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反相乳液聚合制备耐盐性高吸水性树脂

反相乳液聚合制备耐盐性高吸水性树脂

第35卷第7期2007年7月化工新型材料

NEWCHEMICALMfATERIALS

V01.35No.7

・73・

反相乳液聚合制备耐盐性高吸水性树脂陈欣张兴英+(北京市新型高分子制备与加工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100029)

摘要以石油醚为分散介质,Span60和十二烷基磺酸钠(SLS)作为乳化剂,N,N_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采用反相乳液共聚合成了AA/ANa/AM耐盐性高吸水性树脂。研究了单体、交联剂、中和度、反应温度、乳化剂、共聚组成等对树脂吸液能力的影响,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下吸水率及吸盐率分别为753.59屈和158.69/g。关键词高吸水树脂,反相乳液,丙烯酸,丙烯酰胺,丙烯酸钠,共聚组成

Preparationofsalt-toIerantsuperabsorbentresinbyinVerseemulsionpolymerization

ChenXinZhangXinying

(PreparationandProcessingofNovelPolymerMate“als,KeyLaboatoryofBeijingCity,Beijing100029)(CollegeofMaterialsScienceandEngineering,BeijingUniversityof

ChemicalTechn0109y,Beijing100029)

AbstractTheAA/ANa/Amsuperabsorbentresinwithhighabsorbabilityinsalineandhighabsorptionratewas

synthesizedbyinverseemulsionpolymerization,withpetroleunetherasdispersingmedium,Span60andSLSasemulsifier,

N,N—methylenebisacrylamideascmsslinkingagent.Theeffectsofcorss—linkingagent,neutralizationcontent,reactiontem—perature,emulsifieragentandcopol弘neizationonthecharacteristicsofproductswereinvertigated.UnderthebestpolyHler—

izationcondition,、^阻terabsorbility753.59/g

andinsaline158.69/g(0.9%Nacl)respectively-

Keywordssuperabsorbent,inverseemulsionp01ymerization,crylicacid,acryl锄ide,sodiumacrylate,copolymeiza—

tjon

高吸水性树脂按其原料来源可分为淀粉类、纤维素类和合成树脂类。其中合成树脂类具有原料来源丰富,合成工艺简单,能够防酶防变,吸水率高等优点,是当今市场上占有绝对优势的品种。聚丙烯酸类高吸水性树脂是合成树脂类中重要的品种。其聚合目前主要采用溶液法及反相悬浮法[1“]。其中溶液法过程简单,成本低;但是聚合速率慢,得到的产品产率低,性能不佳,且后处理较困难。反相悬浮聚合虽后处理方便,能得到粒状产物;但由于使用的是水溶性引发剂,反应所需求的温度高,反应中放热量大,难于控制,易黏结,缠桨,挂壁,产品质量下降[4]。本研究采用反相乳液聚合,使用氧化还原型引发剂,降低了反应温度,反应易控制,产物颗粒细,不粘结,不挂壁,且后处理较容易,能得到较为理想的共聚物,共聚物吸液率高。1实验部分1.1主要原料丙烯酰胺(√气M)、丙烯酸(AA)、Span60(失水山梨醇单硬酯酸酯)、石油醚(分析纯),北京益利化学品有限公司;Na0H,(分析纯),北京世纪红星化工责任有限公司;十二烷基磺酸钠作者简介:陈欣(1981一),男,硕士研究生。(化学纯),中国医药公司北京采购站;氧化剂,(工业级),北京源泰发化工有限公司;亚硫酸氢钠(分析纯),北京益利化学品有限公司;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分析纯),美国prOgr锄公

司;去离子水,北京化工大学。1.2实验步骤在250mL的四口瓶中,加入SLS、Span60、石油醚,升温使乳化剂溶解于石油醚中,同时通N2驱氧。在冰浴中用Na0H中和AA,然后再加入AM、交联剂、还原剂,形成预聚液。待预聚液溶解充分后,将其加入四口瓶中,升温乳化40min后,加入氧化剂,引发反应。反应5h后升温到共沸点脱水,脱水量达到要求后停止反应。最后将反应物在真空烘箱中干燥,得到颗粒状产物。1.3吸水率的测定准确称取约0.19样品(记作rn0)于烧杯中,加入100H1L去离子水,室温下浸泡2h,用铁丝网(孔径为2nlIll)过滤,凝胶在网上静置5min后,取下称重,记作m-(扣除网重)。吸水率按下式计算:Q一(m1一mo)/n10(1)1.4吸盐水率的测定

 万方数据・74・化工新型材料第35卷

将1.3中的液体换成0.9%的NaCl溶液,其余操作同1.3。2结果与讨论

2.1产物的红外光谱分析由图1可见,在1671.11cm_1处有羰基C—O特征峰,在1178.24cm-1和1119.15cm-1附近有C-O的特征峰,证明了树脂分子上有羧基的存在;3417.49cm_1附近及1671.11cm.1和1560.43cm_1处出现双峰,以及1319.44cm_1处的峰证明了酰胺基的存在;1405.52cml处出现了羧酸钠的特征峰。因此可知,吸水树脂的大分子长链上存在羧基、酰胺基、羧酸钠等亲水集团,说明了所合成的高吸水树脂为AA/ANa/AM的三元共聚物。

4f)()f)35003f)0025002(X)()15()0l0()()500

波数,cm—l

图1共聚物的红外谱图

2.2聚合工艺条件2.2.1反应温度反相乳液聚合对温度非常敏感,温度太高或太低对产物的性能带来极大的影响。如表1所示,反应温度<45℃时,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吸水树脂的吸水率随之升高;当反应温度为45℃,所得产物的吸水率最大,达753.59/g;当反应温度>45℃后,其吸水率开始下降。这是因为,聚合温度太低,则聚合反应速度较慢,由于交联剂的竟聚率比单体大许多(r单体一o.117,r交联剂一5.756)[5],导致交联度明显降低,聚合物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成粒状,而大多数是呈粘稠状,即不能使聚合物形成有效的体型网状结构,产物水溶性大,吸水率降低。若聚合反应温度过高,则链转移程度增加,聚合反应速率加快,造成相对分子质量和交联度相应减小,吸水树脂的吸水率随之减小。因此,选择适当的温度,能使交联剂和单体的竟聚率差值较小,使交联反应达到最佳。表l反应温度的影响

反应温度/℃反应时间/h反应现象吸水率/(g/g)

2.2.2乳化剂用量的影响维持单体浓度、氧化剂、还原剂浓度、交联剂浓度不变,

45℃下反应,考察复合乳化剂用量对聚合反应的影响。乳化剂用量按乳化剂的质量对单体的质量比计,实验结果见表2所示。由表2可看出,乳化剂用量<4.5%时不能形成乳液,随着乳化剂用量的增加,聚合产物吸水率逐渐增加;用量达到7%时,产物吸水率最大;其后,随着乳化剂用量的进一步增加,产物吸水率逐渐降低,直至产物溶于水。这是由于当乳化剂用量<4.5%时,乳化剂不足以有效覆盖胶粒,机械隔离作用削弱,胶粒极不稳定而破乳。随乳化剂用量的逐渐增加,胶粒稳定性随之增强,反应平稳,同时引发剂浓度不变,产生自由基的数目不变,随着乳胶粒数增多,乳胶粒中双基终止的几率下降,自由基在乳胶粒中的平均寿命就越长,产物相对分子质量增加,吸水率也随之增加。在乳化剂用量达到7%时,产物吸水率最大。乳化剂用量的进一步增加,体系中乳胶粒数目也相应增加,由于交联剂浓度保持不变,则平均到每个乳胶粒中交联剂分子数减小,此时的交联剂数目不足以使聚合物分子形成三维网状结构,宏观上表现为产物呈粉末状,溶于水而不吸水。表2乳化剂用量的影响

2.2.3交联剂浓度的影响交联剂可使共聚物发生化学交联形成的网状结构具有较高吸液倍率,并确保其不溶解于水,避免形成无强度的粘稠物

质。由图2可知,随着交联剂用量的增加,聚合物吸水率增加,当交联剂用量达到o.08%时,吸水率达到最大;此后,随着交联剂用量的增加聚合物吸水率降低。这是由于交联剂用量过低时,树脂不能形成三维网络结构,部分溶解,吸水率低;随着交联剂用量的增加,产品交联度不断增大,所能保有的液体量也逐渐增加。但当交联剂浓度过大时,共聚物形成紧密收缩结构,溶胀受限制,吸水率下降。

案¥槲

芒蝥

0.04O.06008O.10O.12n140.16O.180.200.22交联剂浓度/%

图2交联剂浓度对吸水率的影响

2.2.4氧化剂与还原剂配比的影响本实验采用的是油溶性氧化剂和水溶性还原剂体系,氧化剂分子通过乳化剂层扩散进入乳胶粒与还原剂反应。由于

 万方数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