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化硅透明陶瓷光学薄膜的制备与特性分析/程芸等 · 31 · 氮化硅透明陶瓷光学薄膜的制备与特性分析 程芸,杨明红,代吉祥,杨志 (武汉理工大学光纤传感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武汉430070) 摘要 采用射频磁控反应溅射法在不同工艺下制备微米级厚度的氮化硅薄膜,并利用椭圆偏振仪、分光光度 计、x射线衍射仪、电子探针显微分析仪以及红外光谱仪对薄膜的光学性能、微观结构及化学成分进行了表征。测试 结果表明,当N2和Ar的流量为1:1时所制备样品为非晶态结构的高折射率富氮氮化硅薄膜;低温热处理对薄膜折 射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透过率随溅射气压的增加而升高、随功率的增大而降低;N-Si键的强度随溅射气压的升高而 降低。 关键词 氮化硅薄膜射频溅射光学性能FT-IR EPMA 中图分类号:0436 文献标识码:A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Optically Transparent Ceramic Silicon Nitride Thin Films
CHENG Yun,YANG Minghong,DAI Jixiang,YANG Zhi (National Engineering Laboratory for Fiber Optic Sensing Technology,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Wuhan 430070) Abstract Radio frequency magnetron sputtering method was employed tO prepare the micron grade silicon ni— tride thin film with different sputtering process.Spectroscopic ellipsometry,spectrophotometer,X-ray diffractome— ter,electron probe microscopic analyzer and infrared spectrometer were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film optical proper— ties,microstructure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When the flow ratio of N2 to Ar iS controlled at 1:1,the samples are amorphous,high refractive index and N-rich silicon nitrogen films.The refractive index of the film can be improved by low temperature annealing process.The film transmittance ri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sputtering pressure,and decrea— 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sputtering power.The intensity of N-Si bond can be reduced with higher sputtering pressure. Key words Si3 N4 thin film,RF sputtering,optical properties,FT-IR,EPMA
0 引言 氮化硅材料具备许多优异的性能,如高熔点、高硬度、强 稳定性、低膨胀系数、良导热性、强抗热震性及优良的光学性 能等,氮化硅块体材料以及薄膜能广泛应用于光电子、微电 子、机械加工、化学工业、太阳能电池、航空航天及集成电路 等行业_1 ]。基于各种微球、微盘和微环式的回音壁谐振 (wGM)传感器由于具有高灵敏度、无标记等显著特点,在生 物、化学传感和检测领域有重要的应用前景。传统的回音壁 谐振微腔是采用半导体工艺在硅基二氧化硅材料上形成微 结构,然后通过CO 激光进行回流热处理得到微腔[6]。这种 基于二氧化硅材料的微腔的品质因子(Q值)高达10 ,如果 能够采用高折射率和低吸收的薄膜材料制备微腔,则有望进 步提高品质因子,从而提高传感灵敏度。在满足半导体工 艺兼容的条件下,折射率高达2.0左右的氮化硅透明薄膜是 种制备谐振微腔的理想材料。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人员对氮化硅薄膜的不同性能进行 了各方面的研究。J.Filla等研究了部分氧化的氮化硅薄膜 纳米尺度的摩擦力[7]。H.Schmidt等采用射频磁控溅射制 得非晶氮化硅薄膜并对其热稳定性和结晶动力学进行了研 究_8]。M.A.Signore等采用射频磁控溅射制备的110 nm以 下的氮化硅薄膜在可见近红外波段的透过率最大值达9O , 但其折射率仅在1.7左右l_g]。国内孙科沸[ ]、高峰_1 等仅在 紫外可见光区域(400 ̄800 nm)测试了其制备的氮化硅薄膜 的透过率。氮化硅透明光学薄膜的研究还较少,不够系统, 特别是薄膜的制备工艺与微观结构和光学特性之间的关系 的研究还不多,其中在近红外波段微米级厚度的氮化硅薄膜 的系统研究还未见报道。有鉴于此,本研究拟探讨氮化硅薄 膜的制备工艺与薄膜微观结构成分和光学性能之间的关联, 探索高性能红外透明氮化硅薄膜的制备技术。
1 实验 采用德国BESTEC公司生产的超高真空磁控溅射镀膜 机制备氮化硅薄膜,射频电源为13.56 MHz。基片采用P型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0908020) 程芸:女,1987年生,硕士生,主要从事光学薄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E-mail:yuncheng111131@163.com杨明红:男,1975年生, 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光学薄膜及光纤传感方面的研究 E-mail:minghong.yang@whut.edu.cn 32 · 材料导报B:研究篇 2013年1月(下)第27巷第1期 单面抛光的Si(111)基片、玻璃片及聚四氟乙烯基片。靶材 是纯度为99.99 的Si靶,工作气体是纯度为99.99 的 Ar,反应气体为纯度是99.99 的N 。所有实验中基板与靶 材的距离均约为5 cm,Ar/N 流量比均为1:1,本底真空度 为1×10 Pa,镀膜过程中基片均未另外加热。 采用J.A.Woollam公司的VB-400型椭偏测试系统测 试试样薄膜的厚度、折射率与消光系数,采用PerkinElmer公 司生产的IAMBDA95O分光光度计测试试样薄膜的透过 率,采用德国Bruker公司生产的D8Advance型x射线衍射 仪对试样进行XRD测试,采用JxA一8230型电子探针(EP MA)对试样进行微区的成分分析,采用美国Thermo Nicolet 公司生产的Nexus智能型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测试试样 的红外透过谱线。
2结果与讨论 2.1光学性能分析 椭偏仪是测量薄膜厚度及光学常数的仪器,下面简要介 绍椭偏测量的原理。 椭偏测量主要是通过测量薄膜表面反射光的偏振态,即 振幅 和相位△的变化,进而通过公式计算出薄膜厚度及光 学常数。复参数J0由P及s反射光定义(见式(1))。 D—Re(p)+iIm(p) 一tan( )cos(△)+itan( )sin(△) 一tan( )en一{_ _}e“ )一RpR (1)
式中:R 和R 为反射系数,P是菲涅尔反射系数的比值,在软 件中选择一种合适的模型算法来分析这些参数,从而确定薄 膜的光学常数和厚度。 均方差MSE是用来描述模型计算的数据与实验数据的 差别的物理量。Marquardt—I evenberg算法能够很快地找到 最小均方差,如式(2)所示。 姜[( ) +( meal exp)]
(2) 式中: 、 、△ 和△ 是已经拟合和测量好的椭偏数值, 『\,是 和△测量对数的个数,M是光学模型中拟合参数的 个数, 表示每个数据点测量的标准偏差。 由图1可知,200W功率、1Pa气压下制备的薄膜试样在 热处理前的折射率约为1.976,当试样在600℃高温热处理 1 h后,折射率下降。氮化硅薄膜的折射率在高温热处理后 降低,这与赵青南等口。 的研究结果相似。通常情况,薄膜在 退火后致密度增加,折射率相应增加,但本实验中氮化硅试 样薄膜热处理结果与之相反,这可能是高温退火过程中由于 氧的引入生成了低折射率的二氧化硅,从而导致薄膜整体折 射率的下降,这一点可以从后面FT-IR分析得到验证。试样 在400℃热处理1h后折射率下降,当温度降到350℃及300℃ 热处理时折射率上升,以上测试结果表明,对试样薄膜进行 较低温度的热处理时,没有或极少形成高温氧化物,这种热 处理方式有利于改善薄膜表面结构,从而提升薄膜的性能。 2.05 0O 95 90 l 。。。。。。。。。。o。 )。。0C'C,0(j 。。。n l 1]J J J寰 三搏廿仃口丌b0。诗口。∞口。∞廿廿{ ” 即 I P a 2 1)0 3 h Jl 口 I J 试样热处理前 j 1 4”0 0 ̄ 舶1 1 J600 热处理1 h j 1 二 ::二 .主簟 率 . . . 晕 ] Wavelen glh,nm 图1不同热处理温度下氮化硅薄膜试样的折射率 Fig.1 Refractive index of samples at different heat treatment temperatures 在TFC膜系设计软件中,选择材料氮化硅可以模拟其 在相应波段的透过率,选取1000 2000 nm为横坐标得到图 2中的薄膜实测的透过率曲线与TFC软件模拟的曲线,实测 曲线在模拟曲线的下方,并且随着波长的增加差距越来越不 明显,这种变化趋势对薄膜近红外透明的性质是有利的。总 体来看,两者的差别在1400 nm以后明显减小,而模拟透过 率与实际透过率之间存在差别的原因是,后者存在着微弱的 吸收,这是镀膜过程中少量金属杂质掺入引起的。图3是椭 偏仪测出的薄膜消光系数的曲线。 Wavel gth,nm 图2实测薄膜透过率与TFC透过率模拟曲线 Fig.2 Real film transmittance curve and TF℃ simulation curve 1000 1 1OO 1200 1300 l400 l500 1600 Wavelength/nm 图3对应图2的薄膜椭偏测试的消光系数的曲线 Fig.3 Extinction coefficient of films in Fig.2 tested by spectroscopic ellipsome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