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调查与分析通过对江苏省部分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从政治参与态度、政治参与认知、政治参与行为三个方面实证分析了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特征。
大学生政治参与态度较为积极,爱国热情高涨,具有大无畏的献身精神,但政治参与认知水平、参与解决现实问题的热情有待提高。
标签:政治参与;态度;认知;大学生政治参与是指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和参与程度对我国的政治民主化有直接的影响,对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相关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政治参与冷漠现象。
具体表现为:消极、被动参与普遍存在;政治参与动机功利化、务实性越来越明显;政治参与认知和政治参与行为不协调,即大学生虽然能对某一政治价值判断作出正确评价,有一定的政治参与基础,但是在实际的参与行为上往往出现偏差,表现得知行不一;有效的网络政治参与有限[1]。
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政治,扩大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渠道,不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民主的重要内容。
为此,我们于2008年11~12月在江苏省南京市、苏州市、南通市、徐州市等四个城市的8所高校围绕大学生政治参与等相关内容展开了随机抽样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 200份,回收有效问卷2162份,有效回收率98.3%。
我们从政治参与态度、政治参与认知、政治参与行为三个方面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参与。
态度是参与的基础与前提,认知影响态度并影响参与的程度与质量,参与行为是政治参与的直接表现。
提高、纠正政治参与认知,可以改善政治参与态度,最终调节政治参与行为。
一、政治参与态度政治参与的动机与态度是政治参与的动力因素。
不同的参与动机影响着政治参与的方式与途径,不同的参与态度影响着政治参与的频率与热情。
1.大学生政治参与态度较为积极我们设计了“我非常希望能够有效行使我的选举权”(简称“选举”)、“我对参加校内社团组织没有太大兴趣”(简称“社团”)、“我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已经过时”(简称“责任”)三句陈述句,让被调查的大学生对此进行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五等级态度判断,以此来测试当代大学生对政治参与的态度。
对肯定性陈述句,“非常不符合”赋值“1”,“比较不符合”、“不确定”、“比较符合”、“非常符合”分别赋值“2”、“3”、“4”、“5”。
对否定性陈述句,“非常不符合”赋值“5”,“比较不符合”、“不确定”、“比较符合”、“非常符合”分别赋值“4”、“3”、“2”、“1”。
平均分为3,得分越高表明政治参与的态度越积极。
通过计算,三项平均得分为3.68,表明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态度比较积极。
其中,希望有效行使选举权的愿望最为强烈,其平均得分为4.09。
有兴趣参加校内社团的得分最低为3.11,其意愿相对较弱。
深入分析发现,总体上女生政治参与态度比男生更为积极,男生对选举更有兴趣,女生对参加社团更有兴趣。
理工科学生比文科学生的政治参与态度更为积极,且更有责任感。
党员学生比非党员学生的政治参与态度显然更为积极,无论是参加选举或社团的兴趣还是社会责任感,党员学生都强于非党员学生。
非独生子女的政治参与态度比独生子女更为积极,来自农村的学生政治参与态度比来自城镇的学生更为积极,他们对选举更有兴趣,也更多地有责任感,但对参加校内社团的兴趣弱于来自城镇的学生。
2.80%的学生有加入共产党的意愿还不是共产党员的大学生,有79.1%的人想加入中国共产党,有意愿加入某一民主党派的比例为8.4%。
这表明近90%的大学生有加入党派组织的意愿。
想加入共产党的比例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降低,大一大二低年级大学生想加入共产党的比例为80.5%,大三大四高年级大学生想加入共产党的比例为77.7%,研究生想加入共产党的比例则只有55.6%。
学生干部想加入共产党的比例为85.4%,远远高于普通学生75.9%的比例。
入党动机有功利化倾向。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原则”逐渐在社会中得到普遍认同,功利性政治参与呈上升趋势。
受个人利益驱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政治参与过程中存在较强的务实性。
加入共产党的动机有58.9%的人认为是为了“信仰共产主义”,有33%的人认为是为了“将来更容易找到工作”,其他的人或者因为身边的同学都入党了或者因为父母、老师的要求而入党。
相对而言,男生更多地因为信仰而入党,女生更多地因为方便找工作而入党。
另外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74.6%信仰基督教、佛教等有宗教信仰的人有加入共产党的意愿,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入党动机的复杂性。
二、政治参与认知政治参与认知是指公民个体或群体对政治相关基本常识的认识和了解,是公民政治参与行为的基础。
我们从政治常识认知、政治原则认知、政治运作认知三个方面来分析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认知。
1.当代大学生政治常识认知水平有待提高我们先设计了两道等级判断题测试当代大学生对政治常识的认知水平。
一是对“我非常清楚‘八荣八耻’的具体内容”的认知判断,二是对“我了解我国党政领导人的名字、职务和相貌”的认知判断。
统计结果显示,非常清楚“八荣八耻”的具体内容的比例为23.1%,比较清楚的比例为39.8%。
很了解我国党政领导人的名字、职务和相貌的比例为22.0%,比较了解的比例为39.1%。
这说明,只有60%左右的大学生对当前我国政治生活中的政治常识有所了解。
这与大学生应有的认知水平有差距。
大学生对民主党派的认知也反映了其政治常识认知水平有待提高。
调查显示,22.2%的人不知道有哪些民主党派,62.6%的人虽然知道有哪些民主党派但并不了解他们,也就是说有84.8%的大学生并不怎么了解当今中国政治协商制度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民主党派。
2.对相关政治原则的认知程度也不高对台海问题的态度可以测试当代大学生对我国当前一些政治原则的认同程度。
当代大学生对台海问题的态度,选择“不惜一切代价(甚至武力)都要完成统一”的比例有56.4%,选择“和平统一,哪怕需要很长时间”的比例有40.3%。
我们把选择“和平统一,哪怕需要很长时间”这一选项的人视为认同“和平统一”基本原则,可见“和平统一”的基本原则在大学生中认同比例不是很高。
女生选择“和平统一,哪怕需要很长时间”比例为50.3%,显著高于男生选择此项26.8%的比例,说明女生比男生更认同“和平统一”政治原则。
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认同“和平统一”基本原则的比例分别为42%和40.4%,显著高于群众32.4%的比例。
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认同“和平统一”基本原则的比例为41.5%也高于无宗教信仰大学生39.9%的比例。
文科学生认同“和平统一”原则的比例为42.9%,显著高于理工科学生36%的比例。
3.对人大代表选举这种政治运作形式认同程度较低选举是我国当前政治民主运作的一种重要形式。
调查显示,大学生有42.3%的人非常希望能够有效行使自己的选举权,35.0%的人比较希望能够有效行使自己的选举权,合计有77.3%的大学生希望能够有效行使自己的选举权。
但是选举人大代表的行为并不如他们的选举愿望那么热情、严峻。
统计结果显示,根据候选人背景资料慎重选择的比例只有29.0%,占有选举经历人数的52.3%。
可以认为,当代大学生对人大代表选举这种政治运作形式认同程度不高。
相关研究表明,在一项对大学生和农民两个群体的选举态度和行为进行调查分析后,发现大学生的选举积极性并不高,甚至常常比农民还要低[2]。
从选举的政治动员来看,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基本停留在以政治动员为主的层面上,在相当程度上,大学生参加投票的目的主要是响应政府和学校的号召,而不是想要对国家的政治生活施加影响,那种真正出于公民责任感和以影响投票结果为目的的行为是极少的[3]。
我们的调查也印证了以上结论,大学生有参与选举的热情,同时对选举却消极以待,这主要源于他们对此类选举方式的认同程度较低。
三、政治参与行为政治参与行为既包括公民个体或群体关注政治、政策的相关行动,比如研究相关政策方针、发表见解等,也包括其具体的、实际的参政议政的做法。
1.超过半数的大学生对政治必修课兴趣不大对高校开设的政治必修课的态度,只有47.4%的人认为“很有意义,一定会去”,46.8%的人认为没有意义、上不上无所谓,5.8%的人认为很无聊、很少去上。
这也就说,有接近1/3的学生即使去上课,也是被动甚至被迫参与。
超过半数对高校政治必修课不感兴趣的大学生中却有47.3%的人总是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当天的重要新闻。
这表明,大学生其实并不缺乏政治参与的积极性。
2.大学生每天比较关注重要新闻被调查大学生中有43.1%的人总是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当天的重要新闻。
这表明大学生对政治参与并不总是消极的。
相对而言,男生比女生更关心重要新闻,男生总是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当天重要新闻的比例为54.3%,女生只有34.7%。
学生干部比普通学生更关心重要新闻,学生干部总是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当天重要新闻的比例为47.0%,普通学生只有40.7%。
党员学生比非党员学生更关心重要新闻,党员学生总是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当天重要新闻的比例为54.4%,非党员学生只有41.0%。
随着年级的增长对重要新闻的关注度日益提高,大学低年级学生总是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当天重要新闻的比例为37.2%,大学高年级学生为49.9%,研究生为56.2%。
3.大学生参与解决现实问题的热情不高当面对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时,比如对校园建设与管理(如学校食堂伙食差)有意见,大学生有何表现?不到39.3%的人会通过一定方式向相关部门反映,44%的人则只是向朋友发发牢骚,9.3%的人不放在心上,7.4%的人会通过特殊方式以示抗议。
表明大学生参与现实问题的热情较低,行为倾向较低。
如果公共媒体对大学生的新闻报道严重失实,大学生又有何表现?调查显示,42.1%的人只是和朋友发发牢骚,22.9%的人会向主管部门反映情况。
16.5%的人会号召大家起来抗议。
我们把“向主管部门反映情况”、“号召大家起来抗议”、“愤怒,找媒体说理去”归为积极维护大学生形象的表现,把“和朋友发发牢骚”、“不关我事、随他去”、“把那个采访的记者揍一顿”归为消极维护大学生形象的表现,那么,积极维护自身形象的比例为43.9%,消极维护自身形象的比例为56.1%。
消极的比例大于积极的比例,也反映出参与热情不高。
4.爱国热情高涨当国家遭到侵略或主权受到侵犯时,大学生有何行为表现?调查显示,当国家遭到侵略时,有57.3%的人表示“不惜一切保家卫国,甚至奉献生命”,35.0%的人表示“在保全自己的情况下,做出贡献”,也就是说有92.3%的人有积极的行动表示。
当国家主权受到侵犯时,34.3%的人表示“参加有组织的集体游行”,15.8%的人表示“抵制该国商品”,19.9%的人“先看看,然后再采取合适的行动”,也就是说有近70%的人有行动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