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_兼论语用翻译标准

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_兼论语用翻译标准

2002年第3期总第110期外语学刊F OREIGN LA NGU AG E RESEARCH2002, 3Serial 110收稿日期:2002-02-22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兼论语用翻译标准戈玲玲(南华大学,衡阳 421001)提 要:本文从顺应论的角度出发旨在探讨翻译标准中的顺应性解释及顺应性对翻译研究的启示。

在!顺应论∀的框架内,翻译是一个对原语的语境和语言结构之间作出动态的顺应过程。

翻译的标准放在不同的理论框架中其实是具有不同的内涵,将这些不同的内涵具体化,既有利于翻译实践,也有利于翻译标准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关键词:顺应论;语用翻译;翻译标准中图分类号:H315 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00(2002)03-0007-051 导言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较新的领域,它研究的是实际使用中的语言以及语言与语言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即符号与符号解释者之间的关系)。

从语用的角度展开对翻译的探索,也越来越引起国内外语言学界、翻译界的关注。

翻译创作中,翻译者和翻译的实际运作均不同程度地受到诸多语用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关联理论是西方近年来很有影响的认知语用学理论,W ilson的学生Gutt在他的#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的博士论文中,提出了关联翻译理论。

关联翻译理论将翻译看成是一个对原语进行阐释的明示推理活动,是语言交际的一种方式。

原著者与译者构成了交际的双方,交际手段是原著,译者通过关联推理,构成对原著的认知心理图式;译者与译文读者构成另一交际双方,译者通过译文将自己形成的认知图式与译文读者进行交流,因而完成翻译交际。

利奥%希金(Leo Hickey)汇集的论文集#语用学与翻译∃从语用的多层面探讨了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作用,并提出了语用学有助于!获得译文与原文之间的语用等值(pragmatic equivalence )∀,从而在最大限度上使译文的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同等的理解和感受。

比利时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Jef V er schueren在他的新著#语用学新解∃(1999)一书中提出的!顺应论∀(Adaptability T heory),以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和诠释语用学。

他认为语用学讲语言的使用,那是讲语言的选择过程,而语言的选择则指从语境、语言结构等方面,动态地根据不同的心理意识程度而作出的某种顺应。

!顺应论∀对语用翻译及翻译标准会有哪些启示呢?本文从顺应论的观点出发,旨在探讨翻译标准中的顺应性解释及顺应性对翻译研究的启示。

2 语用翻译的发展随着语用学的不断发展和其对翻译领域的层层渗透,语用翻译理论也越来越得到广泛的重视。

学者们在他们的研究中开始从语用学的角度多方位地探讨翻译问题,从而赋予翻译研究新的深度和广度。

语用学研究实际使用中的语言以及语言与语言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它已跨越出传统的语言学理论框架,开始对语言进行动态的,同时也是更具有实际价值的研究。

语用学派认为翻译是信息交流活动,它注重语言交流中的运用效果,强调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的同等效力。

中外翻译家在阐述自己的译论时,都往往要涉及到对翻译等值的探讨。

术语equiva lence(等值或等效)也成了20多年来争论的焦点。

对翻译等值概念作出较为全面论述、影响较大的应该是奈达(E.A.Nida)。

早在1964年,他在#翻译科学探索∃中就提出了形式等值(for mal equivalence)和动态等值(dynamic e quivalence)。

1969年,他在T he T heory and Pr actice of T ranslation一文中又写道:!翻译主要是指接受语复制原语信息的近似的等值,首先在意义方面,其次在文体方面∀。

1986年,奈达又用功能等值(functional equivalence)取代动态等值,旨在!突出翻译的交际功能并且避免误解。

∀奈达的理论不仅仅是停留在语义层面上,而且更加注重翻译中的语用和交际等因素。

随后美国的Peter New mark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的理论。

对此他作出了如下的解释:!交际翻译试图对译文读者产生与原文对原文读者所产生的效果尽可能接近的效果。

语义翻译试图在译语的语义与句法结构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贴切地传达原文的准确的语境意义。

∀两者的区别在于:!语义翻译停留在原语文化之内,只在原语文化的内涵构成原文文本的至关重要的涉及全人类(不是种族)的信息时,才在这个方面给读者提供帮助。

而交际翻译必须强调信息的效力,而不是信息的内容∀。

由此可见,语义翻译注重形式和语义的等值;交际翻译注重功能的等值,要求改变形式来求得信息在读者中的充分效应。

两种译法的根本区别在于文化方面:交际翻译完全以译语文化取代原语文化;语义翻译却强调保留原语文化。

!语用翻译同语义翻译相对应,是一种等效翻译观。

∀语用翻译包括语用语言等效翻译与社交语用等效翻译。

语用语言等效翻译就是在!词汇、语法、语义等语言学的不同层次上,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只求保存原作的内容,用原文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将这个内容表达出来,以求等效。

社交语用翻译则是指为跨语言、跨文化的双语交际服务的等效翻译。

∀(何自然,1995:186)例如:(1)宝钗独自行来,顺路进了怡红院......不想步入院中,鸦雀无闻。

(曹雪芹:#红楼梦∃)这句话有两种译文:译文1:&...T he courty ar d was silent as she entered it.∋N ot a bird(s cheep was to be heard.(Haw kes)从译文推断,院子里是有鸟儿,只是听不到它们的声音罢了。

译文2:&...T o her surpr ise,his courtyard w as∋utterly quiet.(杨宪益)译文正好表达了原作的意思:周围一片寂静。

原作的!鸦雀∀也是虚的,在译文中完全可以省略。

这是翻译中的语用语言等效。

(2)...for desser t you got Brown Betty,which nobodyate...(Salinger:T he Catcher in the R ye)Brow n Betty如只按音译,中国读者肯定不会理解。

为了求得社交语用等效,译文中须加上必要的解释。

))给你上的甜食是!褐色贝蒂∀,一种水果布丁,不过谁也没吃过))从上例可以看出,语用翻译在正确认识原文的基础上,注重原文的文化,译出原文的形象和习惯。

自从80年代D.Sperber和D.Wilso n(1986)关联理论的提出,关联理论已成为指导语用翻译的新论。

Gutt的专著#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论述了关联理论在翻译中的作用,为语用学在翻译领域中占了一席之地。

D.Sper ber和D.Wilson的关联理论把语言交际看作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并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提出语言交际是按一定的推理规律进行的认知活动。

人类的认知以最大关联(max imal relevance)为取向,而语言交际以最佳关联(o ptimal relevance)为取向。

最大关联就是指在交际中受体在理解话语时付出了尽可能小的努力而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最佳关联就是指受体在理解话语时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

关联理论的翻译观认为,关联原则是存在于译者头脑中的一个不可能违反的原则。

译者应根据关联原则从潜在的认知语境中选择正确的语境假设,从原文的语音层、句法层、语义层和语用层等各交际线索中推断出原文作者的意图,并对目的语接受者的认知语境作出正确的假设,从而选择适当的译文,努力使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企盼相吻合。

关联理论给翻译提供了新的启示。

翻译时,要准确理解原文必须先找出原文与语境间的最佳关联,以获得理解原文的语境效果;要寻找最佳关联必须充分利用原文所提供的已知信息(包括逻辑信息、词汇信息、文化背景信息等)和译者的百科知识来提取有效信息从而达到最佳关联。

这里我们用谭载喜与奈达(1987)合写的文章中的一个例子作一些分析:(3)It is as significent as a game of cricket.此句可译为:A.这件事如同板球赛一样重要。

B.这件事十分重要。

C.这件事如同吃饭一样重要。

译文A使不了解英国文化背景的中国读者无法理解,因此,要译出此句的含义,译者要根据自己的百科知识、原文提供的词汇信息,尽最大努力找到最佳关联。

英国人酷爱板球,板球是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运动之一。

B译文和C译文则符合关联理论中的最佳关联原则,也就是说,中国读者只需要付出最小的努力就能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

再如:(4)他认为离开了办公大楼,离开了政工部门,就是离开了政治,就听不到那些闲言碎语,谁知是离开了咸菜缸又跳进了萝卜窖。

(蒋子龙:#赤橙黄绿青蓝紫∃)这里的!咸菜缸∀和!萝卜窖∀都是中国文化特有的表达方式,其词汇信息提供的形象与语用含意没有什么关系,在译文中加上这两个形象可能会使译文读者不知所云,因此,译文要省去原文形象,只传达原文的内涵!越来越糟from bad to w orse∀(张新红:2001),来达到最佳关联。

读者从这种语用等效的译文中可以了解原作者的意图,但却没法感受到原作的意境。

利奥%希基汇编的论文集#语用学与翻译∃(2000)从多方面涉及到语用因素对翻译者和翻译的实际运作的制约与影响,如:语言的行为功能、预设、礼貌原则、相关原则以及合作原则、新信息与旧信息、前提与名示、时间指示与空间指示等。

!翻译就是获得译文与原文之间的语用对等(pragmatic equiv alence),从而在最大限度上使译文的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同等的理解和感受。

∀(Leo Hickey:1999)如:(5)T here goes Harry meditating again.(指示语T here表示!事物的开端∀)哈雷又开始瞑思苦想。

理解指示语T her e有助于帮助译者在译文的处理上作出适当的选择,实现译文与原文的语用对等。

(6)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实现了空前的大团结。

T 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1949marked an unprecedented great unity of theChinese nation.(庄绎传1999a)例6说明了预设对翻译的影响。

原文的预设信息(新中国成立于1949年)对原语读者来讲用处不大,而对目的语读者却非要不可,因此,译文改译为西方人熟悉的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增加了!in1949∀,使译文读者获得了原语读者同样的感受。

正如Dur ieux(1990:67)说的那样:!在任何情况下,译者都要具备作者要求读者所拥有的预设知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