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 [摘 要]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提出了要“建立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要求,为中国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面对发展中国社会工作的任务,应该对社会工作本土化和本土性社会工作进行必要的讨论。社会工作研究的本土化是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总结西方社会工作知识体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理念-伦理-人类多元化-理论架构-研究方法”分析框架,对于反思本土化的大陆社会工作研究和实践有重要意义。 IntheOctober,2006,theparty'ssixthplenaryofsixteensessionpassedthe"decision"that"buildaproposedthegrandsocialworkoftalents"inordertocontributetothedevelopmentofChina'ssocialwork.FacingthetaskofthedevelopmentofChina'ssocialwork,weshoulddiscussthelocalizationandaboriginality.Thelocalizationofsocialworkresearchisanimportantpart,attheconclusionofthewesternsocialworkbasedontheknowledgesystemof"concept-ethicshumanbeing-theoreticalpattern-researchmethod",theanalysisframeworkforreflectiononnaturalizationofsocialworkanditsstudiesinChinapracticetowhichhastheimportantmeaning. [关键词]社会工作本土化 本土化演进 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助人活动在西方社会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了,而在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发展却相对迟,至今也只有十几年的历史,因此可以说社会工作专业是一个西方文化的产物。1社会工作一词完
1方睿《从本土化的角度看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 全是一个外来的概念,它产生于一个与中国社会、经济和和宗教背景完全不同的社会,因此社会工作在中国必须有一个本土化的过程。所以,如何促进国外的社会工作经验在中国社会创造性的应用借鉴,促进社会工作与中国社会工作经验及特有社会资源的有效结合,发展出一套具有中国自身特色的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这实际上是社会工作的本土化问题,也是中国社会工作面临的难题1。 一、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内涵 本土化所反映的是一种变化和过程,它指的是外来的东西进入另一社会文化区域并适应后者的要求而生存和发挥作用的过程。本土化不但强调外来者对它所进入的社会文化区域的适应性变迁,而且特别强调后者的自主性,即它是站在后者的立场上来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社会工作本土化是产生于国外的社会工作进入某一国家或地区发生变化的过程。一般是指社会工作较为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经验进入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所发生的现象。这些经验可能是整体意义上的,也可能是局部和细节的。然而不管如何,进入另一社会文化区域的社会工作方式是成功的,是有经验可谈的,否则它就不大可能进入另一社会文化区域。本土化对外来者来说是文化适应的过程,对本土来说则是文化选择、融合与接受的过程,它反映了两种行为模式、两种处理问题的方式之间的互动2。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是产生于外国的(或其他地区)的社会工作进入某一国家或地区发展变化的过程,社会工作在中国
1赵慧珠《中国农村社会政策初步研究》 2赵慧珠《中国农村社会政策初步研究》 的本土化是指产生于外部的社会工作模式进入中国,同其相互影响而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而发挥功能的过程。本土化是把一些外来的概念和看法加以改良、适应和发展,以便适合本土的用途的过程1。 二、中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 社会工作进入中国的本土化是指产生于外部的社会工作模式进入中国,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及制度体系相互影响而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从而发挥功能的过程。社会工作的本土化,目前大体上还有三种观点,一是强调中国社会的特殊性,拒绝国外的东西;二是主张全盘西化,一切照搬西方的经验;三是主张中国经验与国外经验相结合,取长补短2。我们认为,中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是在不否认世界各国社会工作有相同性、西方社会工作优先进行的前提下,借鉴国外的经验,结合本国的特点,让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土壤更健康、更完善的成长,更有效的发挥作用。在这个过程中要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以一种完全的“特色”为借口,排斥世界各个国家中社会工作所具有的共性的东西,从而降低社会工作的特定要求。另一种是完全模仿国外社会工作的做法,把西方社会工作中心化,把本土社会工作边缘化了,是社会工作缺乏民族的根基,并与中国实际的现代化水平不相适应3。国外社会工作经验很多,但并一定都适合中国国情,在标准、经济实力、具体问题、专业化程度等方面都不相同。 社会工作从引入中国开始就带有西方社会的烙印,可以说,现代社
1张洪英《浅谈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趋向》 2赵慧珠《中国农村社会政策初步研究》 3殷妙仲《专业、科学、本土化:中国社会工作十年的三个迷思》 会工作的知识体系主要是外来的,但我们的服务对象和处境却永远是本土的。“全球化思考,本土化行动”也是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基本准则1。由于我国当前从事社会工作的基本上是非职业人员,依靠行政手段从事半专业化的社会工作。尽管,我国已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但政府原有的一整套“助人”体系仍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这种制度下发展社会工作更需要创新,也就是意味着本地化并不能脱离这套体系。第一,中国内地没有像许多发达国家那样拥有众多的民间社会机构和专业的社工队伍,实际社会福利也是依靠政府、社会团体及工作单位。第二,社会工作本土化是在从事行政性、半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员中进行的。因此,社会工作本土化在现阶段最好的、也最应该重视的方法就是对当前从事社工助人活动的在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内化社会工作专业价值,更好地促进以管理为中心向服务为中心的转变。而目前,在我国的教育产业化下,国家通过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培养人才,过分的强调了社会工作的专业性而忽略与实际国情的结合,原有的系统还在,人员也充裕的条件下,所培养的社工人才很难有用武之地,造成了就业问题的同时也与社会工作本地化的理念想背离。当前,我们的社会工作教育应该把工作的重心定在人员的专业培训上。在本土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参考西方一百多年的社会工作发展经验,同时借鉴港台社会工作教育、研究、实践的成果,在背景相似的情况下,港台的经验更具有亲和力,另外是我国传统的社会福利思想
1文军《当代中国社会工作发展面临的十大挑战》 和经验,我国传统文化在思想上仍引导着国人,外来的社会工作理念若与之相融合,将是本土化的一项宝贵的财富,完全有可能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专业社会工作理论。 三、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发展趋势 第一、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适应性演进 我国的社会工作的发展道路不同于西方。西方的社会工作是顺着这样一条路走下来的:市场经济发展→产生社会问题→民间介入社会问题的解决→政府承认社会工作→政府支持;中国的道路则是:市场经济发展→出现社会问题→单位组织弱化→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发现和支持社会工作发展。在这样一条发展路径下,怎么处理政府服务和专业服务的关系,就显得十分重要。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遇到传统的行政化、半专业化的社会工作和专业社会工作的关系问题,核心在于处理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在新形势条件下怎样帮助人。二是怎么处理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的关系。社会工作本身是做服务的,但现在要进入社会管理部门,怎么来协调这个关系。三是国际经验和本土经验关系的问题。“拿来主义”现在有些落后了,我们也应该我国特有资源的开发利用。 在我国,社会工作的开展有许多社会资源可利用,如政府、工会、共青团、妇联、基层社区、居委会、退休协会等。长期以来,这些机构或组织实际上承担了大量实际的社会工作,解决了许多社会问题,有非常丰富的实际社会工作经验,而且其号召力、影响力之大是其他任何团体所不能相比的,也是国外所没有的。如共青团和妇联参加的“希望工程”、“幸福工程”等都以取得了极为显着的实际效益和社会效益。社会工作完全可以充分借助他们的强大实力开展一些工作。需要注意的是,工、青、妇名义上虽属社会团体,但实际编制属于国家公务员系列,其活动的政治色彩浓厚1。如果实施恰当转换,把他们转为事业单位,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增强它的现代智能,加强它的职业化,专业化程度,其所具有的优势是其他国家、其他团体所没有的,也是不可相比的。这是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独特优势。 第二、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互构性演进 从现在角度来讲,怎么去实现一个既符合中国实际,又借鉴国际经验的社会工作,是比较重要的一个问题。在现在的体制下,本土社会工作比较强盛,专业社会工作可能还没有立足之地。但是专业社会工作有很强的理论、理念和方法,这些又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而本土社会工作则没有那么强的理论,工作方法也不甚系统2。行政性社会工作是按照行政框架来运行的,比较强调管理和稳定。专业的社会工作要求的则是为有困难的人服务,以人为中心。行政性社会工作和专业社会工作怎么互相学习、互相支持?要借鉴、学习专业社会工作的方法,3在民政工作里可以找到一些借鉴:就是以人为本,同时兼顾社会稳定、社会秩序。民政工作,即我们所说的本土社会工作,如果在工作中能吸收一些专业社会工作的元素,可能会发生一些有益的变化,产生更好的效果。十几年来,很多社区工作者学了社会工作专
1赵慧珠《中国农村社会政策初步研究》 2文军《当代中国社会工作发展面临的十大挑战》 3王思斌《中国本土社会工作实践片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