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无效合同损失赔偿的原则范围和方法

关于无效合同损失赔偿的原则范围和方法

关于无效合同损失赔偿的原则范围和方法

一般情况下,在合同被确认无效以后,赔偿损失责任以“补偿损失,尽可能地恢复原状”为原则,即:使无辜的当事人处于他未受

到损害或损失时所处的状况。

在英国一个早期的判例中,主审法官罗德·布莱克·本最先阐述了这个原则。他指出:应当尽可能找到一个补偿数额,使受到损害

或遭受损失的当事人处于假设他没有受到损害或遭受损失时所处的

状况。这个原则至今仍然在涉及合同性质损失赔偿的案件中得到广

泛采用。根据这个原则,如果合同的一方当事人违反合同,法院授

予对方当事人的损失赔偿数额,一般应当使他处于假设合同得以顺

利履行的情况下他所处的状况。在某些情况下,则应当使对方当事

人恢复到未签订合同前的状况。

那么,惩罚性赔偿是否适用于合同被宣告无效或被撤销的情形?

笔者认为,惩罚性赔偿在特殊的情况下即法律有明文规定的时候才

适用。

例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

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

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

用的一倍。”转合同法的上述损失赔偿原则表明,在合同法上。法

院授予当事人损失赔偿的主要目的是对该当事人给予补偿,而不是

惩罚当事人。当然,在某些情况下,一方当事人在准备违反合同时,考虑到可能要支付损失赔偿,结果会三思而行;或者,已经违反合同

的当事人实际上也可能支付高额的补偿费。但是,这些结果都不是

法院判决损失赔偿的目的。

在司法实践中,假如一方当事人违反合同未造成损失,法院将判决只给对方名义赔偿。这一事实也说明,法院的判决并不是立足于

惩罚当事人。损失赔偿的目的之所以是补偿而不是惩罚有以下原因:

第一,授予惩罚性赔偿违背了损失赔偿的基本原则。即补偿受害的当事人。法院如果判决给予惩罚性损失赔偿,就可能会给受害方

一个发财的机会,他并未由于对方违反合同或有过错导致合同无效

遭受多少损失。甚至没有损失,但却得到了巨额赔偿。这就违背了

授予损失赔偿的基本原则,不是使受害方当事人处于合同正当履行

时所处的状况,而是使他处于比合同正当履行还要好的状况。

第二,授予惩罚性赔偿可能会产生更多的不公平。刑事和民事法律上对证据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别。刑事案件中的举证必须达到没

有任何合理的怀疑的程度,而民事诉讼中的举证却只要求超过可能

性的平衡,就是要求法院只要认为有超过一半的可能性,就足够了。所以,如果允许法院在合同纠纷中适用惩罚性赔偿,由于对举证责

任的要求比较低,就容易产生不公平的判决,使违反合同的当事人

付出高额赔偿。

第三,授予惩罚性赔偿会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在合同法上允许授予惩罚性赔偿,由于合同纠纷中的高额赔偿往往缺乏直接依据,很难作出公正的估算,因此,赔偿额的确定肯定会遇到很大的

不确定性,不利于当事人在商业活动中确定自己的责任,从而将会

抑制商业活动的发展。

由于缔约过失行为所造成的损失一般是信赖利益的损失,在合同无效的情况下,此种信赖利益的损失是指无过错的一方当事人信赖

合同有效,在订立和履行合同中支出了一定的费用和代价,从而在

合同被确认无效或撤销以后,当事人便蒙受了损失。它又称为消极

的契约利益。它和期待利益所不同的是,期待利益是当事人通过合

同履行所获得的利益,主要包括履行利益及利润收入,又称为积极

的契约利益。而信赖利益则是当事人因信赖合同有效和对方将履行

合同而支付的费用和代价。

具体来说,在合同被确认无效和被撤销的情况下,信赖利益的损失又分为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直接损失应当全部赔偿,间接损失

由于较难确定,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予以赔偿。

直接损失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用于缔约的合理费用,包括邮电费、文印费、赴订约地谈判所支出的费用等;

二是准备履约所支出的合理费用,包括为运送标的物或受领对方给付所支出的费用,购租房屋、厂房、机器设备或雇工所支出的费

用等;

三是因上述支出费用而失去的利息。

间接损失是指如果在缔约过程中,受害人必将获得各种机会,而在行为人的过错导致合同不能成立的情况下,使这些机会丧失。简

言之,即丧失与第三人另订立合同的机会所产生的损失。对间接损

失不予赔偿是有失公平的。

但是鉴于间接损失较难确定,因此只有在具备两个条件时才能要求赔偿间接损失:

一是缔约当事人在订立合同的过程中故意实施违背诚实信用原则、违反法律的行为,即其在缔约上是故意而非过失;

二是间接损失即本可与第三人另订立合同的可得利益在缔约过失发生时就已具备现实的成就条件,仅仅因为过错方的缔约过失才导

致利益的丧失。

那么,在合同无效情况下,过错方的赔偿责任如何来确定?显然,这主要涉及的是损失赔偿的计算方法问题。

第一,合同被宣告无效而受害一方进行替代交易情况下,损失赔偿额的计算。

《公约》第75条规定:“如果合同被宣告无效,而在宣告后一

段合理时间内,买方已以合理方式购买替代物,或者卖方已以合理

方式把货物转卖,则要求损失赔偿的一方可以取得合同价格和替代

货物交易价格之间的差额以及按照第74条规定可以取得的任何其他

损失赔偿。”也就是说,合同解除后,如果受害一方进行了替代交易,那么他所能取得的赔偿额为合同价格和替代交易价格之间的差

额加上其他损失。

举个例子:甲乙双方签订一份产地交货合同,出售新鲜荔枝10吨,总值15万美元,合同规定卖方必须在5月25日到31日之间派冷藏集装箱到产地接运货物,后虽经卖方多次催促,但对方直到6月7日仍未派车接受货物,于是卖方在6月8日将该批货物以10万美元卖给另一新买主。在这一情况下,买方应负责的赔偿额为合同总值15万美元减替代交易价格10万美元,即5万美元。此外,如果因为买方未按时收货以及卖方转售货物而使卖方付出其他额外支出,比如仓储费、运费以及其他管理费用也应计算在内。在适用上述计算方法时,《公约》对替代交易作了两项限制:

(1)替代交易必须在合同被宣告无效后的一段合理时间内进行,也就是说合理时间从合同被宣告无效时开始计算。至于何谓“合理时间”,《公约》没有作出具体规定。一般根据替代交易的具体情况加以确定。

(2)替代交易应以合理的方式进行。这里合理的方式又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从价格上来说,卖方转卖货物应按当时情况以合理可能的最高价格成交;而买方补进货物,则应按当时情况以合理可能的最低价格成交。

二是从地点上来说,替代交易应尽可能选择合适的地点进行转卖或补进,如果替代交易是在与原来交易不同的地点进行,那么损失赔偿额中应加上由此而增加的费用如运费等。

第二,合同被宣告无效,受害一方未进行替代交易情况下,损失赔偿额的计算。

根据《公约》第75条的规定,合同被宣告无效,受害一方未进行替代交易的情况下,损失赔偿额可依据如下方法计算:

(2)如果要求损失赔偿的一方在接收货物之后宣告合同无效,则应适用于接收货物时的时价,而不适用宣告合同无效时的时价。

例如,A与B订立一份由A向B出售某种货物的合同,价格为1000元,交货期为9月,之后A在9月30日履行交货义务,买方B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