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买卖合同(二) - 买卖合同的效力是指生效买卖合同所具有的法律效力。广义的买卖合同的效力既包括买卖合同的对外效力,又包括买卖合同的对内效力。买卖合同对外效力的核心是合同债权的不可侵性。主要通过侵权行为法的规定予以调整。买卖合同的对内效力以买卖合同的内容为基础,主要表现为出卖人和买受人双方所享有权利和所负担的义务。狭义的买卖合同的效力仅指买卖合同的对内效力。
前面已提及,买卖合同的对内效力主要体现为合同当事人所享有的权利和所负担的义务。由于买卖合同是典型的双务有偿合同,一方当事人所负担的合同义务是对方当事人所享有的合同权利,所以买卖合同的对内效力可以通过双方当事人所负担的合同义务来体现。
我们先介绍出卖人的合同义务。 出卖人的第一项义务是交付标的物,并转移标的物的所有权于买受人。这项义务是出卖人的主要合同义务,它由两个方面的内容组成:其一为交付标的物;其二为转移标的物的所有权于买受人。 这项义务的第一个方面是交付标的物。买卖合同中,出卖人应将买卖合同的标的物交付买受人。传统民法上,交付标的物可分为现实交付和观念交付。所谓现实交付,是旨出卖人将标的物可分为受人的实际控制之下,即标的物直接占有的移转。观念交付包括简易交付、占有必定和指示交付。所谓现实交付,是指出卖人将标的物置于买受人的实际控制之下,即标的物直接占有的移转。观念交付包括简易交付、占有必定指示交付。所谓简易交付,是指买卖合同订立前,买受人已实际占有标的物的,标的物的交付系于合同生效的交付方式。简易交付,是纯粹的观念交付。《合同法》第140条的规定中,就包含有简易交付这种交付方式。所谓占有改定,是指由双付方当事人签定协议,使买受人取得标的物的间接占有,以代替标的物直接占有的移转的交付方式。比如甲将一台彩电卖给乙,甲和乙在合同中约定,从合同成立之时起,彩电的所有权就归乙享有。但由于近一段时间中央电视台正在转播欧洲杯的比赛,甲又是一个球迷,于是甲就和乙约定,尽管合同成立时,所有权就移转给甲,但是,甲再和乙订立一个租赁合同。再租赁这台彩电几天,一直到欧洲杯的比赛结束。在这个交易行为中,甲就没有把彩电的直接占有移转给乙,而是向乙进行了彩电间接占有的移转。这种交付方式就是占有改定。《合同法》上,尚未明确确认这一交付方式。所谓指示交付,是指音乐会提取标的物的单证,以代替标的物的现实交付的交付方式。比如交付仓单、提单以及可转让的多式联运单据等。比如甲公司所生产的产品,存放在乙公司的仓库内。甲公司和乙公司之间订立一仓储合同。应甲公司的要求,乙公司向甲公司开具仓单。后有一丙公司与甲公司订立买卖合同,购买甲公司生产的产品, 双方当事人在买卖合同中约定,甲公司不需要直接把标的物现实交付给丙,而是由甲公司将乙公司给它开具的仓单背书以后,经过乙公司的签字或者盖章,把仓单交付给丙公司,以代替现实交付,这就是指示交付。
出卖人交付标的物,在标的物有从物时,若当事人无另外的约定,应当随同交付从物。出卖人交付标的物的义务可以亲自履行,也可以由第三人履行。在第三人代为交付时,对交付中出现的违约情形,第三人不负违约责任,而仍应由出卖人承担违约责任。
出卖人不负违约的期限交付标的物。约定交付期间的,出卖人可以在该交付期间内的任何时间交付,但应当在交付产通知买受人。出卖人提前交付标的物的,应取得买受人的同意,否则买受人有权拒收。当事人未约定标的物的交付期限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可以协议补充;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合同有关条款或交易习惯确定;仍不能确定的,可以随时交付,但应当给买受人必要的准备时间。
出卖人应当按照约定的地点交付标的物。当事人未约定交付地点或者约定不明确,可以协议补充;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合同有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确定;仍不能确定的,适用《合同法》第141条的规定克定:标的物需要运输的,出卖人应当将 标的物交付给第一承运人以运交给买受人;标的物不需要运输的,出卖人和买受人订立合同时知道标的物在某一地点的,出卖人应当在该地点交付标的物;不知道标的物在某一地点的, 应当在出卖人订立合同时的营业地交付标的物。
出卖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数量交付标的物。出卖人世间多交标的物的, 买受人可以接受或者拒绝接受多交的部分。买受人接受多交部分的,按照原合同的价格支付价款。出出卖人少交标的物的, 除不损害买受人利益的以外,买受人可以拒绝接受。买受人拒绝接受标的物的,应当及时通知出卖人。买受人怠于通知的,应当承担因此产生的损害赔偿责任。但出卖人交付的标的物数量在合理的磅差或尾差之内的,应为交付的数量符合约定的标准。合同中约定分批交付的,出卖人应按照约定的指分批交付。出卖人未按照约定的时间和数量交付的,应就每一次的不适当交付负违约责任。
出卖人应当按照约定的包装方式交付标的物。对包装方式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可以协议补充;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合同有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确定;仍不能确定的,应当按照通用的方式包装,没有通用方式的,应当采取足以保护标的物的包装方式。
这项义务的第二个方面是转移标的物的所有权于买受人。 取得标的物的所有权是买受人的主要交易目的。因此,将标的物的所有权转移给买受人,是出卖人的一项主要义务。移转标的物的所有权,是在交付标的物的基础上,实现标的物所有权的转移,使买受人获得标的物所有权。依据《合同法》第133条的规定,标的物的所有权自标的物交付时起转移,但法律另有规定 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这表明,标的物所有权的转移方法,可以有所不同。
就动产而言,标的物有特别规定或当事人另有约定的以外,的有权依交付而移转。这表明,我国合同法通过法律上的任意性规范,就动产所有权的移转,确立了债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此时我们就应当结合前面对于交付时间和地点的介绍,来把握动产所有权移转问题。譬如说北京有一家企业和南京一家企业订立了一个买卖合同,北京的这家企业将50台机床卖给南京的企业。但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在买卖合同中没有约定货物的交付地点。那么,这50台机床的所有权什么时候移转归南京的企业呢?首先我们应当确定,机床属于动产,在法律没有特别规定、当事人也没有特别约定时, 其所有权应当从标的物交付之时起移转,因此对于交付时间的确定就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那么,交付时间又怎么确定呢?我想,恐怕还要和交付地眯结合在一起来考虑。因为在交付地点完成交付行为的时间,就是交付的时间。在我们所举的这个例子里,双方当事人没有约定交付地点,首先就应该依据《合同法》第61条来确定,仍不能确定的,依据《合同法》第141条第2款第1项的规定,北京公司将货物交给第一承运人的地点,就是交付地点。所以,北京公司将货物交给第一 承运人的时间也就是交付时间,就是货物所有权移转的时间。 所谓当事人另有约定,就包括当事人可以约定出卖人先行交付标的物,在买受人未履行支付价款或者其他义务的,标的物的所有权仍旧归出卖人所有,以担保买受人合同义务的履行,这就是所谓的所有权保留制度。譬如商场出售一批价值比较商的商品,由于商品的价格较商,很少有人问津。为了促销,商场决定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出售商品。规定只要顾客首期支付商品价格的2/5,就可以将商品现实交付给顾客进行使用。但同时商场又和顾客约定,在顾客剩余价款没有交清之前,商品的所有权仍旧归商场所有。这个交易里面,就通过当事人之间的约定,将标的物的交付一标的物所有权的移转分离开来。所有权保留作为一种新型的担保制度,在交易实践中,经常与分期付款买卖结合在一起。在保留所有权的分期付款买卖中,买受人在条件成就前,享有所有权的期待权,该项权利为物权化的债权或效力扩张的债权;出卖人基于其所保留的所有权享有取回权。该制度以微观上的利益均衡交易安全为宗旨,以权利拥有和利益享用相分离的权利分化理论为构思主题,以设定标的物所有公移转的前提条件为特征,精七地实现了买受人对标的物的提前享用,有效地消弥了出卖人滞后收取价金的交易风险,从而以制度设计的内在合理性为契机,在各个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孙宪忠教授介绍,所有权保留制度在德国已得到了非常广泛的运用。合同法对所有权保留制度的肯认,必将推动我国信贷消费的发展。 就船舶、航空器、车辆等价值较大的动产,所有权的转移应当依照法律的规定,办理登记手续,未办理登记手续,未办理登记手续的,所有权的移转不具有对抗的第三人的效力。我国以往的审判实践中,有些地方的法官没有妥当地把握登记手续的法律意义。将车辆的过户登记手续作为买卖合同的特别生效条件来对待,这是不正确的,其实,登记不但不是买卖合同的生效要件,也不是车辆等标的物所有权移转的要件。车辆的买卖,在当事人未有约定时,完成交付行为的时间,贵州省是所有权移转的时间,登记仅是所有权具有对抗第三人效力的条件。如甲把一辆汽车卖给乙,已将车交由乙驾驶运营,乙即取得所有权。但其所有权没有对抗善意第三人的效力。如果甲随后又将同一辆汽车出卖给丙,并为丙办理了过户登记手续。只要乙不能举证证明丙为恶意的第三人,汽车的所有权即归丙所有。
不动产所有权的转移须依法办理所有权的转移登记。未办理登记的,尽管买卖合同已经生效,但标的物的所有权不发生转移。这表明,我国合同法就不动产所有权的移转,经由法律的倡导性能规定,确立了债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下面我们以房屋买卖合同为例来说明这个别问题。对于房屋买卖合同,大家可能也注意到了,我国在以往的司法审判实践中,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将房屋的过户登记手续的办理,作为房屋买卖合同的生效要件来对待。未办理房屋过户登记手续的,房屋买卖合同不生效。这种做法,弊端很大。有的地方出现,双方当事人房屋买卖合同已经订产1年甚至更长时间了,由于房价上涨或者其他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