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论文摘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代代相传。“和为贵”的“和合”思想正是其中最具生命力的
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几千年中国社会发展的思想动力,也是今天中国提出构建“和谐世界”
理念的思想源泉。“仁”的思想是当代重要的价值观。是重要的道德标准。 近年来,国内外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播,从最初的学习普及转为对“中国道路”的思:索。我们要深入
探究这一现象背后的根源,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间的关系,使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血脉相连,也使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更富有生
机和活力。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当代价值 和合 仁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和实际
活动的方式及其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由于人们生活实践的复杂多样,文化也相应地具有
不同的内容、形式和层次。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在数千年以前,中国就以独具特
色的黄河文化而闻名。其后,经过炎黄子孙长期的创造和积淀,中华文化愈丰富多姿、博大
精深,其成就、其影响,举世罕见。 中国国土辽阔、地大物博,自周秦以来除个别分裂割
据时期外,在大部分时间内保持着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这一政治机构。因而,在中华传统文
化这一体系之中,既有源自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作为主体,也有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作为补
充,相得益彰。在许多方面,中华民族的祖先曾非常勇敢地、毫不犹豫地吸收外来文化因素,
并加以改造,不断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独特的地理造就了独特的中华文化,也就对中国的
发展和人文历史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仅养育人的肉体,更滋养人的
精神和灵魂。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地理因素,人文因素的综合结果。中国传统文化讲求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特别注重道德修养。其中心环节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修身
的必然结果。修身是立身之道,也是立国之道,主张通过自身的修养和学习,成为高尚的人,
有理想的人,其最高目标和终极价值是实现人与群体,个体与社会的统一及协调发展。孔子
的儒家学说,确定以“仁”为核心,以“义”为价值准绳,以“礼”为行为规范的道德模式,把个
人的道德修养和价值实现定位在对他人、对群体、对社会的关爱和奉献上。这一传统的积极
意义在于造就了无数个像范仲淹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志士仁人,对中
华民族的历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这些优秀道德规范在建设和谐文化过程中,仍具有重
要的借鉴意义。中国的传统用文化包括好多的方面,以下介绍几个方面。 首先介绍的是
仁的思想,仁的思想是有古代的大教育加大思想家孔子提出的。使其思想的核心,他的思想
虽然在当时没有受到多大的重视,但在今天看来,对我们的社会生活和各个方面都长生了不
可估量的影响。“仁者,爱人”,儒家思想首先强调家庭内部的和睦有序,强调家庭内部的父
子兄弟的有序关系,这有其封建的等级思想,但也有尊老爱幼的含义,有利于维护家庭的稳
定,而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的稳定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儒家思想还把家庭内部的感
情交流推广到整个社会的人际交往,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与爱护。“己所不欲,勿施
与人,”在社会交往中,儒家思想强调换位思考,从别人的立场为对方考虑,这是人际交往
的理想境界,是我们形成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要求“克己复礼为仁” 孔子的“仁”与“礼”是紧
密联系的。“礼”是指统治制度,包括各种社会制度和社会规范。“克己复礼”就是要求人抑制
私心欲念,遵守社会制度秩序,要求人们“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历史
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有些特性是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也会出现一些以前社会所没有的特性。
但是,无论社会是怎么发展,有些东西在人的内心是永恒的,历史的思想我们可以按照当今
的时代背景重新加以解释,它也能发挥时代的光芒。在当代中国孔子的仁学思想从自觉地实
现个人价值体系和主流社会意识,已经转变唯一是和文化心理习惯的形式。仁学的思想能够
在解决现代人的信仰失衡,建立理想人格世界方面发挥不可代替的作用,并成为世界多元文
化和文明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客观上促进了现代企业管理向人性化方向的人本管理的
发展。可以这样说,孔子所构想的大同社会的政治理想,在今天民主与宪政的社会里已经在
一定程度上成为现实,在现阶段中国社会政治发展阶段中对孔子仁的思想采取取其精华去其
糟粕的态度,可以加速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促进人文精神的发展。 其次介绍的是中国传
统文化中的“和”思想。中国古代思想提倡“天人合一”,即人要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在尊重与
保护自然中谋生存,求发展。 “和合”思想是中国古代先哲们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各种现象
的本质的概括。它承认事物的差异性,如阴阳、天人等,但同时又把具有差异性的事物有机
地结合为一体,如阴阳和合、天人合一等;它并不否认矛盾和冲突的存在,但主张防止过度
的矛盾和冲突破坏不同事物相互依存、共同存在的环境基础。 秦汉以后,“和合”思想被普
遍应用,渗透于各个时代各家各派的思想之中,逐渐成为中国思想文化中被普遍接受和认同
的人文精神。 “和合”思想对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外交哲学和对外交往方式也产生了重要影
响。在现代“和合”思想仍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合”思想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往、吸收、
融合,对推进人类文明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今天,在不同民族
和地域的文化特点与差异依然存在的情况下,减少摩擦、增加共识,发扬“和为贵”、“和而
不同”的思想显得更为重要。为此,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共存、共生、共赢的“和合”
思想,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 中国在融入世界的过程中,
领悟了传统文化“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启示,中国所倡导的“和谐世界”理念,必将推动全
球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成为引领国际关系发展的新潮流。 中华文明自上古诞生之日起,
就如一条川流不息的河流,绵延至今。共同的心理特征,文化特质是在广阔而漫长的历史舞
台上形成的,并且已经在中华民族深深扎根,不可替代,不可更改。任何外来文化只是对我
们的民族精神的丰富和补充。我们挖掘、整理传统文化,继承有价值的东西,就是要充分认
识,全面考察传统文化,就是要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认识传统文化对
创建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基础性作用,这对我们找到历史坐标,找准历史方位,具有重要的
现实意义。切实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提高道德修养、培养道德规范方面的重要作用。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
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产生活和共同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
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一个民族的支柱和灵魂,它对于塑造民
族的品格和风貌,对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增强,作用之大不可估量。而传统文化正是民
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所以我们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时,离不开传统文化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
神文明首先是要弘扬爱国主义,这是民族魂。诸如“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精神,各
族一家、协和万邦的宽容精神,忧国忧民、献身祖国的爱国精神等等。在市场经济的负效应
冲击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这些民族精神的精华,必须通过认真的梳理、挖掘,形成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体系,激发人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热情,“使
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充分释放、文化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使当代中华文化更加多姿多彩、
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