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津夫.坚持扩大内需战略 促进经济内生增长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 促进经济内生增长
白津夫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北京100017)
【摘 要】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也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 展的重大举措。对于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 力和活力具有关键意义。本文认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我国基于国内外发展形势变化儆出的 重大战略选择,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必须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挖掘我国
内需的巨大潜力,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El'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
【关键词】 扩大内需; 经济增长; 内生动力
【中图分类号】F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222(2011)01 0003—05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中
共L}1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从战略的高度提出,要充分挖掘我国内
需的巨大潜力,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
新局面。这对于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避免经济大的起落,保持经济平稳较
快发展具有关键意义。
一、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基于国内外发展形势变化做出的重大战略选择
(一)扩大内需是适应国际经济环境变化所必需的战略调整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促使我国进一步从出口导
向战略向扩大内需战略转变。
1.国际金融危机使得“全球需求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对业已形成的生产 消费格局产生深刻影响。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主要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居民收入大幅减少、资产严重缩水,对现实消费
带来较大影响。西方国家被迫改变负债消费模式,居民消费行为发生变化,开始缩减消费、增加储蓄。据
统计,美国朋于信用卡消费的周转性信贷连续26个月下降。2010年第三季度,美国消费者开支增长
2.4 ,低于预估的2.8 。消费者开支约占美围经济总量的2/3,是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第三季
度政府开支增长8.8 ,明显快于消费支出增长。同时,居民储蓄由负转正并较快增加,截止2010年10
月,美国居民储蓄率已达5.7 。发达国家居民消费萎缩导致生活消费品进口减少,加剧贸易衰退。2009
年世界贸易降幅在22.6 0 o,其中一季度纺织品贸易额下降19 。这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部分出口导向型
企业影响至深,这些企业靠大规模生产、大批量廉价出口的经营模式难以为继,由于订单减少,加上成本
收稿日期:20ll—O2 2O 作者简介:白津夫(1 954一),男,黑龙江省人,经济学博士,研究员,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研究局副局长。 第26卷第1期 总第92期 2011年3月 ..一
上升,很多企业面临生存危机。 2.国际金融危机推动全球新一轮产业分工格局调整。发达国家寻求外向发展,新兴经济体转向扩大
内需,资源输出国延伸产业链,实现产业多元化。欧美国家吸取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在保持虚拟经济优
势的同时,开始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如美国提出“再工业化”,推出《振兴美国制造业框架》,拟投入170
亿美元支持制造业,并对制造业减免税,幅度由1o 提高到3o ,明确要以制造业促进就业、以出口拉动
增长。这将进一步加剧产业竞争,弱化我国制造业出口优势,并进一步改变世界产业分工格局。 3.随着中国经济大国地位的形成,国际经贸关系也发生微妙变化。过去正常的经贸往来由于我国经
济体量增大而变得不正常了。限制性条件增多,针对我国出口优势的贸易摩擦增多,并且从产品转向产
业,从贸易政策转向经济政策。2008年以来,全球发起反倾销调查208起,反补贴调查14起,我国分别遭
遇反倾销调查73起、反补贴调查1O起,占比达到35 和71 。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
4.国际经济动荡和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国际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逐步显现,全球货币体系仍然存在
不确定性风险。特别是美元风险扩大和新一轮欧债危机,更增加了世界经济增长新的变数。由于美元的
特殊地位(既是主权货币又是国际储备货币),使美国可以通过增发货币来稀释债务。近来的量化宽松,
实质就是加速印钞、购买国债,即债务货币化。到2010年2月,全球政府负债突破36万亿美元,占GDP
六成左右,预计2011年将超过4O万亿美元。美、欧、日三大经济体的政府债务占GDP比重远远高出
6O 的国际警戒线。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也倍数超出3 的国际警戒线。主要国家的债务危机将严
重拖累世界经济增长。 (二)扩大内需是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
1.我国具有巨大的国内市场需求潜力,可以为中长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我国劳动力众
多,仍处在人口红利期;居民储蓄率高,社会资金充裕;地域辽阔,具有明显的生产要素组合优势和比较优
势,能够基本满足调动内需潜力的客观需要。
2.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有利于带动消费增长和内需市场的扩大。国际经验表
明,城市化率在45 至55 之间是城市化发展最快时期。2009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46.6 ,“十二五”期
问城镇化率将突破50 ,我国正处在这样一个加快发展时期。据估算,我国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
就将增加1300多万城市人口,就会转化为巨大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
3.我国经济进入新的转型期。改革i十多年来,我们通过扩大开放,积极利用国外要素资源,主动承
接世界产业转移,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面向未来发展,这些特殊机会和我国的比较优势都发生变化, 要求我们必须加快经济转型。在对外开放上,由出口和吸收外资为主转向进口和出口、吸收外资和对外
投资并重。在对内发展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 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
变,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 4.加快收入分配改革将提升居民消费能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总的取向,就是提高居民所得份额,
实现两个同步,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这将极大增强
居民的消费能力,促进消费需求快速增长。
二、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必须着力破解我国需求结构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我国需求结构存在的突出问题
当前,我国需求结构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投资与消费增长失衡。1990~2008年,我国投资年均增速22.1 ,比居民消费年均增速高出13.8
个百分点。2000 ̄2009年,我国投资率持续上升,由35.3%升至47.7 ,其中2003~2009年连续7年均 自津夫.坚持扩大内需战略 促进经济内生增长
在40 以上;而消费率持续下降,最终消费率由62.3 下降到48 ,其中居民消费率由46.4 下降至
35.1 。 2.投资带动性不强。由于投资向少数行业集中的趋势比较明显,2009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仅制
造业和房地产业投资就占了全部投资的52.2 。这其中政府和国有企业占比过高,形成了对民间投资的 挤出效应。2010年国有投资同比增 35.2 ,高于非国有投资7.15个百分点。而按国际经验,1元政府
投资应带动5元民间投资,这种投资效果没有很好地形成。
3.居民消费比重低。由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尽合理,导致消费占比偏低。2000~2007年,劳动报 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由51.4 下降到39.7 ,下降11.7个百分点;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
重,由65.5%下降到57.5%,下降8个百分点,对居民消费产生现实影响。据国家统计局核算,2010年一
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5.9%,而居民消费实际增长率不足9 。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 长巾,政府和企业的贡献占66 ,而城乡居民消费只占34 。1978~2008年的30年问,我国全体居民消
费支 实际增长9倍,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则高达l4倍。 4.城乡居民消费不均衡。自改革以来,城市居民消费支 比重从37.9 一t2升至7O 以上,农村居民
消费从62.1 下降至3O 以下。2009年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农村消费一度超过城市消费,但2010年农 村消费再度趋缓。2010年1~10月农村消费增长15.9 ,城市消费增长18.7 ,城乡消费仍有拉大
趋势。 5.内外需发展失衡。经济发展对外依存度过高,从上世纪80年代的20 左右上升到2008年的60%
以上,远超 世界41 的平均水平。同时,内外需相互拉动比较差,特别是近年来 现外资“独资化”倾
向,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只是利用国内的生产场地,两头在外、封闭运行,拉动本土企业和关联就业能力下
降,形成外需对内需的替代。 6.消费与储蓄关系欠调。2000~2007年,我国消费率从6O 多降至4O 以下,其中居民消费率2009
年下降到35.1 。相反,我国总储蓄卒(国内总储蓄占增加值总额的比重)由35.1 上升到51.8%,上升
了16.7个百分点。
(二)我罔需求结构存在问题的主要原 分析 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由来已久,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凸 了经济结构不合理。从其原因来 分析,既有T业化过程中的必然性,电有政策选择的片面性,其中对供需结构欠衡影响较大的是政策选择
的速度导向、 导向和规模导向。 1.投资与消费不协调的主要根源是速度导向。为追求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增K,只l有不断扩大投资规
模,甚至以牺牲消费来保证投资。山于投资倾斜式增长,严重抑制了消费增长。加上投资带动消费不足,
投资与消费的关联性比较差,进一步扩大了投资与消费的差距。 2.内外需失衡的主要原因是f“u导向。出口导向对于推动我同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起到了
关键性作用,但长期以}fJ口为导向的结果,使经济对外依存度大幅度提高,加1:贸易比重过大、“低端制
造”比较突}}J,严重抑制了国内需求优势的有效发挥。 3.投资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规模导向。为追求扩大经济规模,实现生产能力和产出最大化,致 使投资过于集巾部分热门行业,导致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突 ,产业同质化、结构趋同化明显。同时,由
于规模导向,弱化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国有大企业拥有优势的创新资源,但创新能力不足,新产
业开发能力比较差。在企业追求做大的同时,也挤占了中小企业发展空间。
三、加快推进扩大内需战略,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按照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进一步调整优化需求结构,把扩大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