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前言概述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大学在增加,大学社团也在日益增加。但是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全国好的社团并不多。毫无疑问,社团作为一个组织,确实是一个很好的锻炼组织策划能力、交际能力等能力的一个很好的平台。要想搞好一个社团,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民间社团缺少官方的支持,在政策上和资金上都处于劣势;官方社团虽有学校支持,但是被一般被学校严格限制,自由性小。总之各有利弊,总是很难两全其美。 作为一名在社团中待过两年的学生,我想就社团建设工作谈谈我的个人看法,当然也参考了很多网上的资料,以及共同探讨得出的经验,希望能给各位社团同仁提供参考。 本文涉及两个问题,一个是社团建设发展,第二个是社团管理,两者相辅相成,互相约束。 我想大家应该首先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1.什么是社团? 每个人对于社团的理解是不尽相同的,但是我想大家都会同意社团是有共同爱好,意愿的人聚集在一起的一个团体组织。社团成立的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寻找志同道合的人,大家在一起或发展共同的兴趣爱好,或一起做都热心于的事情。作为一个兴趣性社团,它本质就要求提高社员的兴趣爱好的水平。当然除了兴趣爱好水平,咱们也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通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达到人的全面提高。 2.办什么样的社团 要明确办这个社团的宗旨是什么,整个社团所处在的大环境下,以及整个社团成员的把握下,那么我们就要明确自己社团是干什么的,自己社团的特色。比如说我是武汉长江工商学院创业者协会的,我们的特色就是创业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迎合了当代大学生创业的社会潮流。同时我们协会也是一个致力于引导大学生创业,服务于大学生创业。要给自己社团一个明确的定位,这样才能规划好协会的发展战略。 3.怎样办社团? 一个社团就好比一个企业,都需要内部文化来支撑,一个好的文化氛围,会使其中的成员有很大的认同感,促进组织的持续发展。一方面,我们需要用做项目等一些实践性的东西来推动内部文化建设。因为在做项目的过程中,大家能够更加团结,增加集体荣誉感。同时,在这些实践中,能够形成一种脚踏实地务实的精神。此外,社团文化建设还要内塑精神,外塑形象,构建社团文化思想体系。另一方面,一个社团也应该向其他社团学习,对其他社团的文化兼收并蓄,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创新地发展。同时,经常性地搞一些娱乐活动,也有利于增加内部凝聚力。而与其他社团的联欢,既可以有利于内部团结,又可以借此向他们学习。以大众传媒和特色活动为载体,使广大会员认同社团文化。
4社团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因为对于一个社团来说,无论它外表装饰的多么丰富,如果它缺少对会员的吸引力、凝聚力,会员的需求得不到满足,那么他存在的基础——会员就会离开,这就是一些社团出现会员离开的原因。如果把社团看作生命体的话么社团的核心价值就是生命的灵魂所在,它会增强会员的凝聚力,并引导会员的发展。因此,一个社团要想留住会员,那么社团在开展活动时,就要少靠行政组织,多靠吸引,激发学生对理想、真善美的追求,使会员在精神上能够得到满足,充分了解到社团的核心价值对他(她)的影响。 二 当前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各校的社团建设整体趋向是积极的,但还存在些问题。这些问题中有一些是因为学校本身原因造成的,认识到了就可以克服掉,如学校领导重视不够、学生干部没有积极性和创造性、社团活动形式单一等;但大部分是属于共性问题,如不从深层次加以剖析和解决,高校社团建设始终不能有根本性的突破,达到高标准的育人要求。其中,比较集中和尖锐的问题有: (一)社团价值体系不健全 社团价值体系是指知道社团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走向哪里及怎么去做的一系列判断体系,它包括社团的宗旨、核心价值观、核心目的、口号、愿望等。当前高校社团的价值体系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1、不健全 表现在其他部分的空缺与不完整。2、不合理 最主要的是体现在其宗旨上。不健全的价值体系对组织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四方面:1、影响组织的发展方向2、导致组织发展的迷惘性与盲动性3、导致活动及制度建设的无原则性4、影响会员活动的积极性。 (二)上层管理落后
我国高校秋季开学一般都是社团最忙碌的时候,在这个时候,大量社团往往需要更新换代,重新组织人员。刚开始时在社团中也存在新人新气息效应,社团里的各个部门也是挺热火,各类大政方针也是纷纷出台。但时间一长,热度一散,人去楼空,主要领导之间的交流活动越来越稀疏。说明上层管理存在着及其不稳定的波动性。其次,上层管理的落后性主要还是体现在主要领导之间的权力制约失衡上,诸多在其它群体中也普遍存在的勾心斗角、权力争夺的现象,在大学社团内部尤为普遍。某些社团的领导者会面临这样的窘困,当自己下了一个命令时,经常被敷衍,或者常常被公然拒绝。最可怕的事情是,虽然自己是高高在上,但不能指挥任何人,即其他都不愿执行他的指令。更多的人可能只是来挂个职,便于今后找工作,并不是想了诚心做点什么。由此我们也可以很好明白,为什么若大一个社团,真正办事的只有及少人员。这也足以说明社团内部激励与约束机制的缺失。 (三)社员管理落后 在高校社团中也是如此,社员利益被严重忽视,各种抱怨之声不绝于耳。主动弥补对自身各种抱怨的动力也是非常低,明知社员对自身的所作所为都有微词,但很多社团就是有那么一种“气质”,不管三七二十一老子就是这么干。某些社团的社员和非社员没有任何差别,员可以参与的活动,非社员同样可以参与,唯一的区别在于社员多交了会费。 (五)财务
财务混乱这是目前社团中存在的最普遍的现象,经常引起普通社员不满。其中,管理者的素质较低和管理方式落后是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有的社团几乎就没有什么财务记录,要总结的时候,社团领导者稍微估算下便了事。除此之外,经费来源的不确定性,也是其主要原因。由于社团所需配备的物品经额一般都比较小,某些同学自各掏腰包,某些支持也未记录 。经费是社团运转的“润滑剂”,充足的资金是社团得以正常运作的重要动力。就目前情况看,我校各社团的正常工作的运转是靠新学年所收会费来维持,活动是靠在团委申请的部分活动经费来开展,而制作证件、搞宣传、搞讲座、搞展览、办刊物、开展社会调查或社会实践都需要经费。活动经费的匮乏,使社团活动正常开展受到很大制约,导致了许多活动的“流产”。 (六)社团的继承与发展不够
目前许多社团比较忽视社团新老成员的衔接和传统的承袭,包括社团资料、活动档案的留存。一些社团前几年活动轰轰烈烈,但近几年却销声匿迹,很大原因是由于该社团的核心成员只重视自己再任期间活动怎么样,而不关心对下一任核心成员的培养。以至于往往一些核心成员毕业后,使得一个社团从此一蹶不振,甚至走向终结,这是在社团建设中应该注意的问题。除了存在上述一些缺点和不足之外,还有诸如无监督、无利益追求、无责任等。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体制上的问题。这些缺点和不足使社团始终笼罩在一片阴影中。 (七)指导老师配备不足 开展社团活动理论指导尤为重要,而我校部分社团开展的活动缺乏相关理论的指导,一方面社团干部同指导教师交流不够,另一方面,相关教师对社团在理论上和实际活动的开展指导不够。虽然每个社团都聘请了指导老师,但因指导老师忙于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而心有余力不足,真正发挥指导作用的指导老师为数不多,其指导力量都显得薄弱。 (八)社团工作的没有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一些与社团工作密切相关的部门,如院校党委、团委、社团管理中心对社团发展重视和支持程度不够,对社团发展的态势疏于观察、研究和判断,缺乏及时的、必要的指导和引导。对社团负责人的选拔、社团动态的考察等工作关键环节缺乏关注和重视,从而影响了社团管理的正常运作,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社团的稳定与发展。 (九)社团干部自身素质和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不可否认,绝大多数社团干部的方法还能适应工作的开展,但相当部分社团干部在工作中缺乏敬业精神,在组织活动时没有充分发挥自己和会员的积极性,对社团管理放任自流,使得社团形同一盘散沙。遇到困难临阵退缩,处理事情犹豫不决。而且还有这种现象:大一的学生担任社团负责人。这不利于社团的发展,因为他还不具有丰富的社团活动经验与理论知识,不足以担负重任。 (十)社团规模小,分布不均。 由于社团成立的自发性的特点,在具备一定的规章制度条件下就可以申请成立社团,所以高校 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发展成长起来,以苏州大学为例,目前该校登记在册学生社团有140多个。社团种类具体有学术科研类的、公益志愿类的、体育娱乐类等 等。社团规模也参差不齐,体育娱乐性社团往往规模较大,有的社团有500多会员,而学术科研性社团规模一般较小,有的社团甚至只有几个人,大多数的社团成 员不超过50人,而且也呈文理科分布不均的状况,文科学生社团在数量和质量上超过理科学生社团。
三 发展建议和规划 一、 增强部门间协调性。 当某部门工作需要人手不足时,不要太过于专注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界线,必要时可以从其他部门抽调人手参与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工作,避免发生一些部门人手严重匮乏而一些部门成员无所事事的局面。 二、 权利下放与注重能力提高的普及性。 在工作中,许多领导容易将权利掐得过死,不放心让部下进行安排或独立处理。导致了部门缺乏主动性,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故在社团的管理中必须适时适度地进行权力下放,锻炼每一个社员,从而使他们得到能力上的提高与锻炼。(建议例会的召开可每周由部委负责主持或主讲) 三、 典型人才的培养。 在活动中留意灵敏、悟性高的社员着重培养,形成社团强劲的支柱,能挑起“大梁”。这样整个社团的质量也将得到提高。同时也能避免换届时盲目选择“接班人”,“接班人”经验不足,盲目摸索的局面。 四 减少社员功利心,强调服务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