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麦节水技术

小麦节水技术

青岛农业大学 课程论文

题 目: 小麦节水高产技术 姓 名: 学 院: 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 专 业: 农 学 班 级: 学 号: 指导教师:

2010 年 12 月 1 日  摘要:小麦的节水灌溉对于小麦的优质高产有着重要的意义。有了正确的灌溉技术不仅可以节约水资源,而且对于小麦的生产也意义非凡。下面详细具体介绍该项技术。

关键词:小麦;灌溉;节水灌溉 内容: 小麦节水灌溉技术是通过选用节水抗旱品种、适当晚播、增加基本苗、足墒播种、增施磷肥、重施底肥等技术的应用,以底墒水调整土壤贮水、减少灌溉次数和灌水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高产栽培技术。适用于黄淮冬麦区和北部冬麦区,主要包括河南中北部、山东与河北大部,山西、陕西和宁夏、内蒙古河套灌区等水资源相对缺乏的麦田。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有了灌水条件,小麦高产才有保障。但由于人类活动的负效应及全球性干旱已成定势,我市水资源更为贫乏,而且日趋干旱,大部分麦田依靠超采地下水支撑现状,地下水位不断降低。小麦生产不高产不行、不节水不行,节水与高产的统一势在必行,意义重大。为此要通过改变栽培技术找出一条小麦节水与高产相统一的最佳途径。

一、 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模式与效益分析 针对水资源不足和作物高产之间的矛盾,我们进行了试验:适当推迟春一水,减少春季浇水次数1―2次,通过节约用水,降低消耗,达到小麦节水、高产的目的。成功的实现了节水、高产、高资源效益的三者统一,具有明显的缓解水资源不足的作用。

去年我市安排节水小麦示范田5万亩。根据我市的地力基础和产量水平,节水小麦安排在地力水平较好的地块,在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下,仍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据统计,节水示范区小麦平均亩穗数45.5万,穗粒数31.6个,千粒重34.5克,平均亩产421.6公斤,比对照亩减产6.1公斤,平均亩节水45方,亩纯增效益6.7元。

二、小麦节水灌溉的理论基础 1、小麦节水灌溉的生理基础 从小麦耗水规律来分析,决定了小麦节水灌溉的可行性。小麦不同生育时期耗水量不同,一般趋势是:苗期少,拔节期以后逐渐增多,到孕穗期为小麦需水临界期,至抽穗开花期耗水量达到最高峰,灌浆以后又逐渐减少。小麦全生育期共耗水500毫米左右,折亩耗水330立方米。播种至越冬日耗水约1.5―2毫米,其耗水量约占整个生育期的14%;越冬至拔节日耗水量仅0.3毫米,其中越冬期耗水量约占整个生育期的5%,是需水的低谷。返青至拔节期耗水量占整个生育期的12%。即:播种至拔节期近5个半月的时间内,耗水量仅占总耗水量的三分之一左右;拔节至开花成熟, 这个时期由于气温的增高及叶面积的扩大,小麦需水量剧增,日耗水量6―7毫米,其耗水量占整个生育期的65%以上,其中,拔节至抽穗约占31%,抽穗至开花约占4%,开花至成熟约占33%。因此,只要抓好出苗至越冬和拔节至成熟两个需水高峰期,而越冬至拔节的需水低谷期采取节水技术措施是完全可行的。

2、小麦节水灌溉的生态基础 分析小麦耗水的来源有3个方面:一是土壤蓄水,二是自然降水,三是人工补水。小麦全生育期大约耗水330立方米,其中播种前土壤蓄水可以补充20立方米左右,全生育期自然降水大约补供35立方米左右,既还需人工补供280立方米左右,根据我市常年高产麦区自然降水情况分析,小麦播种至越冬前常年耗水在53立方米,差值为29立方米,冬前只要保浇一水,就能满足小麦越冬期的需水。

3、 小麦春季最佳浇水次数及优化浇水时间 根据上述小麦需水规律和我市的基本情况,我们制定了“前足、中控、后保|”灌溉原则,前足即底墒足,中控即越冬至起身期要控,因苗制宜推迟春一水时间,减少春季浇水次数,后保即保证小麦生长后期的水分供给。近几年,我们把春一水推迟到3月底4月初,小麦春季共浇3水,第一水在3月底4月初实施,第二水在4月下旬实施,第三水在5月中旬前期实施。即:第一水在起身末拔节初实施,第二水在拔节中后期实施,第三水在抽穗扬花期实施。或者是拔节水、孕穗水、灌浆水3水,这样就可以节约1―2水。

三、 小麦节水灌溉的配套技术 1、严把播种关 播种是小麦管理的关键,只有打好播种基 础,才能为以后的管理争取主动。 选择适宜品种 要选择较耐旱,另外还要保证此品种遇旱年千粒重下降幅度较小。应选择容穗量大、穗粒数稳、灌浆早而快的品种 。产量构成:每667m2穗数47-52万,穗粒数28-31粒,千粒重40g左右。应选择株高80cm左右,上部两个叶片较小,穗型紧凑,穗层整齐一致,千粒重高的小麦;选择合适的土地 节水高产栽培应选择沙壤土、轻壤土和中壤土,地力中等以上地块,砂土和粘土不适宜;精耕细作,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小麦可利用深层水分,这就是小麦可节水灌溉的依据。在高肥条件下,冬小麦根深可达2-3米,可吸收1-2m深层土壤储水。因此,土壤要实行深耕,一般在25cm左右。深耕可以打破“犁底层”,加厚活土层,扩大“土壤水库”的库容量,利用土壤深层水,促进小麦根系发育和养分吸收。在小麦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抢茬借墒深耕。采用机械深耕后,要及时整地,耙匀耙透,消灭明暗坷垃,做到地势平整,上松下实,达到“深”“透”、“细”、“平”标准,充分蓄住天上水,保住地下水; 增施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以肥调水 。

2、 强田间管理 适时适量浇水 小麦不同生育时期耗水量不同,一般趋势是:苗期少,拔节期以后逐渐增多,到孕穗期为小麦需水临界期,至抽穗开花期耗水量达到最高峰,灌溉以后又逐渐减少。春浇一水,最佳浇水时间在拔节至孕穗期,春浇两水,最佳浇水时间为拔节期和开花期。浇水次数和时间要根据土壤墒情灵活把握。

(1) 及时适量浇冻水。11月中下旬开始浇冻水,保证小麦正常越冬,日平均气温0℃时要停止冬灌无喷灌设备的麦田,要平整地面,改长畦为短畦、宽畦为窄畦,采用小白龙进行灌溉,每667m2灌水量40m3左右。坷垃较多、裂缝严重的麦田,在封冻后趁晴朗天气,表土上消下冻时轧地,破土弥缝。

(2)春季灌水时期分析春季浇关键水。这是节水高产栽培的核心技术,最佳灌水时间应视具体情况而定。春季灌水时间,从起身期到孕穗期,可延续30d之多,在此期间灌水,均可达到高产。主要原因是通过暄土保墒和基本苗保穗技术缓解了前期表层水分亏缺对穗数的不良影响。充足的后期土壤深层贮水的利用缓解了0-60cm水分亏缺对千粒重的影响。起身期灌水,前期生长繁茂,中部和上部叶面积增大,次生根增加,开花期延迟2-3d,开花期前物质生产量大,开花后物质生产量小,籽粒充实,对前期贮存物质依赖性大,经济系数略低。这一时期灌水增穗作用最大,单位面积总粒数最多,总耗水量也居三个灌水时期之首。拔节期灌水对叶面积增长的影响已经很微弱,增穗作用界于起身水和孕穗水之间,增穗粒数作用最大。孕穗期灌水,千粒重最大。冬春干旱多风,起身期麦田耕层严重缺水的,应浇起身水;春季多雨年份,直到拔节时麦田耕层仍不缺水的,浇孕穗水;一般年份浇拔节水,效益最好。

加强保墒措施,减少无效耗水 作物耗水包括蒸腾耗水和蒸发耗水。小麦从播种到拔节长达180d之久,作物覆盖度小,耗水以蒸发为主;,拔节到成熟50d,作物覆盖度大,耗水以蒸腾为主。北农研究结果,表明小麦拔节前耗水170.7mm,其中蒸发耗水150.8mm,占88.3%;,拔节到成熟耗水269.8mm,其中蒸腾耗水205.2mm,占76.1%。全生育期耗水440.5mm,蒸发耗水215.4mm,占48.9%,蒸腾耗水225.7mm,占51.1%。蒸腾耗水是实施耗水,蒸发耗水是无效耗水;研究小麦节水,要特别重视减少蒸发耗水的技术。紧实的表土蒸发量大于疏松的表土。疏松表土是减少蒸发耗水最有效的技术。灌水后松表土比不松表上减少耗水53mm。拔节水灌后松土比不松土10日内水耗减少30%,每日减少耗水15mm。栽培管理技术中,采取疏松麦田表土,切断土壤毛细管联系,减少土壤蒸发耗水,是极为重要的措施。采取小麦播后在垄内镇压,可起到保墒作用。春季麦田灌溉后适时划锄,疏松表土,增温保墒作用良好。

叶面追肥和喷施抗旱剂 叶面喷施速效磷、钾肥、硼肥,以增加细胞质浓度,增强小麦的抗旱能力;喷施抗旱剂能促使小麦叶片气孔关闭,降低作物蒸腾和水分消耗,同时增加小麦植株的水分保持能力和增加光合作用,对小麦抗旱增产有明显的作用。可在小麦返青前后,每667m2用抗旱一号50g,对水2.5-10kg,充分溶解后作超低量喷雾,提高小麦节水抗旱能力。为了抵御干热风,可在小麦孕穗、扬花期各喷1次黄腐酸类叶面肥或0.2%-0.5%的磷酸二氢钾溶液,减少水分的无效消耗。如果灌浆期土壤墒情差而影响小麦正常灌浆,要及时补水,喷灌4-6h。

及时防治病虫草害 小麦垄作栽培有利于有效控制杂草,且由于田间微生态环境的改善(田间湿度降低、通风透光性能增强等),提高了小麦植株的抗病能力。但仍应注意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做到早发现,早防治。 我国气候变暖,北方干旱天气在今后是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一定要有的放矢,从播种时就开始抓,在管理时要想办法,尽最大可能争取丰收,这样才能养活我国庞大的人口。作为农业工作者,一定要以百倍的热情投身于农田实践中,尽可能早发现问题,早解决问题,想出对策,来夺取夏粮的丰收。

参考文献: [ 1] 农业部 小麦品质区划方案[ J] 农村工作通讯, 2001, 7: 48 49 [ 2] 安成立 谈谈优质小麦[ J] 现代种业, 1997, 2: 21:2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