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 小学二下 语文 1
1、古诗二首 村居 导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能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并说出这首诗描绘的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古诗的学习,感悟古诗选词炼句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导学重点与难点 领会诗句的内容,感悟诗句丰富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法与学法: 1、教法:创设情景,进行层进式的引导与点拨。 2、学法: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感悟诗意诗情。 导学用具与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课文插图等。 学具:关于春天的资料卡片等。 【导学过程】 一、出示词语导入 1、谈话:同学们,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个词语妹妹,相信大家看,她们来了!(幻灯1:杨柳 纸鸢)能叫出它们的名儿吗? 2、齐读两个词语。 过渡:不过,这两个小妹妹悄悄地告诉我说它们很担心,怕你们把它们写错了。(幻灯2:杨柳 纸鸢)说说看,它们害怕哪些地方写错? 3、指名说说写加点的字应该注意什么。 4、你们会写错吗?那就写写看。 (学生书写两个词语,老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指导) 5、同学们都写对了,词语妹妹一高兴,把她们的好朋友也带来了,(幻灯3: 杨柳 纸鸢 黄莺 儿童 )来,热情地和他们打个招呼吧!(学生齐读“黄莺”、“儿童”) 6、嘘!静静地想想:哪首古诗里有这四个词语娃娃?同学们记性可真好,就是《村居》。今天我们就细细品读这首诗,体会高鼎笔下的春天美景。 8、师生共同书写课题,读课题。 部编人教版 小学二下 语文 2
二、自学质疑。 1、请同学们默读诗句,在理解的字、词、句子旁边作批注,把不理解的字词或句子画出来,想办法解决。完成后用漂亮的姿势告诉老师。 2、交流,师生共同解决学生提出来的问题,并相机解答学生们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图文结合,初知大意。 1、指导观察课文插图,说说:你看到了哪些景物?再从课文中圈出相关的词语。 2、指名汇报,师生评议,完成课后习题。 四、了解诗意,感受情感。 1、自由读一读,写一写诗句的意思。 2、交流,引导、评价。 3、配乐朗读,想象诗句描绘的美丽景象。 4、齐读全诗。 5、配乐范读,学生静静地倾听、比较。 6、指导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出示幻灯4: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指名读,师生评价。 (2)接读,师生评价。 (3)齐声朗读,学生自评,老师评价。 五、互动拓展,积累好词美句。 六、综合实践活动 搜集关于春天的诗句、文章,图片,举办“春天的脚步”展览,评选“春天的小使者”。
咏柳 导学目标: 1、学习《咏柳》,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学习古诗的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 难点:品味诗歌的意境,了解这首诗的写作特点。 部编人教版 小学二下 语文 3
导学过程 导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活动2【讲授】合作探究,学习古诗
一、朗读引入课文,了解作者。 1、教师范读古诗《咏柳》。 2、解题。咏,用诗词的形式描述。这里是歌颂、赞美的意思。同学们观察过春天的柳树吗?师出示图片,生观察。 3、介绍作者。 二、自读自学,师生交流。 1、出示自学要求:a、借助拼音读这首诗,把诗读通顺,把字音读准,有能力的同学读出诗的节奏来。b、认读生字,不理解的字词要多读读,想想是什么是意思。c、边读边思考:这首诗主要讲的是什么。 2、交流汇报。 a、出示生字,认读生字。(咏、碧、妆、裁、剪) b、学生练习读诗,教师抽查并示范朗读节奏。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3、学习理解重点词语。 三、学习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 1、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2、全诗中,哪些句子写的是作者看到的实景呢?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写?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读一读,再回答)。 前两行是作者看到的。作者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样写表现了整棵柳树的颜色、形状及树上的柳条之多,使人感到柳树内在的生命力。 3、诗的后两行写的是什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抽人读完后回答) 写的是作者的想象。这样写使我们感受到柳树的美和它生命力强的样子,同时诗人把对柳树的赞美引向了对春天的赞美,表达出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4、有感情的朗读全诗(注意把握节奏,停顿,读出诗的韵律)。 活动3【活动】迁移运用,培养能力 部编人教版 小学二下 语文 4
《咏柳》这首诗描写了柳树迷人的姿态,赞美了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天,抒发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描写春天的一处景物(如校园、果园、油菜田等),表达自己对春天的赞美和喜爱。 活动4【作业】小结本文的学习,布置作业。 1、背诵《咏柳》 2、发挥想象,把诗中的景物画下来。 3、板书设计
2、找春天 导学目标: 1、会认“羞”等9个生字,会写“脱”等9个字。 2、抓住文中的三个比喻句和反问句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进一步体会情感,品味美感。 3、体会春光的美好,体验大自然的情趣,养成主动发现的习惯。 导学重点: 识记生字,积累词语,感悟读文。 准备:生字词卡片;课文插图或课件;音乐磁带《春天在哪里》。 学生:课前观察春天里事物的变化,搜集有关春天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导学过程: 1、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2、 歌曲导入。 (播放《春天在哪里》的录音磁带。) 部编人教版 小学二下 语文 5
学习新课 一、自读 1、春姑娘来到了课堂,她就藏在我们的课文里,请同学们仔细地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感受春天的气息。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同学们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了吗?再读一读课文,看看细心的你还能在春天里找到什么?(学生在文中圈一圈,划一划) 3、你找到什么?发现了什么?学生畅谈收获。 二、识字 1、指名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2、教师出示生字词,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3、同桌检查读句子,互相评价打等级。 三、朗读 1、快速读文,思考:“我们几个孩子”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找到春天的?指名读--范读--感悟读。 (重点抓住“脱掉”等表示动作的词语感受孩子们急切激动的心情,读好带“!”的句子。) 2、轻声读第三自然段,用换词和做动作理解“害羞”,并说说句子中哪些词写出了春天“害羞”的特点。 四、写字 指导写“脱、冻、溪、棉、探、摇”六个字。 1、学生练写,力求把字写规范、美观。教师巡视,鼓励写得好的学生,奖励小星星。 2、学生交流评价,互相打等级。 第二课时 复习 1、字词:学生自愿展示自己学会的词语。 2、读文:把爸爸妈妈认为读得好的地方读给伙伴听。 一、朗读 1、自由读四至七自然段,思考:我们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2、引导学生进行问答式的句式训练: 例: 问: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答: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 部编人教版 小学二下 语文 6
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多像春天的眉毛啊! 其他三句也可以模仿训练。 3、采用多种方式感悟读文:引读、竞赛读、表演读等。 4、春天还会在哪里呢?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教师和学生可以拓展自己搜集的图片和想到的一些诗句。 二、背诵 三、拓展 “我眼中的春天”擂台赛: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任选其一。 读春天:选择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读出春天的美。 说春天:结合生活实践描绘自己看到的春天。 写春天:写出自己在春天里的发现。 画春天:把看到的、想到的春天画出来。 演春天:唱唱春天的歌、跳跳春天的舞。 四、写字 1、学写“野、躲、解”三个字。引导学生发现这三个字左右一样宽。 点强调“身”字做偏旁时的变化。 2、学生仿写,体会字体的美观、规范。 板书设计:
3、开满鲜花的小路 导学要求: 1、会读会写本课生字。利用加一加、减一减、联系生活实际等识字方法记忆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分角色朗读中,能读好每个角色的语气,注意读出大家对开满鲜花的小路的赞美之情。 3、能够结合生活实际结合图画理解“五颜六色”、“绚丽多彩”等词语的意思。 部编人教版 小学二下 语文 7
4、能够通过“惊奇地”“奇怪地”等词语体会小动物们对开满鲜花的小路的喜爱之情。 导学重点: 识记生字,分角色朗读课文。 导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二、初读识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学生朗读课文,自主学习。 四、品读领悟。 1、生字、生词宝宝又跑回了课文中,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大家思考一下: 课件出示:课文中出现的动物有()、()、()、)和()。(训练学生说完整的话) 2、这条开满鲜花的小路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为什么会在春天出现?这些鲜花是什么样子的?课文哪些自然段写了这些美丽的鲜花?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课件出示) (1)看到门前开着一大片绚丽多彩的鲜花,她惊奇地说“这是谁在我家门前种的花?多美啊! (2)看到门前开着一大片五颜六色的鲜花,她奇怪地问“这是谁在我家门前种的花?真美啊! (3)松鼠太太走出门,花香扑鼻,她看见门前的小路上花朵簇簇。小松鼠、小刺猬和小狐狸在那里快活地蹦啊跳啊。 3、品读。 4、谈话:同学们读得多好呀!这条开满鲜花的小路实在太美了。动物太太们赞不绝口,小动物们在小路上蹦啊跳啊。可是,这条开满鲜花的小路是怎么来的呢?怎么会开满鲜花呢?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下节课再来解决吧! 五、拓展延伸。 思考:这条开满鲜花的小路是怎么来的呢?怎么会开满鲜花呢?你能找到答案吗?试试看吧! 六、作业。 1、抄写生字并组词。 2、选择“绚丽多彩”或“五颜六色”任一个词写一句话。 第二课时 导学目标: 1、在分角色朗读中,能读好每个角色的语气,注意读出大家对开满鲜花的小路的赞美之情。 2、在感知体验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生发出欣赏美、赞美美、分享美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