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已上市中药注射剂变更研究指导原则
( 讨论稿)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已上市中药注射剂变更研究指导原则目录
一、 概述………………………………………………………………
3
二、 基本原则及要求…………………………………………………
4
三、 变更药品规格和/或包装规格……………………………………5
四、 变更药品处方中已有药用要求的辅料…………………………
7
五、 变更生产工艺……………………………………………………
10
六、 变更药品生产场地………………………………………………
11
参考文献………………………………………………………………
著者 …………………………………………………………………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已上市中药注射剂变更研究指导原则
一、 概述
本指导原则主要用于指导申请人开展已上市中药注射剂的变更研究。变更是指对已获准上市中药注射剂在生产、 质量控制、 使用条件等诸多方面提出的涉及来源、 方法、 控制条件等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是否影响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 有效性及其质量可控性, 需要针对拟发生的变化开展相应的研究验证工作。申请人应当评估其变更对中药注射剂安全性、 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的影响,
进行相应的技术研究工作, 以确保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 有效性及质量可控性。在完成相关工作后, 向药品监管部门提出补充申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请。已上市中药注射剂的变更应建立在充分研究、 全面评估的基础上。
本指导原则当前主要涉及以下项目: 变更药品规格、 变更药品处方中已有药用要求的辅料、 变更生产工艺、 变更药品生产场地等。对于其它情况, 宜根据变更的具体情况, 按照《已上市中药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及本指导原则的基本要求, 以及《药品注册管理办法》、 《中药、 天然药物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等药品注册管理文件的有关规定, 根据产品的特性开展研究验证工作。
根据中药注射剂的特点, 本指导原则对所述及的变更划分为二类: I类变更是指对药品的物质基础及其质量基本不产生影响,
不会引起药品安全性、 有效性变化的变更, 一般可经过对变更前后药品物质基础及质量的比较分析和对药品安全性、 有效性变化的评估, 来判断变更前后的一致性。II类变更是指对药品的安全性、 有效性可能产生影响, 仅经过对药品物质基础及质量等研究难以充分证明其变更对药品的影响, 需要经过药学、 药理毒理、
临床试验等全面研究考察变更对药品的影响。II类变更的相关试验要求可参照《中药、 天然药物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进行。类别划分的目的是为了帮助申报者理清研究思路和技术要求, 有效地开展变更研究, 进行评估和申报。但在具体研究中, 类别界限可能不是很明显, 则需根据具体情况及其研究结果, 必要时应该按照较高的要求确定类别。
本指导原则仅从技术评价角度阐述对已上市中药注射剂进行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变更时, 应考虑进行的相关研究验证工作。由于变更情况的复杂性,
申请人需根据本指导原则的基本要求, 以及药品注册管理的相关规定, 根据产品的特性开展研究验证工作。本指导原则中提及的各项研究工作的具体要求可参见相应的技术指导原则。
二、 基本原则及要求
已上市中药注射剂的变更应符合《已上市中药变更研究指导原则》的要求, 体现其必要性、 科学性、 合理性, 保证其安全、 有效及质量可控。研究用样品应注意其代表性, 一般采用大生产样品。研究工作应考虑关联变更的要求。
已上市中药注射剂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础, 并实现了规模化生产, 对其进行变更应以科学、 合理的研究为基础, 充分考虑其必要性。申请人应当充分说明变更的理由, 经过提供的研究资料说明变更的必要性、 科学性和合理性, 对变更前后的质量、 有效性、
安全性进行充分评估。
由于中药注射剂剂型的特殊性, 生产环节、 影响因素较多,
对已上市中药注射剂的变更要充分考虑可能带来的风险, 加强研究、 评估和系统管理。某个环节的管理疏漏或缺失, 可能对药品的安全、 有效及质量控制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 对中药注射剂的变更研究不能仅停留在具体的变更上, 要充分考虑其可能的影响,
进行深入研究, 并引入风险评估、 系统管理, 以保证中药注射剂的安全、 有效和质量可控。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中药注射剂变更研究一般应根据《中药、 天然药物注射剂研究的基本技术要求》中”新的中药、 天然药物注射剂”的质控要求完善质量控制内容, 提高质量控制水平; 并注意无菌保证工艺的合理性。
三、 变更药品规格和/或装量规格
已上市中药注射剂药品规格的变更主要指单位制剂中或单一包装容器中药物的重量、 体积或浓度等的变更。
变更规格应有科学、 合理、 必要的依据, 应遵循方便临床用药的原则, 其规格需根据药品用法用量合理确定, 一般应在其临床使用的用法用量范围内, 不得小于单次最小用量, 或大于单次最大用量。研究工作需关注变更规格与原规格处方、 制备工艺、 日用药量等方面的一致性。
( 一) I类变更
此类变更不涉及药物成分或辅料等的改变, 只涉及药品包装中单剂量药品装量的改变。其制剂处方、 工艺、 辅料、 制成总量、 药物浓度、 日用药量、 包装材料和容器、 适应症、 临床用法用量等均未改变。此类变更一般需提供以下资料:
1、 变更的原因, 说明变更的具体情况、 变更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2、 质量控制研究资料及质量标准研究资料。
3、 变更后连续3批样品的检验报告。
4、 稳定性研究资料, 包括与变更前产品稳定性情况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