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登斯现代性思想的文本解读摘要:围绕着内涵、特征、动力机制等主要问题,本文对吉登斯见解独到、论述深刻的现代性思想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文本解读。
内容涉及到现代性的制度维度、全球化和社会运动等宏观视角和包括信任与风险、安全与焦虑和自我认同的困境等在内的微观分析。
吉登斯对现代性极富压缩式的分析和扩张性的演绎充分体证了他在社会学理论进路中令人兴奋的知识进展。
关键词:吉登斯;现代性;制度性维度;风险;自我认同英国学者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1938-)是当代西方与哈贝马斯、布迪厄齐名的具有世界性影响的著名社会学理论家之一。
他的社会学思想内容丰富,“一直处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社会学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前沿”,[1]本文就其最具代表性的现代性思想试作梳理、解读和分析,以体证他对于现代社会富于想像力的分析中令人兴奋的知识进展。
一、现代性及其动力机制(一)现代性的内涵只要阅读吉登斯的著作就可以发现,虽说他对“现代性”的分析相当透彻,然而并没有给“现代性”一个明确的定义,只是在比较宽泛的意义上使用“现代性”这一概念的。
他在《现代性的后果》一书中认为“现代性指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大约十七世纪出现在欧洲,并且在后来的岁月里,程度不同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着影响。
”[2]在《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一书中,他指出,现代性“首先意指在后封建的欧洲所建立而在20世纪日益成为具有世界历史性影响的行为制度与模式。
‘现代性’大略地等同于‘工业化的世界’”。
[3]另外,在与克里斯多弗·皮尔森的谈话中,吉登斯又说:“在其最简单的形式中,现代性是现代社会或工业文明的缩略语。
比较详细地描述,它涉及:(1)对世界的一系列态度、关于实现世界向人类干预所造成的转变开放的想法;(2)复杂的经济制度,特别是工业生产和市场经济;(3)一系列政治制度,包括民族国家和民主。
基本上,由于这些特性,现代性同任何从前的社会秩序类型相比,其活力都大得多。
这个社会——详细地讲是复杂的一系列制度——与任何从前的文化都不相同,它生活在未来而不是过去的历史之中。
”[4]可以认为,现代性是吉登斯思想发展中始终不渝地连贯主题,[5]这就决定了“现代性”是理解吉登斯社会理论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但他本人对“现代性”的宽泛使用也为我们清晰地理解它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在他看来,社会理论虽能涉入哲学论题的研究,但决然不能因此而丧失自己的方向。
[6]如果社会理论及其概念要有助于“把握社会研究的实践意涵”,[7]则“现代性”在他那里也不应该是一个抽象性的概念。
从多种方式进入他有关现代性的观点,[8]可以认为,吉登斯所言的现代性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内涵:从时空视角入手,“现代性”有着特定的时间与空间范围。
现代性产生的时间是“17世纪”、“后封建”时期,地理位置是在“欧洲”,现代性最开始是从欧洲产生发展的,后来波及到全世界,成为一种世界范围内的现象;其次,就其具体表现来说,现代性指的是社会生活、组织模(形)式以及行为和制度等,是有史以来第一个具有全球意涵的社会组织形式。
应该说,这是吉登斯在其现代性分析中融入纷繁复杂的内容的基本前提;再次,就其实质来说,现代性是现代社会或工业文明的缩略语,它大略等同于“工业化的世界”,这就说明现代性大致等同于工业文明的世界,与前面所说的现代性起源于欧洲相联系,带有很强的“欧洲中心主义色彩”[6];最后,现代性的后果是全球化。
“现代性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把我们抛离了所有类型的社会秩序的轨道,从而形成了其生活形态。
……现代性卷入的变革比过往时代的绝大多数变迁特性都更加意义深远。
”[9]“现代性正在内在地经历着全球化的过程。
”[10](二)现代性的特征和动力机制吉登斯指出,作为一门概括性的学科,社会学首先要涉及现代社会的特征和动力学问题。
[11]我们要想充分理解现代性的性质,就必须摆脱先前的社会学的种种视角,而必须对现代制度的动力学机制和全球化范围作出说明。
[12]吉登斯认为现代性动力机制派生于时间和空间的分离和它们在形式上的重新组合,在这种形势下所产生的社会生活有着精确的时间—空间,而时空的分离导致了社会体系的抽离(disembedding),通过旧有知识和新知识的不断输入,产生持续影响的个人和群体行动对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反思性调整。
(动力机制也是特征)第一,时空分离(separation of time and space)。
吉登斯指出,所有社会的个体都有关于未来、现在和过去的时间感,每一个社会、每种文化都有其特殊的空间感知。
总体说来,在前现代社会,时间和空间总是联系在一起的,而且通常是根据空间来推演时间的,某个时间总是与某个空间中的某个事物相联系。
随着十八世纪后半期机械钟的出现,时间可以与空间分离开来从而造成“时间的虚化”进而导致“空间的虚化”,“随着时间的‘逝去’和空间的‘隐遁’,在场和不在场交织在一起”[13]。
在吉登斯那里“空间”与“地点”是有区别的,“地点”,按吉登斯的理解也可称之为场所,场所是指人类活动物质环境在地理上的分布。
在传统社会,人们的活动空间总是受“在场(presence)”支配,即空间和地点总是相一致的。
但在现代社会,地点日益变得捉摸不定,人们的交往活动往往在“缺场(absence)”中完成,时空的虚空为社会活动中的时空重组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一张火车运行时刻表,初看起来似乎仅仅是一张临时图表。
但实际上它是一个对时—空秩序的规划,它表明火车在什么时间到达什么地点。
正因为如此,它才许可火车、乘客和货物之间的复合调整穿越广袤的时空轨道。
”[14]第二,抽离化机制(disembedding merchanism)。
在吉登斯看来,抽离化即为将抽去社会关系的现实情景在不确定的时空距离上重新加以组合的过程,这是造成现代性时空分离的关键性因素。
“社会关系从地方性的场景中‘挖出来’(lifting out)并使社会关系在无限的时空地带中‘再联结’。
”[15]确切地说,这种“挖出来”就是他所说的“抽离化”。
吉登斯用抽离代替进化,主张抽离化机制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象征标志”(symbolic tokens),指相互交流的媒介将信息传递开来,用不着考虑任何特定情境下处理这些信息的个人和团体的特殊品质,象征标志可以划分为不同种类,如语言、权力、货币等;二是“专家系统”(expert systems),即由技术成就和专业队伍组成的体系,这种专家系统无孔不入,并不局限于专门的技术知识领域,它会延伸到社会关系和各种自我的亲密关系上,构成了我们今天所身处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主体。
这两者都是借助于抽象而达到一般性或普遍性的,因此,他又将其统称为抽象系统(abstract systems)。
在现代社会,可以借助于抽离化机制来为人们提供预期的“保障”,由于这种保障是建立在外行人员对于系统本身的信赖而非系统中“专家”的“道德品质”的信赖基础之上,这种信任关系自然“就存在着不稳定性和多变性”[16]并有可能引发出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第三,对知识的反思性调整。
“反思性,是对所有人类活动特征的界定”,[17]因此,对于行动的持续性的反思性监控是人们活动过程中始终存在着的基本特征,[18]同时也构成了行动的一种内在要素,行动的反思性用来描述人们的行动总是建立在对周围环境以及以往经验的认识的基础之上的。
在现代性的反思性调整下,没有什么东西是确定无疑的,也没有什么知识是可以被永久证明的。
[19]由于社会实践总要不断地受到有关实践本身所产生出来的新认识的考验和改变,所以,对于现代性实践的反思性调整源于现代性实践的知识。
如此,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人们对有关社会生活的知识(即便这种知识已尽可能地得到了经验的证实)了解得越多,就越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命运,是一个假命题。
”[20]对于知识的反思性运用核心所强调的是社会世界变化的范围和速度,因为它把过去、现在和将来联系在一起,让社会生活从传统的既定性束缚中游离了出来,从而让我们瞥见了有别于遥远世界的缕缕微光。
二、现代性的宏观分析当现代性社会因其上述特征和动力机制运行时,它就不单单是一个工业社会,而是一个具有特殊监督和控制手段的社会,因为,“凡是国家都会牵涉到对归其统辖的社会体系的再生产的各方面实施反思性的监控。
”[21]很明显,这就涉及到他对于现代性的宏观分析。
(一)关于现代性的制度维度分析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论述就是对现代社会作出的“多元制度”的阐释。
他认为,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是现代社会学理论主要框架的建构者,但又必须对他们的理论重新加以思考。
[22]他指出,马克思是从资本主义角度对现代性做出的解释和展望的;涂尔干认为现代社会生活的急剧变迁缘于复杂的劳动分工及其刺激;而韦伯则更多地侧重于官僚制和“理性化”的范式。
在反思三大思想家的现代性过程中,吉登斯发现,古典现代性理论普遍存在着把复杂的现代性诊断为某种单一维度的倾向。
如果社会学家对社会理论赖以形成的背景时刻保持清醒的话,就会认定现代性在制度性的层面上是多维的,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他融合了经典思想家的现代性思想,同时结合晚期现代性的社会现实提出了有关现代性的几个基本制度维度。
第一,资本主义。
布罗代尔曾经指出,直至1867年,马克思还从未使用过资本主义一词,[23]但吉登斯依然愿意承认卡尔·马克思比其他经典作家有更大的重要性而依然敬仰他,[24]这是因为他也认为和以前的社会形式相比较,资本主义虽非是塑造现代性的唯一力量,但它是架构现代性的至关重要的力量。
[25]按他的理解,“资本主义指的是一个商品生产的体系,它是以对资本的私人占有和无产者的被雇佣之间的关系为中心,这种关系构成了阶级体系的主轴线。
”[26]吉登斯指出,资本主义社会有以下几个特征:资本主义企业强烈的竞争与扩张本性;经济与其他社会领域的彼此“隔离”或者经济关系对其他关系的极大的支配性;私有制和国家对于资本积累的依赖等等。
由此可见,吉登斯是有选择性的继承了马克思的观点。
第二,工业主义。
工业主义不仅指机械化的技术和工厂生产,机械化的运输和交往方式的发展尤其是其主要特征。
[27]工业主义预先设定了生产的规范化组织,目的在于使人的行为、机器与原材料的投入和产品的产出协调。
在“工业革命”的原初时期,工业主义首先出现了燃煤与蒸汽动力,后来又出现了巨大而沉重的机器在工厂里忙乱的情景;而现代工业在高科技领域的驰骋,在这里电是动力源泉。
此外,工业主义不仅影响着工作场所,而且也影响着交通、生态、通讯和家庭生活等等。
第三,监控系统。
监控指的是“在政治领域中,对被管辖人口的行为的指导,尽管作为行政权力的基础,监控的重要性决不只限于政治领域。
监控可以是直接的,但更重要的特征是,监控是间接的,并且是建立在对信息控制的基础之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