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写实小说特征与性质浅论张延松1,王莉2(1.大连民族学院团委,辽宁大连116600;2.大连民族学院学报编辑部,辽宁大连116600)摘要:对80年代末90年代初兴起的文学现象新写实小说进行了描述和评论,试图把握新写实发展的脉络,认识新写实小说的特征,探究它出现的原因和性质、地位。关键词:新写实小说;刻意写实;理性反思中图分类号:I207.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15X(2004)02-0026-03一、新写实小说发展概述当新时期文学以其迅猛而不可遏制之势发展到了1987年前后 中国文学落入低谷!的时候,敏锐的读者便会觉察到在文学创作中出现了一种大不同于以往的创作倾向。王干说: 1987年以来出现了一些既非寻根派也非现代派也非伪现代派也非改革派的小说作品,我称之为后现实主义倾向∀∀![1]丁帆、徐兆淮认为: 1987年至1988年的创作实践表明,现实主义小说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萎靡困顿之后,终于又吸取了新的养料,以一种崭新的姿态跃入文坛,它呈现出一种新的风采,我们姑且称之为新现实主义小说。![2]也有的研究者鉴于新写实与现实主义有更多的联系,认为它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撞击的结果,既非现实主义,也非现代主义,以新写实名之为宜[3]。批评家陈晓明认为,拉开 新写实主义!序幕的是1987年方方发表的#风景∃。整个小说界被名为 新写实主义!新潮所垄断,蔚为大观是在1989年以后,从作品和评论两方面看。1994年应被划为 新写实小说!的终点标界。 新写实主义!的代表作品主要有刘震云#一地鸡毛∃、方方#风景∃、池莉#烦恼人生∃、杨争光#老旦是一棵树∃、刘恒#伏羲伏羲∃、#狗日的粮食∃。二、新写实小说的主要特征1.刻意写实(1)新写实小说把目光投向普通人的生活,反英雄,反典型,拒绝乌托邦式的激情与冲动,回到生活真实。方方的#风景∃以令人惊异的写实手法,勾勒了一幅底层劳动人民贫困生活的 风景!,它没有粉饰现实的企图,也没有光明的尾巴。对人性的道德评价,对生存命运的理性思考,以及个人与家庭社会冲突等等,在这里没有经典现实主义文学惯有的那种强调和暗示。那些残酷的生活事实倔强地涌溢而出,不企图完成任何观念性的升华,也不想给时代提供文化镜像,它仅仅是一些纯粹的生活事实,一种纯粹的现实性存在。(2)强调人最基本的 食、色!,关注人的最低生活欲求,摒弃文学的政治功能。代表作家是刘恒,他打开了一个远离精神期待而单纯关注最低(或最基本)生存欲求的向度。#狗日的粮食∃把生存的基本欲求(食、色)置于写作的中心而拒绝那些繁杂的深邃的文化(观念)附加物。 食!在这部小说中支配着瘿袋一切语言行为,包括性生活和死亡。而#伏羲伏羲∃则可看作#狗日的粮食∃的姊妹篇。这个侄婶乱伦的故事,是描写 欲望!如何滋生并支配着人们全部生活事实的故事。欲望战胜了一切,欲望的实现在这部小说中变得无法抗拒。(3)用压制到 零度状态!的叙述情感,隐匿式或缺憾式的叙述来刻意写实。新写实主义小说家刻意于如实描绘生活本身,注重主体于客体,隐理性于感性。在表现形式上,回到故事本身,回到人物,随着大众的审美情趣相应地调整自己。新写实小说的文本明显表现出叙述语态上的收稿日期:2003-11-14.作者简介:张延松(1975-),男,辽宁康平人,大连民族学院团委助教.研究方向:中国现代文学.第6卷第2期2004年3月大连民族学院学报JOURNALOFDALIANNATIONALITIESUNIVERSITYVol.6No.2Mar.2004转换。这些小说借鉴吸收现代派小说的叙事技巧,打破传统现实主义小说中的热情外溢、观念太强的语调,而呈现出少有的冷静、从容,间或还带有戏谑、调侃的意味。从表现形态上看,新写实小说不再关心主题是否明确突出,甚至不再考虑作品是否有一个明确的倾向性,更不再直接挤进叙事中去慷慨陈词,不太在乎叙述对象 本来的样子!究竟如何而专注于捕捉它在人物心灵上的投影和给人造成的影响。新写实的发韧之作#风景∃简直就是纯态生活的映象,对于严酷的生活真实,作家不冷不热,不喜不忧,弱化善恶之褒贬,不露美丑之评判,冷漠观之,并不先入为主地对事态作情感和道德的价值权衡,尽量抑制自我,貌似达观地排除理念干扰,最大限度地趋于对现象的客观认同。由于不动声色,因而有人归纳新写实为 零度情感!。(4)返回到个人经验深处的真实。新写实小说并非绝对排斥虚构,如果虚构符合人们的想象的心理真实,那么也是一种写实。杨争光在#老旦是一棵树∃中就刻画了日常生活中潜伏的扭曲状态。老旦对人贩子赵镇的仇恨也并非完全是一次胡思乱想的结果,或者是对仇恨欲望的随意满足。老旦的仇恨起源于贫穷的苦恼和丧妻的寂寞,这是穷人对富人的仇恨。这个莫须有的仇恨支配了老旦的全部生活,扭曲了老旦的心理。复仇的荒谬、人物的颠倒错位、故事的戏剧性童话性不能认为是生活真实。然而老旦的生活(贫穷、丧妻)滋生的复仇情绪是有它的心理学基础的,人们在陷入苦难之中时,自然将会对正享受着相对于这个苦难的幸福和快乐的人们产生或强或弱的仇恨。杨争光把这种心理真实通过老旦的愚顽偏执、荒谬复仇刻画得淋漓尽致,从而同读者达成一种来自个人经验深处真实的认同。2.理性反思对于新写实小说,大多数评论家都倾向于认为它失落了现实主义的精髓理性批判精神。笔者不敢苟同,而有的人又过于强调新写实的批判精神,我们认为定位为 理性反思!更为贴切。新写实主义小说家在作品中融进了自己独特的理性思考,构建了一个隐性的呈现结构新写实小说家将主体情感藏匿于客观生活真实描述之中,但藏匿和隐蔽并非是不带任何情感。就像钱钟书#谈艺录∃中所说: 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花中蜜,体匿性存,无迹无味。!作家对生活的感悟本身就是一种理性把握,不过,这种理性把握不像过去的现实主义大师那样具有更为博大的历史意识和强烈的时代使命感,而是专注于从 现象!中提取哲思,从司空见惯的平平淡淡的凡人琐事中汲取精髓,从而完成 理性反思!。中国的传统文化使中国知识分子天生具有一种浩茫、沉重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入世精神。因此认为新写实小说是 零度情感!,放弃主题,没有理性介入是不恰当的。新写实小说的文本特别之处在于情节观念的大幅度修正和情节处置的不同以往。情节不再占据要津,不再规约 题旨!。情节通常扩散了,或则潜隐了,且出现大片抛荒,大块 留白!的现象。这说明 主题!的多义性、不确定性成为可能,叙事的非秩序和随机性也取代了先前的那种曲折有致,摆脱了那种寓言似的本事演绎,多以意境,特别是氛围的播布无限扩展其现实内涵。另一方面,零散的具象也以其总体构成突破实在而孤立的命意,向着抽象升华,往往升腾出某种更朴素,更带有恒久价值的社会思考和人生品味。在新写实小说家看来,政治的波诡云谲,战场的惊雷闪电,拚搏的刀光剑影,献身的壮怀激烈,这些都不足引起沉重,更为沉重的是平凡外貌下潜藏着的深刻人生悲剧:在最琐碎、最无聊、最平庸的生活中理想悄悄熄灭,感情渐渐沉寂,精神隐隐僵死,心灵默默钝化。然而,最深通的悲剧被白色的轻纱覆盖,最冷峻的人生被匆匆的笔墨抹去。尽管如此,人们仍然可以从中体察到,这种人生的悲剧不在于肉体的毁灭,而在于精神的消亡。三、新写实小说产生原因思考首先,新写实主义的产生有文学自身发展的内部原因。作为新时期文学发韧之作的伤痕、反思那一批作品,在写足了荒谬岁月悲欢离合的同时,形成了作家心理上的一个巨大情结,这就是由动摇了原先的执著而生发出新的探求。寻根派的远穷遥思也好,现代派的困惑焦灼也好,大都潜在着一个 录求!的母题,或指向社会人生,或指向人情人性,或指向失落的世界,或指向失落的自我。总之,就 主题!意义而言,是上下求索,内外考诘的寻求。80年代出现的先锋小说则是提供与人们日第2期张延松,王莉:新写实小说特征与性质浅论27常生活不同的另一套经验体系,所操持的是一套不合于人们的日常交际活动的另一套话语系统,这就构成了创作和阅读的紧张。最初,新潮的、先锋的小说总是有吸引力的,好奇心驱使人们蜂拥而至,它的不容易进入,也增强了人们征服的欲望,人们便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自我调整。但这种适应太累人,因为距离太大,在以往的既成经验中找不到帮助,总是难以消除陌生和隔阂。所以,接受者不得不退却。于是,文学不管是创作还是接受都从狂热中冷静下来,从天国回到了人间,变得世俗了务实了。这是一种让步,也是一种妥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转向。 新写实!小说在批判前人的位置上出现了, 新写实!意味着对经验的认同,拒绝陌生化。小说所讲述的仿佛就是我们所经历过的,这在方方、池莉、刘震云等人的创作中体现相当明显。他们写的就是普通人的事,喜怒哀乐、柴米油盐。小说回到了生活本身、故事本身。其次,新写实小说的产生还有相应的外部原因。文学意识形态化突出的年代,文学被图解为政治。新时期以来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下,我国的社会生活从政治、经济到人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观念发生了急剧而又深刻的变化。人们从乌托邦思想的狂热中清醒过来后,开始注重生活的质量问题,考虑最基本的人权:生存权和发展权。所有与意识形态有关的东西都被创作者和读者强烈的逆反心理击得粉碎。芸芸众生开始对生活采取了较为现实的态度。于是,人们的审美时尚与鉴赏趣味也随之变化,一种世俗人文主义的思想意识正在取代过去的政治理想主义,社会生活也便日渐显示出世俗化的特点。社会不再是理想为中心为最高准则的时代,而是一个简单扼要的时代。失去理想中心后,改革的发展给人们提供了新的中心经济。在经济力量支配下,金钱与权力显示出了强大的不可遏止的力量。人们在这两股力量的驱使下奔波,特别是 底层人!、小人物,更是陷在复杂如织的关系网中难以自拔。人们围绕着结婚生子上班下班工资奖金做生意发财跑关系通路子而生活,满足于眼前实到的追求。新写实作家们怀着中国历代作家同样的历史感与责任感,把目光投向了世俗生活。展示生存本相,揭示生存状态,提醒人们:生活就是这样,但生活不该是这样。 新写实主义!是在社会转型和思想转型时期,多种文学精神的汇聚与整合的历史必然,它是中国后新时期一个文学的沉淀、选择调整的过程,它创造了丰富的优秀作品,虽然很难有伟大的作品问世,但是它标志着中国文学的更加成熟和解放。这不仅是某种观念(包括选择题材和处理题材的方式方法的根本转换等)的解放和自由的象征,同时也是一种文体解放和自由的象征。或许会有人指责它在形式上的不伦不类,或许甚而有人对它所呈示的映象捶胸顿足,咬牙切齿,但作为中国文学世纪交替的产物,它却是中国当代文学 漂流!中的重要一站。参考文献:[1]王干.低谷中的震荡[J].小说评论,1989,(1).[2]丁帆,徐兆淮.新写实主义小说初探[J].小说评论,1989,(6).[3]#文学评论∃等单位座谈新写实主义小说[N].文艺报,1991-03-30.TheFeaturesandCharacteristicsofNeorealisticNovelsZHANGYansong,WANGLi(1.YouthLeagueofDalianNationalitiesUniversity,DalianLiaoning116600,China;2.EditorialDepartmentDalianNationalitiesUniversity,DalianLiaoning116600,China)Abstract:Thispaperdescribesandcommentsontheneorealisticnovelaliteraryphenomenonemerginginthelate80sandearly90s,tryingtoholdthethreadofneorealism,understanditsfeatures,probeintoitscause,characteristicsandposition.Keywords:neorealisticnovel;totakepainstoreflectthereality;rationalintrospection28大连民族学院学报第6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