不同的研究角度——社会生态,对网络民族主义

的产生展开了分析。

二、关于网络民族主义概念的研究

“网络民族主义就是近年来随着Internet

的发

展,从一些国家和地区青年知识分子中兴起,主

要以Internet

为平台和载体,并通过网络迅速传

播的一种新的民族主义形式。” [11 ]关于网络民族主

义的概念,罗迪、毛玉西[12]通过互联网和相关外

文书籍检索等各种方式,发现国外没有任何关于

网络民族主义的概念等相关的研究性文章和书籍,

从而提出我国网络民族主义是本土出现的。对于

什么是网络民族主义,谷士刚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认为“所谓网络民族主义是网络空间中的民族主

义思潮和民族主义行为的总称,它是民族主义在

网络条件下的新发展,它以网络作为平台、途径、

工具和手段进行相关的表达、传播和行动。” [13]然

而,民族主义、爱国主义与民粹主义等往往联系

在一起,如果没有对各自的概念定义进行清晰的

界定的话,将会导致非制度化的利益表达行为的

出现,继而成为国外分裂势力和敌对势力分裂活

动的切入点。对此,刘忠泽[14]对网络、传统、极

端等民族主义的概念进行了细微深入的对比与厘

清,并提出网络民族主义是个复合的概念,是所

有与民族有关的主义的集合,是对所有与民族有

关的主义有机的整合。李蒙爱[15]则在网络民族主

义的起源、产生背景和内涵的铺垫下,对网络民

族主义的特点展开了论述,提出网络民族主义是

一种新型的民族主义,其发展还不够成熟,突发、

信息庞杂、影响深远和难于控制是其主要的特点。

网络民族主义是一股新的社会思潮,青年是这股

社会思潮的重要的传播者,它是随着网络民族主义事件的发生而发展的。因此,范亚楠[16]按照网

络民族主义事件所针对的目标对网络民族主义进

行了归类,并从中分析了网络民族主义思潮的爱

国性、极端性与“愤青”的特征。

三、关于网络民族主义影响的研究

在有关网络民族主义的研究中,网络民族主

义的影响研究文章数量最多且较为详细,主要有

以下三个方面:

(一)网络民族主义对国家的巨大影响

网络民族主义对国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中国

的外交、形象、安全和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四个方

面。关于网络民族主义对国家关系的影响,向

洋[4]于2005年就提出了网络民族主义并不虚拟的

观点,认为可以通过网络民族主义引发的网络大

战来审视国家关系的紧张程度。网络民族主义主

要以青年为主体,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动员社

会的能力强,所表达的大多为敏感话题,所引起

的注意范围广,进而能够影响中国外交的进程与

决策。对此,王军,2006年[17]从政治参与和市

民社会的角度透视了它与政府和中国外交的关系;

2010年[18]又在问卷调查、访谈、网络观察和文

献分析的基础上,在国家一社会的分析框架下对

中国网络民族主义如何影响中国的外交进行了分

析。对于网络民族主义对于国家形象的影响,王

红曼、张方译[19]首次提出了网络民族主义对于维

护我国的国际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的观

点。刘冰莹、闵锐则进一步提出:“随着互联网

时代的到来,全球化和高自由度的网络媒体势必

成为构建国家形象的中坚力量”[2°],并通过对网

络论坛文本和调查问卷数据的分析,从传播学的

专业视角探讨了网络民族主义极化对中国国家形

象的影响。2013年,谢苗苗[21]则就网络民族主

义对中国外交和国家形象两个方面的消极影响都

进行了简单的论述。2014年,方寸建[22]进一步

对网络民族主义对国家形象的负面影响展开了探

讨。从中国的安全角度出发,黄日涵、丛培影[23]

就网络民族主义对中国安全的积极与消极影响进

行了比较全面的探究,提出网络民族主义可以增

强国家的凝聚力,在推进国家民主化进程的同时,

网络民族主义的发展也会威胁到我国的信息安全,

特别是非理性色彩的民族主义事件极其容易演变

成涉及面很广、破坏性很强的群体性事件。第2期 胡清兰:网络民族主义研究综述 87

(二) 网络民族主义对社会的无形影响

网络民族主义对社会的影响是无形的,主要

体现在社会的政治功能的完善、社会主义的政治

民主的建设和社会意识形态的构建上。吴学兵就

网络民族主义对社会的政治功能进行了探究,认

为网络民族主义“尤其在促进公民意识生成、扩

大民众政治参与和推动市民社会建构等层面上发

挥了独特作用。” [24]作为一股新兴起的社会力量,

中国网络民族主义对当下社会生活的无形影响愈

来愈大,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

推动力量,对此,卜建华、崔海峰[25]就中国网络

民族主义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作用展开了

研究。青年是网络民族主义的主体,他们的意识

形态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社会意识主流,而青年

主体不成熟的特点,使网络民族主义对社会意识

形态的构建产生了无形的影响,其中邬江、李春

梅、汪薇薇[26]就网络民族主义对社会主义意识形

态的构建作用进行了分析。

(三) 网络民族主义对青年群体的双重影响

受网络民族主义影响的主要群体是青年。

“作为新兴的社会思潮,网络民族主义已经渗透

到大学校园,大学生是网络民族主义的主力军,

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 [27]对此,赵广

平[28]就网络民族主义如何对青年大学生产生影响

及其影响的情况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网络民族

主义中无政府主义色彩导致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

的无条理与无秩序,某些民族虚无主义精神滋长

了青年大学生的虚无主义,应激型及非理性色彩

造成了青年大学生群体浮躁的心理特点,并提出

了相关的解决方法。蒙慧、马向萌[29]则在阐释网

络民族主义产生背景的铺垫下,结合青年大学生

网络民族主义的表现情况与特点,进一步分析了

网络民族主义对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双重作用,提

出网络民族主义既有推动青年大学生实现政治社

会化和捍卫国家利益积极的影响,亦有不利于中

国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消极的影响。而卜建

华[3°]则就网络民族主义对青年的政治社会化的作

用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指出网络民族主义能够

拓展青年的政治社会化途径,使青年积极主动进

行政治社会化,使青年的政治社会化的走向的引

领具有正确性与深刻性;同时也指出网络民族主

义的应激性使青年的政治社会化呈现不理性和不

稳定,网络民族主义的理论建构的不明确性和发

展前景的不确定性导致青年的政治社会化的实效

难于估计,网络民族主义运动的杂乱性给青年的政治社会化的正确引领带来了各种困难。

四、关于网络民族主义构建的研究

为应对网络民族主义对国家、社会和青年群

体三个层面的影响,学者们对网络民族主义的构

建展开了研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 应对网络民族主义对国家层面影响的

构建研究

面对网络民族主义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黄

日涵、丛培影[23]提出了加强网络舆论监督,培育

理智的传播者、参与者和接受者,特别是青年这

一主体,完善相关网络监督和管理法律和政策等

网络民族主义的构建措施。魏斯莹[31]则针对中国

外交政策制定的积极与消极影响,提出了健全各

项网络制度、完善有关网络监督和管理的法律法

规、加强法律法规监管等执行各种措施的网络民

族主义的构建方法。

(二) 应对网络民族主义对社会层面影响的

构建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包括两个方面:(1)需核心价

值体系引领网络民族主义。针对网络民族主义的

信息繁杂、传播迅速且不易控制和突发等特点,

董海浪提出运用核心价值观和体系引领网络民族

主义的观点,提出“主动占领网络阵地是引领网

络民族主义的前提,科学引导是引领网络民族主

义的关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是引领网络民族

主义的方针,吸收合理因素是引领网络民族主义

的动力要求。” [32]在分析网络民族主义的影响的铺

垫下,李蒙爱[15]也再次提出引领网络民族主义需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体系,并论述了其基本

策略。(2)以理性构建网络民族主义。“网民的

民族主义情绪侧重于民族尊严,夹杂着较多的非

理性因素。这种非理性因素势必影响中国的国际

形象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33]2011年,谷士刚[13]

对网络民族主义中理性与非理性交织的现状展开

了初步的解决方法的分析。张梅花、王清[33]也从

理性角度对如何建构理性的网络民族主义进行了

深入的探讨,提出当前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面临

着四大理性困境问题,并从开放、包容、温和、

成熟的民族主义四个角度对理性网络民族主义的

建构进行了阐述。

(三) 应对网络民族主义对青年群体层面影

响的构建研究

杨飞龙、王军[34]

通过阐述网络民族主义动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