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风险社会理论视域下的中国社会工作发展

风险社会理论视域下的中国社会工作发展

从恢复到发展的近三十年间,中国社会工作在各个领域取得了全面发展。特别是21世纪以来

在社会各界的共同推动下,社会工作制度化、专业化、职业化和本土化发展迅速,成绩斐然。不过,

在发展中也遇到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能力不足、民众

接纳程度不高等(王思斌,2013)。究其原因,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路径是嵌入型的,不过政府与社

会还未发现社会工作的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陈蓓丽,2011)。考虑中国社会工作发展问题,不仅

着眼于整体社会和谐运行的需求(主要侧重于发展社会工作必要性论述)、社会工作相关政策(社

会工作发展的自上而下动力机制)、困境人群的需求等因素,更要考虑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社会情

境给其带来了什么影响。摘要:近年来,中国社会工作发展迅速,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遇到了不少问题,需要我们进行重新审视。回顾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恰恰与转型期中国逐步进入风险社会是一致的。不过,看似没有关系的风险社会研究与社会工作发展研究实际上有着很强的相互作用性。在风险社会理论看来,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是应对风险社会来临的专门制度设计,但它基于现代性框架下的制度安排与实务开展,让其本身包含着诸多风险和有可能制造新的风险。传统的以平等、公平、正义为基本价值理念的社会工作发展政策和相关制度已难以有效应对。因此,迫切需要引入一种以风险责任为基本价值理念,即以风险责任的承担作为维持和获得权力(权利)的基本原则,以风险分配机制为核心的新的社会工作发展政策。关键词:风险社会视域中国社会工作发展[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828(2014)02-0039-08DOI:10.3969/j.issn.1672-4828.2014.02.006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贫困村风险防范与危机应对”(项目编号:(12YJC840036)阶段性研究成果和河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研究项目“河南乡村社会管理工作现状调查”(项目编号:07YBRW042)阶段性研究成果。

田丰韶,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社会学博士(河南开封475001)。风险社会理论视域下的中国社会工作发展

田丰韶社会工作··39社会工作社会工作2014年第2期

一、风险社会与中国社会工作发展

在阐述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时代背景时,学者习惯于使用“社会转型”、“社会问题凸显”、“构

建和谐社会”等词语来描述和界定,社会工作的价值与意义恰恰在于应对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各种

社会问题,有力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熟悉中国社会工作发展进程的人都知道,2006年至今是社会

工作发展的“春天”。在研究风险社会的学者看来,这个时期全球进入了风险社会,当代中国由于

巨大的社会变迁正进入一个“风险社会”甚至是“高风险社会”(丁元竹,2007)。现代化程度相对较

低的中国农村在部分学者看来也已经进入风险社会(林辉煌,2011)。由此可见,有高度复合性的

风险环境正是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社会情境。

(一)风险社会及其风险来源

1986年德国社会学家贝克在《风险社会》一书中提出了“风险社会”的概念。目前,风险社会成

为社会学研究的主要议题之一,形成了三大视角:贝克与吉登斯的制度主义视角、玛丽·道格拉斯

与威尔德·韦斯的文化主义视角与现实主义视角(杨君、彭少峰,2013),在此本文主要采用制度主

义视角和荷兰学者阿赫·特贝格等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视角。在贝克与吉登斯看来,风险社会是现

代性的后果,我们总是精于计算、努力去控制过程与目标,工具理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张扬,因而

产生了除传统的固定性风险之外的人为制造的风险。风险的产生是政策制定者、企业和专家学者

为了转嫁危机,利用法律和科学作为防御工具,为“不负责任”。在风险社会中,公众关注的热点和

难点即社会问题的应对带有很多的人为不确定性,这恰恰是风险的主要来源。不过,在现实主义

风险社会理论家看来,风险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出现了更大的风险如集权主义、贫富分化、歧视与排

斥,人类社会为了控制风险而建构现代的文化形态、组织制度模式和生活习惯方式,这其中包含着

很多的不确定性,“这种人为的不确定状况不只是知识基础不完全的结果,而是更多更好的知识往

往意味着更多的不确定性”①。

(二)社会工作发展的风险社会情境

中国社会工作迅速发展时期恰恰是中国逐步进入“风险社会”时期,传统风险与现代风险、自

然风险与社会风险交织在一起,既有着吉登斯所说的短缺社会的贫困风险更有过度理性的现代性

风险。正如贝克在接受访谈时说:“当代中国社会因巨大的变迁正步入风险社会,甚至将可能进入

高风险社会。从西方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目前中国可能正处于泛城市化发展阶段,表现在城市

容纳问题、不均衡发展和社会阶层分裂,以及城乡对比度的持续增高,所有这些都集中表现在安全

风险问题上”②。贝克认为中国“社会风险”的各种表现正构成了中国社会工作的“问题域”。从这

个角度来讲,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所应面对的问题表现为阶层化差距拉大社会结构关系变动;家庭、

单位与社区等群体性功能衰退和个体孤独感升温以及脆弱群体的困难处境(李斌,2013)。另外一

个方面,基于目的理性基础之上的中国社会工作因决策者动力不足、民众尚未接纳等人为因素仍

①贝克,2004,《世界风险社会》,吴英姿,孙淑敏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②薛晓源,刘国良,2005,《全球风险世界:现在与未来——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风险社会理论创始人乌尔里希·贝克教授访谈录》,《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第1

期。理论探讨

··40社会工作需要更多的承认,这就导致其发展带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具体表现为社会工作者薪酬、晋升、评价

等不确定性,也表现为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方向的模糊性。

(三)社会工作发展的风险治理与风险再造

在中国社会工作发展进程中,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化、科学化、规范化的治理手段,逐步被

决策者所看重。在社会工作倡导者眼中,社会工作是现代社会的必需品,是和谐社会的润滑剂。

在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公正、解决社会问题、完善社会服务和促进人与社会的发展等方面发挥

着重要作用(向德平,2008)。这些功能的发挥本质上是实现均衡发展、扭转阶层分化和城乡二元

对立,这恰恰正是对中国各种社会风险的治理。不过,社会工作是现代制度的安排,发展社会工作

是工具理性的具体体现,本身就具有风险社会学家技术工具的“现代性”特征,带有很强的风险

性。同时,中国社会工作发展路径是嵌入型的,其发展受到各种社会主体认知与态度的影响,使得

其难免会产生一些风险。困境人群是社会工作服务对象,在公民权利、政治权利、社会权利等诸方

面较为脆弱,其面临着:(1)生活性风险社会——因各种问题困扰而表现为不确定的生活状况;

(2)生存性风险社会——因认知偏差、行为障碍、社会支持不足等导致的陷入贫困的风险。那么,

年轻的社会工作者、目标不清晰的社会工作服务方案、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可持续性和社会工作

机构发展的长久性可能为困境人群带来第三种风险。

二、风险社会理论下的社会工作发展若干议题

作为一个新生的现代社会制度体系和组织系统,它之所以被引入到风险治理体系之中,主要

是因为目前传统的风险治理体系有着两大困境:一是传统的风险意识的消退和固有风险机制的弱

化;二是以国家为中心的风险治理主体的权威和信任度有所降低。面对治理困境,必须引入新生

力量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文军,2008),因此中国社会工作在健全社会治理体系、完善社会服务体

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被寄予厚望。不过,正因为忽略了风险社会理论视角,很多人没有意

识到其所存在风险。围绕着风险分布点,我们应该思考与研究以下与社会工作发展有关的若干议

题。

(一)中国社会工作过度工具理性及其风险问题

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实践的灵魂,是社会工作者的精神动力。按照社会工作的专业价

值追求,中国社会工作自身发展尤其是社会工作者自我进步应该是价值理性诉求的结果,然而情

况却不是如此。风险社会有着特定的属性主要表现为:(1)理性的裂变——工具理性盛行和价值

理性衰微;(2)信任结构的嬗变——从对以人为主的信任变为对抽象体系的过分依赖;(3)秩序标

准的模糊——传统价值规范的失效与现代行为准则的缺乏①。这三个属性在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方

面体现的淋漓尽致。

1.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工具理性盛行。尽管社会工作非常注重专业价值,但其处在现代社会,

难免受到社会治理工具理性的影响。从功能来讲,发展社会工作是党和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目标追

①刘岩,宋爽,2005,《风险社会的结构性困境与风险文化的建构——一种拓宽当代风险社会理论的视角》,《学习与探索》第5

期。风险社会理论视域下的中国社会工作发展

··41社会工作社会工作2014年第2期

求的体现。从资源供给来讲,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是目前社会工作机构获得资源的重要方式,

是政府与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合作关系市场化的具体体现。从运作方式来讲,项目制是社会工作服

务开展的主要方式。从服务机构来讲,社会工作服务组织是典型的现代科层制组织。“购买”、“项

目制”、“科层制”都表明中国社会工作发展走的是一条精确计算、目标导向的、契约化的、目的—手

段理性的以及最大功利化的工具理性之路。

2.中国社会工作的社会信任的抽象性中国社会工作的社会信任的抽象性。。目前,中国社会工作是在有关党政部门和社会工作教

育界、实务界的共同推动下自上而下的发展起来的,不少地方和部门、民众对社会工作并不是太认

可。政府和社会对社会工作的信任与接纳首先是承认社会工作的价值,社会工作的价值呈现并不

是一蹴而就的。对于追求政绩(特别是短期效果)的政府官员来说,对社会工作机构和人员的信任

带有很强的抽象性,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理论推导而非经验。

3.中国社会工作主体间关系秩序标准的模糊中国社会工作主体间关系秩序标准的模糊。。刚刚起步的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是一个涉及到多

元主体的社会系统工程,政府、服务对象、社会工作机构、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督导之间的关系到

底如何,如何衡量主体间关系是个严峻的话题。目前已经出现了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购买主体”

与“承接主体”两种主体身份经常混淆错位等诸多问题(范燕宁,2013)。政府与社会工作服务机

构、社会工作者与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社会工作者与社会工作督导之间关系秩序标准到底如何界

定?这些主体行为及主体间行为要遵循何种准则?诸多主体间关系秩序标准是模糊的。

以上三个问题及表现正是风险社会属性的具体呈现,这其中包含着未知的不确定性和难以捉

摸的风险。需要我们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提炼。

(二)社会工作者发展愿景的不确定性与生涯风险问题

1.社会工作者知识与经验的碎片化社会工作者知识与经验的碎片化。。社会工作者是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一群专业技术队伍,

这个队伍所拥有的专业价值与规则与传统是不同的,接受专业教育的过程就是重新植入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要进行着“传统知识与经验的扬弃”和“全新知识与经验的建构”,然而

由于下列因素,社会工作者知识与经验是以个体化方式呈现的。

第一,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实务训练不足。专业教育与实务能力培养的脱节一直是社会工作领

域普遍关注的话题。“它所产生的后果有两个:学生毕业以后难以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加重了社会

工作实务机构的负担”①,由此导致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知识储备偏理论化,知识与经验积累与社会

工作者在教育期间的个人勤奋程度及实务经历有关,具有很强的个体化特征。

第二,社会工作知识与经验的片面化。据调查显示,“深圳市社会工作者平均年龄为28岁,且

流失率为19.8%”②。在年轻化的社会工作队伍知识与经验体系中,理论知识偏多,实务经验偏少,

社会工作知识偏多,与服务对象需求有关的知识偏少,服务领域狭小,综合性经验偏少,因此导致

社会工作服务专业性不足。在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是以专业、权威的身份出现的。然而风险

社会中的公民有一个十分重要转变,就是个人更多地意识到自己的社会环境及自己作为主体在其

中的角色,他们对专家和公众权威的信任日渐衰退,人们越来越多的看待各种决策的缺点及其他

解决问题的方案。由于经验的不足和知识的片面化,社会工作者面对服务对象的质疑,就会加剧

①文军,2009,《当代中国社会工作发展面临的十大挑战》,《社会科学》第7期。②王子健,2014,《深圳社工去年流失率接近两成》,《晶报》3月19日第A14

版。理论探讨

··4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