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立法体例而言,在中国,民法与商法基本合而为一。就商法而言,单独分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在德国,除了《民法典》(BGB)之外,还有《商法典》(HGB)。
中国和德国之间的贸易中,几乎全部的合同,如果没有特别约定,是受《联合国国际贸易销售公约》(CISG)调整和规范,或者在贸易术语项下受到国际惯例(如 INCOTERMS 2010)约束。中国合同法应用的机会较好。由于德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明显的优势和主导地位,有些中国客户被迫接受其格式条索款而适用德国法律,这种情况下,主要是适用HGB。有意思的是,由于HGB对于合同双方的义务之规范更为合理和严谨,使得很多情况下,HGB的适用更有利于中国贸易方。
HGB中很多对于买卖双方的义务有十分细致的约束,如法定验货期限、索赔通知义务等,这些在中国合同法中是缺失的,对于中国客户相对来讲比较陌生,因而很可能意识不到问题所在或者自己的权利。
对于在中国设立的三资企业之间的业务,虽然可能是同一个国家的投资来源国,但是如果没有特别约定,是适用中国合同法的,但是公司的外国领导层通常用本国法律思维去考虑问题,因而导致员工和律师无法理解或发生沟通困难。如果选择了外国法律,则在中国进行诉讼或仲裁中,很可能因为外国法的举证困难而变成最终仍然适用中国法。
国际贸易一般选择国际仲裁作为争端解决方式,但是所有的律师都不喜欢国外的仲裁制度,因为费用和时间是无法想象的。中国进行的国际仲裁也往往无法预见结果。诉讼仍然是最公平和最节约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