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l0・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Chinese joumal of ethnomedieine and ethnopharmacy 医疗论垤 Medicial 1 eatment Forum
双黄连注射剂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陈秋竹 贵州省食品药品检验所,贵州贵阳550004 【摘要】 双黄连注射剂包括双黄连注射液、双黄连滴注液及注射用双黄连(冻干),均由金银花、连翘、黄芩提取精制而成,主治 外感风热引起的发热、咳嗽、咽痛,是抗菌、抗病毒、退热、增强免疫的有效中成药。通过对近年文献的查阅,总结双黄连注射剂中化学 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等研究进展,为双黄连注射剂的药学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双黄连注射剂;化学成分;药理作用 【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3)16-0110-02 双黄连注射剂为中药抗菌、抗病毒的著名针剂,包括 双黄连注射液、双黄连滴注液及注射用双黄连(冻干),均 由金银花、连翘、黄芩提取精制而成,三味药在中医学分 类上同属清热药,金银花和连翘又是清热药中清热解毒之 要药,黄芩则位居清热燥湿药的首位。三药协调作用,表 里双解,气血两清,对外感风热、温病初起及多种湿热病 的实热证具有良好的清热解毒功效…。临床上用于发热、 微恶风寒或不恶寒、咳嗽气促、咳痰色黄、咽红肿痛等急 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急性扁桃腺炎、轻型肺 炎等病症。为目前抗菌、抗病毒、退热、增强免疫的有效 中成药。 1化学成分 吕本强等 “ 从双黄连粉针剂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 物,经鉴定分别为:黄芩苷(baicalin)、大黄酚(chryso- pheno1)、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芦丁(rutin)、异虎 耳草素(isopimpinellin)、槲皮素(quercetin)、槲皮苷 (quercitrin)、金丝桃苷(hyperoside)、木犀草素(1uteo- lin)、咖啡酸、大黄素甲醚、葡萄糖、连翘环己醇(rengy— o1)、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熊果酸(ursolic acid)、黄 芩素(baicalein)。钮旭升等 又从双黄连粉针剂的正丁醇 提取部位分离得到B一谷甾醇(B—sitostero1)、汉黄芩素 (wogonin)、连翘苷(phillyrin)、木犀草苷(1uteoloside)4 个化合物。 2药理作用 2.1抗菌作用双黄连注射剂对革兰氏阳性球菌、革兰氏 阳性杆菌和革兰氏阴性杆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 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表皮葡萄球菌、伤寒杆 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志贺氏痢疾杆 菌、变形杆菌等具有抑制作用。尤其对金葡菌、表皮葡萄 球菌和变性杆菌的抑制作用较强。它具有与抗生素药物不 尽相同的抗菌作用机制,与B一内酰胺类抗生素,如头孢 唑啉钠、头孢噻肟钠、青霉素钠、羟氨苄西林两两配伍使 用时,也有显著协同作用 。 2.2抗病毒作用 李凡等 证明双黄连粉针剂具有明 显抗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Ⅲ型、单纯疱 疹病毒I及Ⅱ型、柯萨奇病毒B,A16、新型肠道病毒 71型作用。对脊髓灰质炎病毒Ⅲ型、埃可病毒6型、麻 疹病毒、水泡性口炎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能显著 抑制肺炎、心肌炎、胰腺炎的发生,疗效与清开灵相 似,优于穿琥宁粉针剂、鱼腥草注射剂、莪术油注射 液。双黄连粉针剂的抗病毒作用不仅在细胞水平上能显 著的抑制、延缓细胞病变出现,在整体水平上也可有效 抑制流感病毒性肺炎、病毒性心肌炎、胰腺炎的发生与 发展,有着较好的疗效。莫红缨等 发现双黄连具有明 显的抗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作用,不仅有直接灭活 病毒的作用,而且对吸附于细胞表面和进入细胞内的病 毒均有抑制作用,效果优于各拆方或单味药;且发现主 成分金银花在预防RSV感染环节中起着主要的作用且以 预防给药方式作用最强。 2.3免疫增强作用刘树芬等 对应用双黄连粉针剂治疗 肺部病变患者的免疫功能,发现患者CD4细胞(辅助性T 细胞)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表明双黄连可使细胞免疫功能 增强。 3临床应用 3.1 呼吸道感染双黄连注射剂治疗4,JL呼吸道感染性疾 病效果优于庆大霉素,止咳、平喘效果明显优于青霉素。 双黄连粉针与水针剂在疗效上无显著性差异。 3.2治肺炎、流行性腮腺炎 双黄连粉针剂在退热,止 咳,平喘方面优于清肺化痰剂。 3.3 消化系统疾病 双黄连注射剂可治疗胆汁返流性胃 炎、消化性溃疡、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胆囊炎、慢性胃 炎、急性细菌性痢疾、肠炎、腹泻 。 3.4妇科及泌尿系统疾病 双黄连注射剂对慢性宫颈炎、 妊娠并发急性肾盂肾炎、非淋菌性尿道炎、慢性附件炎、 泌尿系感染、急性盆腔炎均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对急性泌 尿道感染、急性膀胱炎疗效明显 。 3.5其他双黄连注射剂还可用于小儿风疹、儿童特发性 血小板减少性紫癫(n1P)、急性结膜炎、病毒性角膜炎、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IZl腔溃疡、带状疱疹、生殖器疱疹、 褥疮等。此外,对气道痰阻症、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 作、急性白血病化疗后感染、免疫母细胞淋巴腺病、川崎 氏病、风湿性关节炎效果良好 。 4结语 . 中药制剂双黄连是目前抗菌、消炎、退热的有效成药, 双黄连注射剂是中药新剂型研制的尝试,但由于中药材成 分复杂,配伍后各自成分或相互间发生理化作用使其复杂 性加剧,故深入研究双黄连注射剂的化学成分,构效关系 和药理作用对提升双黄连注射剂质量标准及临床应用具有 重要指导意义。
作者简介:陈秋竹(1981一),女,贵州贵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药物分析工作。E—mail:qiuzhu@163.to
m 医疗论坛 Medieial Treatment Forum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Chinese joumal of ethnomedicine and ethnopharmacy
浅析炎性肠病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冀春丽 宋红旗 杨亚飞。 1.河南中医学院,河南郑州450008;2.河南省南阳张仲景经方医院,河南南阳473000 【摘要】 炎性肠病性关节炎(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arthritis,IBDA)是由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所引 起的关节炎的统称。也是IBD最常见的肠外表现之一。IBD临床表现非常复杂,既有肠道表现,又可有肠外表现,甚至有些肠道表现出现 在肠外表现之后。在肠道表现不明显及有关节病并存时,明确诊断已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肠源性关节炎;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5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3)16一Ol11—01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 以肠道炎症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的统称。IBD的发病原因及 机制尚未明确,但普遍认为与免疫、感染、遗传、环境因 素有关,属于多因素致病。但是近年来,随着免疫学的发 展,普遍认为IBD是一种与细胞免疫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 病,发病的主要原因是免疫性低下,且该病有明显的家族 聚集倾向。其临床表现非常复杂,既有肠道表现,又可有 肠外表现,甚至有些肠道表现出现在肠外表现之后。IBD 所致的炎性肠病性关节炎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外周型关节 炎和中央型关节炎。关节炎及关节痛是IBD非常常见的肠 外表现,发生率为10%一35%_l J,其中外周型关节炎的发 生率为1l%一20%,骶髂关节炎的发生率为14%~20%, 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生率为3%_2l3 J。在肠道表现不明显及有 关节病并存时,明确诊断已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 近年来IBD在我国的发病率有明显增加的趋势,笔者将自 2012年1月至2013年4月河南省中医院肛肠科诊断和治疗 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探讨,以便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 诊断的认识。 1一般资料 自2012年1月至2013年4月我科诊断和治疗的符合 1993年太原会议诊断标准 的UC患者中合并炎症性关节 炎的患者共9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4例,年龄23—47 岁,平均39.1岁。 2临床表现 9例患者均行电子纤维结肠镜、cT及相应的实验室检 查。主要症状:反复发作性粘液脓血便、腹痛、腹泻。关 节症状:骶髂关节炎4例,脊柱炎2例,膝、踝关节炎2 例,肘、腕关节炎1例。脊柱炎中有1例患者诉肠道症状 出现前会先出现腰背部疼痛症状。 3讨论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有广义 和狭义两个概念。各种炎性肠病都可以叫广义炎性肠病。 狭义的是指一组病因不明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是溃疡 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这两个独立疾病的统称,故炎性肠病 性关节炎(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arthritis,IBDA)狭义 上可以认为是由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所引起的关节炎 的统称。克罗恩病所引起的IBDA发病率极低。溃疡性结肠 炎所引起的IBDA发病率相对较高,但是二者的发病因素基 本一致。其特点是:常累及四肢和脊柱关节,受累关节常 以下肢关节、大关节为主,很少累及上肢关节、小关节, 且有单侧、非对称性、少关节的特点。常为一过性或游走 性,常有关节液渗出,以膝关节积液最常见;肠道症状缓 解后,关节炎症状可自行缓解或消失;虽反复发作,但预 后多良好,常不引起关节畸形;血清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一),属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spondy loar. thropath,SpA)之一;HLA—B27阳性概率较低。根据其特 点比较容易和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等相鉴别。 参考文献 [1]Brynskov J,BinderV.Arthritis and the gut[J].Eur J Gas—troenterol— Hepato,1 1999,11(9):997—999. [2]Ansell BM,W igley RAD.Arthritic manifestations in regiona1.with enteritis [J].Ann Rheum Dis,1964,23:64—72. [3]Scarpa R,DelPuenteA,D ArienzoA et a.1 The arthritis oful—eerative eoli. tis:clinical and genetic aspects[J].J Rheumato,11992,19:373—377. [4]王肖容.烧伤病人微量元素含量测定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J].中国 现代医学杂志,2000;10(12):85. (收稿日期:2013.06.04)
作者简介:冀春丽,女,河南中医学院2011级研究生,硕士学历,中医外科学(肛肠方向)。
[1]国家药典委员会 药科技出版社,2010. 参考文献 [7]李凡,易世红,赵春艳.双黄连粉针剂抗病毒作用[J].中草药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中国医 2002,33(1):52—55. [2]吕本强,张永勇,罗佳波.双黄连粉针剂的化学成分研究[J].时珍 国医国药,2007,18(5):1113—1114. [3]吕本强,罗佳波.双黄连粉针剂中黄酮类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成 药,2007,27(4):555—558. [4]吕本强,杨常成,张贞良,等.双黄连粉针剂化学成分进一步研究 [J].解放军药学学报,2009,25(3):225—227. [5]钮旭升,闫海霞,高慧媛,等.双黄连粉针中抗病毒部位的活性与化学 成分研究[J].中国现代中药,2006,8(1):24—27. [6]林杉,李仲昆,黄惠珍,等.双黄连粉针与4种抗生素的伍用和临床观 察[J].中国药房,1998,9(4):171. [8]莫红缨,赖克方,江永南,等.双黄连及其拆方抗呼吸道合胞病毒作用 的药效学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3):194—196. [9]刘树芬,张邵夫,张建华,等.双黄连粉针剂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 [J].中国药房,1995,5(6):32—33. [10]庄志铨,晏嫒,肖丽明.双黄连注射剂在消化系疾病中的应用[J]. 时珍国药研究1998,9(3):278. [11]梁新亮.双黄连对急性膀胱炎的疗效观察[J].中原医刊,1997,24 (7):38. ’ [12]梅全喜,彭可让.注射双黄连(粉针)的临床新用途[J].中药材, 25(6):457—460. (收稿日期:2013.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