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淮海戏结题报告2

淮海戏结题报告2

东海及其周边“淮海戏”近况考结题报告一、课题的背景与研究价值东海县位于江苏省东北部,距江苏省省会南京300多公里;东濒黄海,南接宿迁,西连徐州,北邻山东,是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县之一,是新亚欧大陆桥西行第一县,是闻名中外的“中国水晶之都”。

东海县行政区域面积2040.9平方千米,人口108.8万人,辖13个镇、8个乡。

东海是全国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县,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之一。

县内共有34个民族。

少数民族人口2320人。

其中汉族人口占99.8%。

东海县地处苏、鲁两省交界处,是北方语言区和江淮语言区的交汇地带。

在这种地域和人文环境中诞生和发展的淮海戏,兼有北方戏曲的粗犷和南方戏曲婉约的风格特色。

淮海戏是流行于江苏北部连云港、淮阴一带的剧种。

它与比邻地区的柳琴戏、泗州戏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同属“拉魂腔”系统。

“淮海戏”女腔娓婉细腻,男腔质朴粗犷,为板腔变化和曲牌联套兼采并用的综合体制。

演唱的语言既是苏北本土的方言,乐团组成简单伴奏乐器是板三弦,在节奏较快的说唱性唱段,板三弦伴奏还可以起到营造气氛和把握节奏的作用。

对演出的场所要求不高,不管是在剧场里还是在集市上,甚至是田间地头全都能演,拥有雄厚的群众基础。

淮海戏的表演艺术,基本上源于苏北一带的农村生活。

经数代艺人不断加工创造,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丰厚的民间色彩。

“淮海戏”丰富的唱腔,浓郁的地方特色,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城乡民众在行路、干活、休憩、庆祝时都要哼唱淮海戏,已成为本地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是我县淮海戏活跃和辉煌时期,自90年代开始,由于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的普及,特别是港台及西方文化的冲击,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日益多元化,对淮海戏的兴趣也逐渐淡泊,尤其在年轻人中少有听众。

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人们忙于生产经营,生活节奏加快,听众越来越少,年老的艺人难以继续演唱,年轻艺人纷纷改行,出现后继乏人、濒临灭亡的危险。

目前,淮海戏已经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抢救和保护承载着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的淮海戏,对研究、传承和发展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二、课题内容简介本课题主要研究的内容如下;1、“淮海戏”剧团或者其他能够表演淮海戏的艺术团体在我县及其周边的乡镇的组建情况2、“淮海戏”在我县及其周边的乡镇的的演出情况3、有实力有名望的淮海戏演员在我县及其周边地区的分布情况4、“淮海戏”受众我县及其周边地区的分布情况5、我县及其周边地区年龄在16到30岁的年轻人对“淮海戏”的熟悉情况6、我县及其周边地区“淮海戏”的传承和发展情况三、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江苏省房山高级中学人员分工:四、课题理论研究与探索;1、淮海戏的前世今生;淮海戏是流行于江苏北部连云港、淮阴一带的剧种。

它与比邻地区的柳琴戏、泗州戏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同属“拉魂腔”系统。

淮海戏的起源,有几种说法无确切考证。

淮海戏名称,在其发展中几经变更,沿门说唱“打门头词”时期因用三弦伴奏,故名“三刮调”。

乐句的尾音突然翻高八度耍腔,艺人称“起腔”,具有拉人魂魄的艺术魅力,又被人们称为“拉魂腔”。

也有称其为“肘鼓子”的,形成戏曲后谓之“小戏”,抗日战争时期,被称为“淮海小戏”,建国后,1954年参加华东地区戏曲会演,由江苏省文化局定称今名。

淮海戏的形成与发展,大体经历了几个阶段:据老艺人回忆追溯,约清乾隆十五年(1750)淮海戏出现了“打门头词”的说唱形式,初为—人,自弹自唱,后为二人,增添一副筒板,一弹一唱,唱腔基本是“一撩腔”。

后发展为“七忙八不忙”的较大戏班,演员开始分工,以男扮女,一人多角,并兼演奏,具有简单道具服装、化妆品,旦角的“扭”、生角的“手”、丑角的“走”,以及手绢、扇子表演,俱初形成,这一时期淮海戏的主要特征为“三小戏”。

清光绪六年(1880)后,随者女演员的出现,艺人队伍迅速扩大。

季节性班组日趋兴旺,在京、徽剧流入的影响下,男演女逐步淘汰,艺术水平有了较大发展,老调翻为“时毛腔”。

在农民中影响逐渐扩大。

至抗日战争前夕,淮海戏已形成以女演员占主导地位大,小剧目并演的剧种。

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件事对淮海戏推动比较大。

一个就是嘉庆年以后,京剧、徽剧流入到当地来,小戏艺人本来觉得还演得不错,一看人家京剧班子来演,哦,自愧不如,淮海戏本来是从唱开始的,等于过去在卖唱,表演上它没有太多的东西,所以好多淮海戏的演员拜京剧演员为师,在表演上跟着京剧、徽剧学了好多东西,所以大大地提高了淮海戏的表演艺术,这个推动了淮海戏的发展。

在地方上好多小的班子,淮海戏和京剧合起来演出,受熏陶、受感染,所以说京剧、徽剧的流行推动了淮海戏的发展。

早期唱淮海戏的是清一色的男演员,大约在1900年前后,淮海戏才出现了第一位女演员,名叫林六娘。

过去唱戏都是男的出来,没有女的,女的也是男的装扮的,男的反串女的,林六娘,她嗓子特别好,声音像银铃一样,非常悦耳动听,接着又出现了好多女演员,其中有一个叫王大娘的。

王大娘,这是淮海戏历史上一个重要人物,她把好多音乐唱腔加以改造、创新,使女声唱腔更加丰富,她将过去很单调的“二泛子”改造成一种叫“嗨嗨调”式的唱腔,直到今天还在延用。

林六娘、王大娘等淮海戏第一代女演员的出现,不仅促进了淮海戏声腔和表演的发展,也使淮海戏的舞台更加灿烂夺目。

此时,各地淮海戏班社发展迅猛,单是在东海、灌云一带就有100多个,从艺人员多达千人,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艺术队伍. 1940年后,小戏艺人在中国共产党和淮海地区抗日民主政府的领导下,淮海戏在抗日根据地广泛普及,机关、学校、部队、新文艺团体,都以此形式开展文艺活动,自编自演,宣传抗日,不仅为宣传、支援革命战争,作出很大贡献,也促进了艺术的改革和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淮海戏艺术进入了发展的春天。

淮海戏艺人从地摊走向舞台,从农村走向城市,他们结束了那种“季节班”的演出,在艺术上开阔视野,不断吸收京剧、锡剧、越剧的丰富营养,表演队伍日渐稳定,表演艺术越发成熟,行当的分工也进一步精细齐全。

当地相继成立了专业性的灌云县淮海剧团、东海县淮海剧团、淮北盐场淮海剧团及连云港市淮海剧团等专业表演团体。

淮海戏像以前那样独霸天下不太可能,但是淮海戏肯定是百花中的一枝,地位不可取代。

现在有两个极端,一个是专业剧团不太景气,还有一个就是民间的职业剧团蓬勃兴起。

最近几年我把目光注意到了民间的职业剧团,他们演出非常火爆,夏天在新浦,有时同时演出的就有五六家,有时一个演出剧团在一个点能演出好几个月不动,每天晚上都有固定的观众去看戏,台上很简陋,这是很有趣的现象,灯光、布景、音乐效果不可能跟专业剧团比,但是它演出却是非常感动人。

1956成立了江苏省淮海剧团,灌云、东海、连云港、沭阳、泗阳、宿迁、涟水等县(市)也先后组建了淮海剧团,在剧团遵循“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开展对淮海戏剧目、表演、唱腔、舞台语言的研究、整理和改革工作。

创作了《拾秸头》,《姑嫂看画》、《海花》、《借驴》等现代剧,整理改变了《骂鸡》、《催租》、《樊梨花》、《皮秀英四告》、《三拜堂》等传统剧。

“文化大革命”期间,剧团或被撤销,或与其他剧种合并为文工团。

许多主要演员被揪斗,不少中青年演员被迫改行。

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省、市、县各淮海剧团先后恢复建制。

除恢复上演传统剧目外,还创作了《春回粮仓》、《十里香》、《儿女情》、《果园风情》等现代戏。

各市、县戏校和培训班,已培养了一批学员,《拾秸头》获江苏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优秀剧本奖,《儿女情》获得江苏省百花奖,《十里香》获文部优秀剧目奖。

《皮秀英四告》、《三拜堂》、《催租》、《十里香》、《儿女情》等先后录制为电视片。

基本解决了淮海戏艺术接班人的问题。

淮海戏是拉魂腔系的根基剧种,属拉魂腔体系之东路。

主要流行于江苏北部的淮安(淮阴)、连云港、宿迁市和盐城、徐州市的部分县区,以及鲁南、皖东北一带。

她产生于清乾隆年间,形成于清道光时期,留存的传统剧目有三十二大本、六十四单出。

淮海地区处于北方鲁文化向南方吴文化的过渡和融合地带,由此,淮海戏的总体风格是既有北方剧种的粗犷豪放,又有南方剧种的温柔婉约。

所以,她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认知价值。

淮海戏的语言,总体上是属于北方语系,但她仍保留着五个入声韵类:括达、铁舌、泣立、泼雪、鹿轴,这对研究汉语言的分布和衍变有着独特的价值。

淮海戏的唱腔已形成了由基本曲调、辅助曲调、其他曲调共同构成的唱腔体系。

既重视基本曲调的板式变化,又保留着与辅助曲调、其他曲调相联缀的形式。

她的唱词结构,也是既较多地运用长于叙述的七字、十字齐言式,又配合使用长于激情的三字、四字等短句。

这些特点对于探讨中国戏曲中的唱词结构与曲调配合的关系,以及与情感表现的关系,又有着独特的艺术研究价值。

淮海戏自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起到目前,一直紧跟时代发展不断编演现代戏,且形成了“以歌舞演故事”的现代戏表演新特色、新传统。

这对于研究和推进中国戏曲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淮海戏有着浓厚的“乡风野趣,爽朗明快,清新生动”的美学风格,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形成了老生谷(广发)派、丑角杨(云发)派、青衣杨(秀英)派和花旦范(珍美)派四大流派。

2008 年6 月,淮海戏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东海及周边“淮海戏”剧团;东海县平明蔷薇淮海剧团;(1)基本情况:地址位于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驻地,负责人袁春萍。

(2)剧团现状: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蔷薇淮海剧团(1)是团长袁春萍于1995年与马春根合资成立,活动地点在平明镇中心街,占地面积200平方米,其中排练场地100平方米,露天舞台约50平方米。

现有演职人员14人,其中男演员2人,女演员6人,乐队5人,音响操作1人,蔷薇淮海剧团平时坚持排练,经常参加县、乡文化部门和市淮海戏协会组织的公益性演出活动,受到领导和观众的高度赞扬,十几年如一日长期扎根农村,为人民群众服务。

(3)剧团历史沿革:自从该团成立以来,在团长袁春萍和马春根的领导下,先后购置了有关演出设备及服装。

服装主要有:蟒4套、花旦披8套、小生薛10套、宫女装4套、裙袄6套、对披4套、宫服3套、红冠衣若干、其它8至10套、还有大幕2套、音响1套、灯光若干、道具2箱、乐器若干。

为日常演出排练提供保障。

该团前身是20世纪90年代由几位老艺人自发组建的农民艺术团。

袁春萍、肖翠平、谷明苗、马春根等都是主要骨干。

(4)剧团特色:该团定期聘请淮海戏名人肖翠平,刘通书、陶秀兰、刘蓝林(主胡)、陈桂莲为该团演(奏)员进行辅导排练,在排练演出中力求达到专业水平。

多年来排演20余台传统、古装、移植淮海戏剧目,如《皮秀英四告》、《张郎休妻》、《风雪配》、《兰继子讨饭》、《四牌楼》、《换妻》、《王二借妻》等,十几年扎根农村,为基层群众服务,多次参加乡、县、市组织的公益性演出活动,受到了领导和观众的高度赞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