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4埃莱娜·西苏“身体写作”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和实践 以陈染的《私人生活》为例

4埃莱娜·西苏“身体写作”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和实践 以陈染的《私人生活》为例

题目埃莱娜·西苏“身体写作”理论在中国的传

播和实践——以陈染的《私人生活》为例

院(系)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二○○一五年四月目录内容摘要…………………………………………………………………1关键词…………………………………………………………………1一、引言…………………………………………………………………1二、“身体写作”理论概述………………………………………………1(一)理论提出……………………………………………………………1(二)思想来源……………………………………………………………2三、“身体写作”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3(一)“身体写作”进入中国……………………………………………3(二)“身体写作”给女作家带来的影响………………………………4四、陈染的践行……………………………………………………………5(一)书写女性身体………………………………………………………5(二)解构男女性关系的既定秩序………………………………………5五、结语……………………………………………………………………6参考文献……………………………………………………………………6内容摘要:本文主要对法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小说家、戏剧家、文学理论家、女性主义的代表之一的埃莱娜·西苏在《美杜莎的笑声》中提出的“身体写作”理论做一个简介,并对于它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做一个大体的介绍,最后以陈染的长篇小说《私人生活》为例来谈中国女作家对“身体写作”的践行。关键词:西苏身体写作女性主义陈染

一、引言20世纪80年代,作为法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小说家、戏剧家、文学理论家、女性主义的代表之一的埃莱娜·西苏关于女权主义的文论传入中国,她提出的“身体写作”的口号鼓舞了一批中国青年女作家们,如:林白、陈染、徐小斌等。她们在“身体写作”的口号的鼓舞下,以此为思想的渊源进行写作,向社会发出女性的声音。“身体写作”发展到今天出现的作家和作品众多,所以本文仅以陈染的长篇小说《私人生活》为例来谈西苏的“身体写作”理论在中国的实践。二、“身体写作”理论概述

(一)理论提出“身体写作”也被称为“身体书写”、“身体话语”、“身体修辞学”等等。最早在埃莱娜·西苏的《美杜莎的笑声》(1975年)中提出来。“是西方女权运动的产物,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第二波女权主义运动中出现的一种女性主义文学理念。”①当然,在女权主义运动中,埃莱娜·西苏不是第一位也不是最后一位,她在提出“身体写作”的理论之前,就有英国女权主义批评家伍尔夫提出了“一间自己的屋子”的主张,还有法国女权主义者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提出的“躯体”理论。西苏在《美杜莎的笑声》中开篇就指出,“我要讲妇女写作,谈谈它的作用。妇女必须参加写作,必须写自己,必须写妇女。就如同被驱离她们自己的身体那样,妇女一直被暴虐地驱逐出写作领域,这是由于同样的原因,依据同样的法律,出于同样致命的目的。妇女必须把自己写进文本——就像通过自己的奋斗嵌入世

①刘波.西苏的“身体写作”在中国的实践及变异[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1:15-16.界和历史一样。”①以如此激进昂扬的姿态,甚至是命令的语气来呼吁妇女写作,写作妇女本身和自己,并且提出了女性写作对于女性本身的重要作用。波伏娃在《第二性》中对“女性本质”做了革命性的解释,她看到了一个被世人所忽略的事实:当女性被塑造被压抑的同时,男性也并不能幸免。所以她向世人呼吁:我们都是人,两性中表演着同样的肉体与精神、有限与超越的戏剧;两性都在受着时间的侵蚀,都在等待着死亡,他们彼此对对方都有着同样本质的需要,当人类的两性不必再去争夺靠不住的性别特权时,男人女人就能成为兄弟手足,为争取“人”的解放而携手同行。②西苏正是一位得到波伏娃真传的女性主义者,我们在这个基础上来理解“身体写作”理论的提出,才能够看出“身体写作”理论的提出是鼓励女性发声,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借助于自己独有的资源——身体,而不再像以往的女权主义者那样处于一个二元对立式的哲学思维。这也是西苏的“身体写作”理论提出的可贵之处。(二)思想来源任何一种理论的提出都绝非是提出者通过“头脑风暴”从无到有臆想出来的,大多数文学理论家提出的理论都必然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借鉴和发展前人的观点,以此得出自己的观点。西苏的“身体写作”理论,除了前文所述是在伍尔夫的“一间自己的屋子”的主张和波伏娃的“躯体”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发展,还有两个重要的思想来源,即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和拉康的精神分析学说。1、德里达解构主义在德里达出现之前,父权制在整个社会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信奉“菲勒斯中心主义”,即认为这个社会是男性压制女性、统治女性的社会,将男人和女人对立起来。德里达以“去中心”观念为理论基础站出来反对“菲勒斯中心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菲勒斯中心主义”在整个社会的统治地位。德里达在论述两性关系的时候指出:女人是对立面,是男人的另一面,她不是个真正的男人,她是一个有缺陷的男人,她主要被赋予一种否定男人基本原则的价值……也许她是代表男人身上某种价值的符号,而男人需要压制这种东西。

①埃莱娜·西苏.美杜莎的笑声〔A〕.黄晓红,译.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1992.②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著,《女权辩护》,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①明确地跳出了男女关系二元对立的哲学思维,给“菲勒斯中心主义”带来极大

的冲击,其次德里达还在文字方面强调将“原始文字”视为最主要的文字,而以“解构”的观点对待其它文字。德里达的这些观点都被女性主义用来反对男女关系的二元对立。西苏的“身体写作”理论正是建立在德里达这些观点的基础之上,主张女性运用身体来写作,将身体嵌入文本之中,成为与语言对抗的一种存在,以此来达到解放文本,改变女性失语状态,彻底摆脱父权制中男性话语的独裁地位。2、拉康精神分析学说拉康在弗洛伊德的将人格划分成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结构理论的基础之上得出了自己的理论,并结合镜像理论、想象秩序等理论分析女性进入社会并开始使用语言和经过语言的压抑被动接受社会身份的过程。拉康认为“孩童在小的时候通过镜子看到自己的模样,产生自我的过程为镜像阶段,在此阶段后,孩童会通过视觉感的想象来认同自我,被称为“想象秩序”时期,最后,他会进一步发展,寻求获得社会的认可而称为个体,即成为“象征秩序”时期中的主体,这一时期他克服了俄狄浦斯情结达到了超我的境界。”②西苏借鉴了拉康的观点,在《美杜莎的笑声》中说:“小姑娘们和她们没有规矩的身体被幽禁、被妥善保管者,完整如初的冷藏于她们自己的镜中”。③这里指出的是女性的身体不应该只被冷藏于自己的镜中,应该在“镜像阶段”通过自己的认识和想象来认同自己,走向“想象秩序”时期,并且继续发展去寻求社会的认可。西苏在“身体写作”中正是包含了这一层含义。除此之外,西苏还借鉴了拉康的语言观,即语言可以改变使用者地位的理论。西苏在这一基础之上深刻地认识在父权制统治的文化背景下,男性在语言上处于一种独裁的地位,因此女性必须要写作,写自己的身体,通过写身体来打破男性的话语霸权。三“身体写作”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一)“身体写作”进入中国

①谢玉娥.当代女性写作中有关“身体写作”研究综述[J].河南大学学报,2008(3).

②代恒.西苏“身体写作”理论的美学意蕴[D].湖北大学,2013.

③埃莱娜·西苏.美杜莎的笑声〔A〕.黄晓红,译.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1992.荒林、诸葛文饶在《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一文中将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初,主要是初步介绍西方的理论作品,并没有出版中国理论家的作品;第二阶段是1988、1989年,以译介西方经典女性主义作品为主,以李小江为代表的中国理论工作者也开始了对性别问题的思考;第三阶段是1990-1995年,有特色、有针对性的文章、讲稿被引入,很好的启示了中国女作家和女理论家;第四阶段是在1995年之后,世妇会在中国召开,世界女性主义资源大量、密集地进入中国。西苏的《美杜莎的笑声》译介进中国是在1989年2月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玛丽·伊格尔编的《女权主义文学理论》,正是处于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在中国传播的第三阶段,西苏提出的“身体写作”理论给当时刚开始思考中国的性别问题的学者以很大的启发。并在后期由于它的传播而扩大影响,给女作家的创作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二)“身体写作”给女作家带来的影响“身体写作”进入中国后首先带来的影响就是池莉、方方等人的“新写实小说”,她们拒绝宏大叙事,拒绝英雄主义,而是从平民琐碎的生活入手,描绘平民的吃、喝、拉、撒、睡。注重对于平民生活的各种身体需求,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池莉的《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对武汉市民生活的刻画,还有燕华与汉珍等女性在私底下爆粗行为稍微体现出来的女性的欲望的满足。其次是王安忆的“三恋系列”(《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铁凝的“三垛系列”(《麦秸垛》、《棉花垛》、《青草垛》),大胆地书写人的身体和情欲,表现了妇女经验中一向被遮蔽的欲望体验,探索人的身体和情欲在封闭的空间下的出路,和在现有的来自历史和文化的压抑下如何突围。这些作品的出现叩响了“身体写作”的大门,为90年代的女性写作铺平了道路。90年代,林白、陈染、徐坤、徐小斌、海男等年青作家登上文坛,她们由外在的描写推进到了个体内心,充分地渲染人物满足个体身体的需求过程中所体会到的生命的意义。用“身体写作”的方式来唤醒人们的身体意识,用描绘身体的感受的方式来反映个体成长过程中的伤痕,特别是在人群中的孤独感。例如陈染的《私人生活》、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等,通过描写女性的身体上的心酸和痛苦来为女性欲望的压抑发声,也通过照镜子的方式来不断表达女性对于认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