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2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tcpip协议定义
篇一:tcpip协议格式 通过连接实例解读tcp/ip协议 最近狂补基础,猛看tcp/ip协议。不过,书上的东西太抽象了,没有什么数据实例,看了不久就忘了。于是,搬来一个sniffer,抓了数据包来看,呵呵,结合书里面得讲解,理解得比较快。我就来灌点基础知识。 开始吧,先介绍ip协议。 ip协议(internetprotocol)是网络层协议,用在因特网上,tcp,udp,icmp,igmp数据都是按照ip数据格式发送得。ip协议提供的是不可靠无连接得服务。ip数据包由一个头部和一个正文部分构成。正文主要是传输的数据,我们主要来理解头部数据,可以从其理解到ip协议。 ip数据包头部格式(RFc791) exampleinternetdatagramheader 上面的就是ip数据的头部格式,这里大概地介绍一下。
2 22 ip头部由20字节的固定长度和一个可选任意长度部分构成,以大段点机次序传送,从左到右。 tcp协议 tcp协议(tRansmissioncontRolpRotocol)是传输层协议,为应用层提供服务,和udp不同的是,tcp协议提供的可靠的面向连接的服务。在RFc793中是基本的tcp描述。关于tcp协议的头部格式内容的说明: tcpheaderFoRmat tcpheaderFoRmat 跟ip头部差不多,基本的长度也是20字节。tcp数据包是包含在一个ip数据报文中的。 好了,简单介绍到此为止。来看看我捕获的例子吧。这是一次Ftp的连接,呵呵,是cuteftp默认的cuteftp的Ftp站点,ip地址是:216.3.226.21。我的ip地址假设为:192.168.1.1。下面的数据就是tco/ip连接过程中的数据传输。我们可以分析tcp/ip协议数据格式以及tcp/ip连接的三次握手 (threeway-handshake)情况。下面的这些十六进制数据只是tcp/ip协议的数据,不是完整的网络通讯数据。 第一次,我向Ftp站点发送连接请求(我把tcp数据的可选部分去掉了) 192.168.1.1->216.3.226.21
3 22 ip头部:450000305252400080062c23c0a80101d803e215 tcp头部:0d280015505fa9060000000070024000c0290000 来看看ip头部的数据是些什么。 第一字节,“45”,其中“4”是ip协议的版本(Version),说明是ip4。“5”是ihl位,表示ip头部的长度,是一个4bit字段,最大就是1111了,值为12,ip头部的最大长度就是60字节。而这里为“5”,说明是20字节,这是标准的ip头部长度,头部报文中没有发送可选部分数据。 接下来的一个字节“00”是服务类型(typeofservice)。这个8bit字段由3bit的优先权子字段(现在已经被忽略),4bit的tos子字段以及1bit的未用字段(现在为0)构成.4bit的tos子字段包含:最小延时、最大吞吐量、最高可靠性以及最小费用构成,这四个1bit位最多只能有一个为1,本例中都为0,表示是一般服务。 接着的两个字节“0030”是ip数据报文总长,包含头部以及数据,这里表示48字节。这48字节由20字节的ip头部以及28字节的tcp头构成(本来截取的tcp头应该是28字节的,其中8字节为可选部分,被我省去了)。因此目前最大的ip数据包长度是65535字节。 再是两个字节的标志位(identification):“5252”,转换为十进制就是21074。这个是让目的主机来判断新来的
4 22 分段属于哪个分组。 下一个字节“40”,转换为二进制就是“01000000”,其中第一位是ip协议目前没有用上的,为0。接着的是两个标志dF和mF。dF为1表示不要分段,mF 为1表示还有进一步的分段(本例为0)。然后的“00000”是分段便移(Fragmentoffset)。 “80”这个字节就是ttl(timetolive)了,表示一个ip数据流的生命周期,用ping显示的结果,能得到ttl的值,很多文章就说通过ttl位来判别主机类型。因为一般主机都有默认的ttl值,不同系统的默认值不一样。比如windows为128。不过,一般ping得到的都不是默认值,这是因为每次ip数据包经过一个路由器的时候ttl就减一,当减到0时,这个数据包就消亡了。这也时tracert的原理。本例中为“80”,转换为十进制就是128了,我用的win2000。 继续下来的是“06”,这个字节表示传输层的协议类型(protocol)。在RFc790中有定义,6表示传输层是tcp协议。 “2c23”这个16bit是头校验和(headerchecksum)。 接下来“c0a80101”,这个就是源地址(sourceaddress)了,也就是我的ip地址。 转换为十进制的ip地址就是:192.168.1.1,同样,继续下来的32位“d803e215”是目标地址,216.3.226.21
5 22 好了,真累啊,终于看完基本的20字节的ip数据报头了。继续看tcp的头部吧,这个是作为ip数据包的数据部分传输的。 tcp头部:0d280015505fa9060000000070024000c0290000 一来就是一个两字节段“0d28”,表示本地端口号,转换为十进制就是3368。第二个两字节段“0015”表示目标端口,因为我是连接Ftp站点,所以,这个就是21啦,十六进制当然就是“0015”。 接下来的四个字节“505fa906”是顺序号(sequencenumber),简写为seq, seq=1348446470下面的四个字节“00000000”是确认号(acknowledgmentnumber),简写为acknum。 继续两个字节,“7002”,转换为二进制吧,“0111000000000010”。这两个字节,总共16bit,有好多东西呢。第一个4bit“0111”,是tcp头长,十进制为7,表示28个字节(刚才说了,我省略了8字节的option数据,所以你只看见了20字节)。接着的6bit现在tcp协议没有用上,都为0。最后的6bit“000010”是六个重要的标志。这是两个计算机数据交流的信息标志。接收和发送断根据这些标志来确定信息流的种类。下面是一些介绍: uRg:(urgentpointerfieldsignificant)紧急指针。
6 22 用到的时候值为1,用来处理避免tcp数据流中断 ack:(acknowledgmentfieldsignificant)置1时表示确认号 (acknowledgmentnumber)为合法,为0的时候表示数据段不包含确认信息,确认号被忽略。 psh:(pushFunction),push标志的数据,置1时请求的数据段在接收方得到后就可直接送到应用程序,而不必等到缓冲区满时才传送。 Rst:(Resettheconnection)用于复位因某种原因引起出现的错误连接,也用来拒绝非法数据和请求。如果接收到Rst位时候,通常发生了某些错误。 syn:(synchronizesequencenumbers)用来建立连接,在连接请求中,syn=1,ack=0,连接响应时,syn=1,ack=1。即,syn和ack来区分connectionRequest和connectionaccepted。 Fin:(nomoredatafromsender)用来释放连接,表明发送方已经没有数据发送了。 这6个标志位,你们自己对号入座吧。本例中syn=1,ack=0,当然就是表示连接请求了。我们可以注意下面两个过程的这两位的变换。 后面的“4000c0290000”不讲了,呵呵,偷懒了。后面两次通讯的数据,自己分开看吧。我们看看连接的过程,一
7 22 些重要地方的变化。 第二次,Ftp站点返回一个可以连接的信号。 216.3.226.21->192.168.1.1 ip头部:4500002cc6be40006a06cdbad803e215c0a80101 tcp头部:00150d284b4f45c1505fa9076012205864070000 第三次,我确认连接。tcp连接建立起来。 192.168.1.1->216.3.226.21 ip头部:450000285253400080062c2ac0a80101d803e215 tcp头部:0d280015505fa9074b4f45c2501040b05b1c0000 好,我们看看整个threeway_handshake过程。 第一步,我发出连接请求,tcp数据为:seq=505fa906,acknum=00000000,syn=1,ack=0。 第二步,对方确认可以连接,tcp数据为:seq=4b4f45c1,acknum=505fa907,syn=1,ack=1。 第三步,我确认建立连接。seq=505fa907,acknum=4b4f45c2,syn=0,ack=1。 可以看出什么变化么?正式建立连接了呢,这些东西是什么值? 我接收从216.3.226.21->192.168.1.1的下一个数据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