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江省绍兴市2020年高二下期末综合测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浙江省绍兴市2020年高二下期末综合测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浙江省绍兴市2020年高二下期末综合测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文化中的“艺”与“道”楼宇烈 ①中国的艺术一定是跟内在的精神、价值观和理念联系在一起的,我们把这种内在的精神、价值观和理念称之为“道”。我们学习“艺”是为了上升“道”的高度,而非仅仅只满足于技能的提升。我们在生活层面广泛地享用“艺”的成果并深受“艺”的影响,而“艺”既能提供享受又能为害于人,应用不好便适得其反。中国文化从道和艺两个层面来看,不可分离。所以我提出“以道统艺,由艺臻道”的观点,臻就是达到的意思,即要用道来统艺,也就是我们的文艺创作活动需要寄托一种理念、价值观和精神。 ②拿绘画来讲,“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曾说,“古画画意不画形”,就是说画画最重要的是画的内涵、意境以及所体现出的作者的精神状态,让人们从中体会并陶冶性情;苏轼也讲“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也是强调看画要看画中所体现出来的意境,要看它能够给人们什么样的人生启迪,而非技巧。有诗云:“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这两句话以竹子作比喻,让人们领会当一个人在没有出头、默默无闻时要坚守气节,要有大丈夫精神,而到飞黄腾达时也要虚心谦下。 ③对于乐教,孔子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通过乐来完成对一个人的培养,把乐看成是人格的最高境界。在中国,道德教育和艺术教育的紧密结合,是道德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常常也是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我们讲“真善美”,“真”是对知识、真理的追求,“善”是对伦理、道德的追求,“美”就是对艺术境界的追求。中国人不仅讲“天人合一”,也强调“真善美”的统一。道德的追求和艺术的追求在极值点上是完全融通、合二为一的。有人说,中国人的生活是艺术的生活。 ④因此,艺术的实践和发展一定要遵循以道统艺、由艺臻道的传统精神,努力恢复艺术陶冶性情、净化人心、提升人生、和谐社会的本来功能,不要再让艺术异化为比拼技巧、追逐名利、刺激感官、煽动人欲、腐蚀人心、污染社会这样一种玩物丧志的状态。《论语》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为了求道,立志是第一位的,如果沉迷于玩物那就容易丧志。艺与道不能脱离,艺若无道则没有灵魂。学艺如不能上升至道,那就只能沦为技艺。 ⑤天地万物,道通为一。道贯穿万物,并与万物融为一体,它无形无状,正所谓“大道不器”,包容万物。作为无形无象的道来说,它存在于事物变化之中,古人说:“下学可以言传,上达必由心悟。”这是要靠自己的心去体悟的。各种门类的“艺”都是可见、可听、可感的,必须通过听、闻、视、触,去体会内部所包含的道理,通过外在的形象,达到对其内在理念、观点的体悟与认同,以得到更高层次的智慧。 选自《科学时代信仰的缺失与重建》,有删节 1.找出下列对“艺”与“道”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艺既指艺术创作,也包括艺术享受。 B.艺能够陶冶性情,对人们有益无害。

C.艺一旦脱离了道,只是单纯的技能。 D.艺有可感的形象,而道却无形无象。 2.下列语句与本文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

B.艺者,德之枝叶也。德者,人之根干也。(徐斡)

C.艺与道合,天与人一(姚鼐)

D.文辞,艺也;道德,实也。(周敦颐)

3.分析第②段引用咏竹诗句来论证是否合乎逻辑性。

4.分析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5.评价本文提出“以道统艺,由艺臻道”观点的意义。

【答案】1.B 2.A 3.第二段引用咏竹诗合乎逻辑。文章的中心观点是“以道统艺,由艺臻道”,文艺创作活动需要寄托一种

理念、价值观和精神。两句咏竹诗以竹子作比喻,借以表现人们默默无闻时要坚守气节,飞黄腾达时要虚心谦下的精神。所以,咏竹诗合乎文章的中心,合乎逻辑。 4.最后一段主要写了“道”的存在形式,以及怎样才能达到“道”。既照应了前文和题目,也是对文章

的升华和总结。 5.“以道统艺,由艺臻道”,是我们的文艺创作活动需要寄托一种理念、价值观和精神。艺术的实践和发

展一定要遵循以道统艺、由艺臻道的传统精神,努力恢复艺术陶冶性情、净化人心、提升人生、和谐社会的本来功能,不要再让艺术异化为比拼技巧、追逐名利、刺激感官、煽动人欲、腐蚀人心、污染社会这样一种玩物丧志的状态。 【解析】 1.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

再进行比对。选项B,“对人们有益无害”错误,因为原文说:我们在生活层面广泛地享用“艺”的成果并深受“艺”的影响,而“艺”既能提供享受又能为害于人。 故选B。 2.本题考查文章观点与文章内容的关系。做这道题,需要明确知道文章的主题观点,也要了解各部分的

具体写了什么,然后再甄别所写内容是否与主题表达一致。本文的观点是“以道统艺,由艺臻道”,BCD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论述了道与艺的关系。选项A,“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是说诗歌自然天成,清新真淳,无雕琢之弊;与道与艺无关。 故选A。 3.本题考查文章观点与文章内容的关系。做这道题,需要明确知道文章的主题观点,也要了解各部分的

具体写了什么,然后再甄别所写内容是否与主题表达一致。题干要求回答第②段引用咏竹诗句来论证是否合乎逻辑性,首先明确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以道统艺,由艺臻道”,然后找到第二段咏竹诗的部分,看看作者引用咏竹诗的目的,借以表现人们默默无闻时要坚守气节,飞黄腾达时要虚心谦下的精神。所以,咏竹诗合乎文章的中心,合乎逻辑。 4.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作用类的问题一般从内容上结构上回答。最后一段主要讲了“道”以怎样的形式

存在,“道贯穿万物,并与万物融为一体,它无形无状,正所谓大道不器,包容万物。作为无形无象的道来说,它存在于事物变化之中”;又说了我们应该怎样悟得道,“须通过听、闻、视、触,去体会内部所包含的道理,通过外在的形象,达到对其内在理念、观点的体悟与认同,以得到更高层次的智慧”。从结构上看,它是前几段内容的总结,也是对文章的升华,照应了题目。 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

然后要抓住文章的标题、内容、关键语句来分析。这道题要求评价本文提出“以道统艺,由艺臻道”观点的意义,这篇文章第一段就提出了“以道统艺,由艺臻道”,并在提出观点后,并解释了这个观点:是我们的文艺创作活动需要寄托一种理念、价值观和精神。中间第二段和第三段分别以绘画和乐教为例,说出“以道统艺,由艺臻道”观点的意义;第四段总结了这种观点对于文艺发展的作用以及要求:艺术的实践和发展一定要遵循以道统艺、由艺臻道的传统精神,努力恢复艺术陶冶性情、净化人心、提升人生、和谐社会的本来功能,不要再让艺术异化为比拼技巧、追逐名利、刺激感官、煽动人欲、腐蚀人心、污染社会这样一种玩物丧志的状态。需要考生能够把握文章结构和内容,整理得出答案。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奥义在于中道智慧的昌明,而中道智慧的核心则是以中为用。有误解认为中庸是折中主义,实际上,孔子说得很明白,隐恶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能够准确把握好与坏、善与恶的两个层面,以隐恶扬善的大方针,让人民群众知道事物的相对性,从而能够不在相反的两个极端里偏执于一方。 ②《中庸》中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明确指出了中庸之道的实际意义。其中“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论述,则是中华文明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气象万千的思想基础。由此我们可以想见,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奥秘所在,就是敬畏并顺应了天道才能够得到大自然的恩惠。中庸之道的纲领自然生出“中正仁和”的生存之道。 ③与自然和平相处,对生物多样性包容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生存智慧。从伏羲女娲时代取类比象画八卦、定农时到神农尝百草、黄帝制甲子、仓颉造字、十二生肖等,都生动地把人与动物精神上的内在联系有机地统一起来。甚至黄帝蚩尤的战争都有大量动物参与其中,上古时代有很多被敬为神明的神兽和人类伴生。生物多样性的情怀在历代仁君治世都有令人感动的事迹。大舜孝感动天,大象为其耕田,小鸟为其耘土;尧舜禅让,有凤来仪,百兽舞于名堂;帮助大禹治水的有应龙、朱虎、熊罴等神兽。商汤为保护动物而示范网开一面的仁慈胸怀,周公为保护黎民百姓不受猛兽侵害而驱逐之并不是斩尽杀绝之,都是王道仁心的生动体现。孟子“君子远庖厨”的教育理念等等,都对带动百姓爱惜物命、与动物和谐相处起到了模范作用。 ④在《易经·系辞》中,孔子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这进一步说明了中华文明兼收并蓄、包容一切、安养生民、爱惜物命的精神,其核心的精神是包容。包容的精神不是放纵不理,放任自流,而是在有广大悉备的人文主义情怀之下,本着中庸之道的兼收并蓄的精神,本着众生平等的理念,兼顾自然、生态、生物平等的生存权利,从根本上使地球和谐美满、生态稳定、生物多样。 ⑤西方自工业革命以来,过分强调丛林法则、刺激物欲、促进消费的理念,本质上是对天道的亵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本来是大自然调节的结果,生物多样性的体现,是大自然包罗万象、广大悉备的恩惠,而非人为的干预。敬畏自然,顺应天道,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智慧源泉。中国历史上,即使发展商业也必须以天道人欲之间的平衡为根本,其士农工商四民社会本质上是理性大于物欲的合理性人性设置。 ⑥综上所述,伟大的中华文明的中道智慧,体现为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精神和敬畏自然、爱惜物命的情怀。而这些无疑将是人类命运共同体长治久安的保证。 (摘编自卢福成《生物多样性的中国情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伟大的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是因为中国人懂得敬畏自然,顺应天道,中道智慧昌明。

B.中道即中庸之道,它让人们看到了事物的相对性,从而能折中使用,不会在相反的两个极端里偏执于

一方。 C.西方文明强调丛林法则、刺激物欲、促进消费的理念,与中华文明相悖,本质上是对天道的亵渎。

D.人类社会若能遵循中庸之道,兼收并蓄,开放包容,就能从根本上保障和谐美满、长治久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中庸之道的含义、实际意义以及中国人的生存之道等方面,论述了中道智慧是中华文明生生不

息的源泉。 B.文章第三段以大量的事实为依据,论证了中国人的生存智慧就是与自然和平相处,对生物多样性包容。

C.作者运用例证法,两次举孔子之例,阐释了中庸之道的含义及中华文明的精神,使说理更具说服力。

D.西方亵渎天道的理念,从反面说明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应是大自然调节的结果,而非人为的干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