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l00 吕占广郝朝辉: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教学园地 
10.3969/j.issn.1671—489X.2012.06.100 
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 的几点思考 

吕占广郝朝辉 
l石家庄白求恩医务士官学校石家庄050081 2石家庄机械化步兵学院石家庄050081 

1注重开拓创新,确定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 
新思路 
针对不同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特点,必须注重开 拓创新,研究确定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1)要确立“信息主导”观念。突出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 信息素养的培养,将信息知识、信息技术和信息战理论 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全方位,构建以信息化为核 心的现代教学体系。2)要确立“系统集成”观念。运用 综合集成的方法拓宽人才专业口径和培养渠道,建设信 息化教学平台,开展全方位、多领域、多模式育人的实 践活动。3)要确立“能力本位”观念。强化岗位需求, 大力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把能力训练落实到教学的各 个环节和各个方面。 2重视能力培养,突出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 的实践性教学 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形 成新的认知系统,并转变为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这种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变过程依赖于实践。通过 增加实践性教学内容,创设近似于部队实践的情境, 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手段,就能有效缩小院校教 育与部队实践的差距。知识能力培养要突出专业性、 应用性、技能性和示范性,内容设置要精干到位而不 求全越位,为学员未来发展预留接口和空间,真正做 到学员培训后上岗有优势、创新有能力、发展有基 础、进修有空间。 1)要紧紧抓住能力的培养这个根本,精选管用的课 程、新开前沿的课程、设置现实的课程。管用的课程, 主要针对部队建设需要,精选一些对干部任职需要的课 程。前沿课程是指为拓宽学员知识面,着眼于部队建设 需要,反映当前军事理论前瞻性的课程。 2)在课程内容上要关注能力的培养,做到既明确 规定想定课题,又明确方法和时间。现代信息化战争与 以往战争相比,具有新的特点和更高的要求,既是对指 挥员已有知识水平的考验,又是对其能力的考验,军事 指挥员在未来的军事斗争中所需要具备的能力具体地讲 主要有3种:分析判断能力、积极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程内容的设置就要紧紧围绕这3种能力的培养来进行, 不仅规定理论讲授的内容,使理论讲授向内容新、水平 高、课时少、效果好的优质课方向迈进,还要规定战 (案)例研究、想定作业的题目、研讨的内容及组织方 法,使学员在听课、研讨和想定作业过程中逐步提高能 力。 2012年2月下第6期(总第264期)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3着眼学员发展需求,增强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 培养的针对性 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是以专业理论为基础,以学 
习和运用科学的方法论,增强认识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为重点,以提高组织指挥能力为目标。在教学 
中根据所在战区及担负的任务“分专业、分方向”实施。 
如针对学员来自各军区,各部队所担负的作战任务不同, 
对所求知识要求也不同,据此情况,可以采取分班与合班 
上课的办法,也就是把共性的部分合班上课,然后分专 
题、分军区上课。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使学员获得最有 
用的业务知识,从而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4针对作战需要,提高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 
的教学层次 
在教学内容上要针对作战需要,着眼于时代的发 
展,着眼于部队建设的发展,着眼于学员个体任职层次的 
发展,注重应用性、针对性和实践性。如战(案)例研究 
与想定作业,以团(营)级战术指挥为主,同时根据教学 
对象现有基础情况,设置战役想定训练,使学员能站在较 
高层次上思考问题,增强他们在高层次作战背景下组织指 
挥部队进行作战任务的能力,为学员担任更高一级职务做 
必要的能力准备。同时,教学内容还要坚持适度超前,在 
同步教育的基础上着眼于我军长远发展,把高素质新型军 
事人才的超前教育作为服务我军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对 
于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具有特殊意义。 
实施超前教育,首先要坚持“三个面向”的方针, 
站在我军信息化建设的高度,去筹划今天的教育,培养 
明天的人才。要瞄准把军队建设成为以高素质人才群体 
为核心的知识密集型集团的目标,科学确立高素质新型 
军事人才的模式。其次要正确把握军事教育内容的超前 
度,使之与知识更新和军队武器装备发展相适应,与人 
才成长和更替的周期相适应。 
5加强系统集成,完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 
的教学训练设施 
院校现行的实验室建设客观上存在自成体系、相互 
独立的“烟囱式”“篱笆式”结构性矛盾,制约了学员 
综合信息素质和联合作战信息保障能力的提高。对此, 
为实现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的硬件环境,要按照 
“健全要素、物理组网、互联互通”的步骤,进一步加 
大院校实验室一体化建设力度,形成“全要素联接、全 
网络运行、全智能管理、全时节训练”的一体化训练平 
台,实现教学训练由“单室、单台”向“一体化、实战 
化”转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