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利多卡因治疗眩晕38例疗效观察

利多卡因治疗眩晕38例疗效观察

J Med Theor &Prac Vol.26,No.4,Feb 2013 2013年第26卷第4期 医学理论与实践 

并可抑制Na+-K+-ATP酶的活性,促进Ca2+内流,从而增

强心肌收缩力;人参皂苷能提高机体对外界不良刺激的抵抗

力,有抗疲劳及抗应激能力,可以减慢心率,降低外周血管阻

力,降低心脏负荷,从而减少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缺血时游

离脂肪酸的代谢紊乱,并可增加心肌能量储备,加强心肌收

缩力。麦冬[9]可稳定心肌细胞膜,减少细胞浆LDH外漏,同

时具有正性肌力作用,能扩张周围血管,减轻心脏负荷,加强

心肌收缩力,显著提高耐缺氧能力,增加冠脉血流量和心输

出量,改善心肌缺血。五味子[8,9]能调节中枢神经兴奋与抑

制过程,增强心肌收缩力,对呼吸有兴奋作用,有增大血管张

力,降低血压作用,而当循环衰竭时又有明显升高血压的作

用。大量研究同时证明,生脉注射液的主要成分是人参皂

甙、糖、多糖(或甙类)、有机酸、微量氨基酸和多种微量元素,

这些有效成分能增强机体器官活动能力,调节和促进机体新

陈代谢[10],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增强冠脉

循环、减少心肌耗氧量、提高机体缺氧缺血的耐受能力、抗心

律失常作用及改善心衰患者左室舒张功能的作用[11~13]。合

以西药综合治疗,更能明显起到改善心功能的作用,因而疗

效较佳。

参考文献

[1] 戴瑞鸿.内科疾病诊断标准〔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1991:167.[2] 赵雪燕,杨跃进.B型利钠肽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J〕.中华内科杂志,2003,42(8):590-593.[3] 张心中.器官功能衰竭的现代治疗〔M〕.济南:济南出版社,1993:77-123.[4] 林杰,郑德琳,李庭富.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脑钠素浓度与心功能的关系〔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1,17(10):454-458.[5] Suzuki T,Yamaoki K,Nakajima O,et al.Screening for cardiacdysfunction in asymptomatic patients by measuring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levels〔J〕.Jpn Heart J,2000,41(2):205-261.[6] 张彩琼,刘晓芳,王华.脑钠素与心力衰竭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的研究进展〔J〕.中国循环杂志,2003,18(2):73-76.[7] 赵雪燕,杨跃进.B型利钠肽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J〕.中华内科杂志,2003,42(8):590-593.[8] 宋立人,洪恂,丁绪亮,等.现代中药学大辞典(上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64-443.[9] 雷载权,张廷模.中华临床中药学(下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972-975.[10] 王朝晖,张金枝,涂源淑,等.生脉注射液对心功能不全患者临床表现及血液流学的影响〔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1994,10(3):190.[11] 马莉,杨兰,陈天铎,等.大剂量生脉注射液对慢性心功能衰竭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24(4):275-277.[12] 乔文军.生脉饮加减治疗慢性心衰的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7,3(29):624-625.[13] 高中度,潘尧生,张丽华,等.生脉注射液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J〕.中国综合临床,2000,16(4):303-304.收稿日期2012-11-28(编辑 羽飞)

利多卡因治疗眩晕38例疗效观察

赵必座 李晓阳 武警水电第一总队医院,广西南宁市 530222

摘要 目的:观察利多卡因治疗眩晕的疗效。方法:选择73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复方丹

参液静滴和非那根肌注治疗,治疗组加用利多卡因静滴治疗。两组患者在病因、年龄、性别等方面具有可比性。结

果: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利多卡因治疗眩晕疗效显

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 眩晕 利多卡因 疗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R7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585(2013)04-0460-02

眩晕为临床常见病症,病因各异,治疗方法较多,笔者近

年来用利多卡因治疗38例,效果理想,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眩晕患者73例,所有患者经体检及头

颅CT、颈椎片、TCD等检查。排除急性脑梗死、脑出血、颅

内占位病变。心电图检查无明显心律失常。诊断椎基底动

脉供血不足19例,美尼尔氏病15例,前庭神经元炎12例,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27例。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

组,其中治疗组38例,男21例,女17例,发病年龄25~74岁,平均年龄48.5岁。对照组35例,男19例,女16例,发病

年龄24~73岁,平均年龄47.5岁。两组患者在病因、发病

年龄、性别等资料经统计学统计,无显著差异(P<0.01),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加入

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1次/d,7d为1个疗

程。非那根25~50mg肌注1次/d,根据病情连续用3~7d不等。治疗组在对照组方法基础上加入利多卡因注射液100

~150mg加入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1次/

d,7d为1个疗程。

1.3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眩晕等诸症状均消失。有效:除

头部活动或起床时有轻微头晕外,其他症状均消失。无效:

症状、体征仅轻度好转或者无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Ridit分析。

2 结果064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3年第26卷第4期 Vol.26,No.4,Feb2013 J Med Theor &Prac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n)

组别n显效有效无效治疗组38 29 7 2对照组35 20 9 6

3 讨论

眩晕是临床常见病症,其产生是由于内耳迷路、前庭神

经、前庭神经核或其他与之相联系的神经经路病变或其他病

理因素刺激等引起。其病理基础多为前庭器官或组织供血

障碍。血管痉挛、水肿及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所致。发作时

患者感觉周围景物旋转或摆动、摇晃等,常伴有恶心、呕吐、

面色苍白、出汗、脉搏和血压改变等。部分伴有耳鸣、听力下

降、平衡障碍等。因其病因复杂,施治中针对病因治疗固然

重要,但对症处理也是重要的措施,其中镇静、扩血管、改善

微循环、抑制神经兴奋为常用的治疗方法。复方丹参液具降

黏、扩血管、改善微循环作用。非那根为吩噻嗪类抗阻胺

药[1]其治疗眩晕机制可能为:(1)通过中枢性抗胆碱性能,作

用于前庭和呕吐中枢及中脑髓质感受器,主要是阻断前庭核

区胆碱能突触迷路冲动的兴奋。(2)有中枢镇静作用,可能

由于间接降低了脑干网上激活系统的应激性。(3)止吐作用。而利多卡因为常用的麻醉药,其治疗眩晕机制是:(1)可

透过血脑屏障,对兴奋性增高的神经活动有抑制作用,并能

缓解血管痉挛,改善内耳循环,减轻内耳淋巴水肿,改善前庭

感受器功能。(2)同时抑制Na+通道阻滞传入冲动。从而衰

减或清除耳蜗和前庭的病理刺激。使眩晕等诸多症状减轻

或消除[2]。本文资料表明:丹参、非那根、利多卡因对眩晕有

多重药理治疗作用。资料显示,对照组予丹参伍用非那根治

疗眩晕有一定作用,但疗效明显差于联用利多卡因的治疗

组。两组统计学显示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利多卡因治疗眩

晕具有较好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因利多卡因有一定毒副作

用,特别是用量过大过快时,可以引起血压下降和抑制性心

脏传导,故用药期间,应注意血压和心率变化。对Ⅱ度以上

房室传导阻滞、病窦综合征以及癫痫患者禁用。

参考文献

[1] 陈新谦,金有豫,汤光,主编.新编药物学〔M〕.第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49-551.[2] 李年贵,王金南,常艳秋,等.利多卡因伍用山莨菪碱治疗眩晕

88例〔J〕.沈阳部队医药,1997,10(5):468-469.收稿日期2012-11-23(编辑 紫苏)16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