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信息SCIENCE &TECHNOLOGY INFORMATION 2012年第33期电子侦察卫星亦称为信号情报卫星,主要用于侦收雷达、通信和武器遥测等系统所辐射的电磁信号,并测定辐射源地理位置的侦察卫星。
其主要任务为:(1)收集电子信号情报(ELINT ),包括导弹遥测信号和雷电信号的侦察。
通过截获、分析无线电信号,获取工作频率、带宽、工作方式等重要技术参数,并可以确定雷达、舰艇、导弹等军事目标的位置。
(2)收集通信信号情报(COMINT ),通过截获、检测和监听无线电通信,测绘外军的“电子战斗序列”(EOB ),即战时外军电子技术设备的作战编组以及指挥关系,通过破译获取通信内容。
1美国电子侦察卫星发展历程美国是世界上最早研制、发射并使用电子侦察卫星的国家,在卫星的数量、类型、技术性能以及应用等诸方面代表着当今世界的最高水平。
美国历代电子侦察卫星见表1。
1960年6月22日,世界上第一颗电子侦察卫星“告密者-1”(Tattletale )发射升空,该星是在“银河辐射与背景”(Galactic Radiation Background Experiment ,英文缩写为Grab )科学卫星的光辉影子下隐藏的秘密军事卫星,属于详查型电子侦察卫星,主要用于获取地面防空雷达和舰载雷达情报。
1962年8月,新建立的美国国家侦察局接管“告密者”计划,继续发展为“罂粟”(Poppy )电子侦察卫星计划,直到1977年9月30日终止。
1960年代,美国空军和美国国家侦察局发射了“雪貂”(Ferret ),又称为“侦探”,或称为“圣徒”(Saint )系列电子侦察卫星。
“雪貂”B 是指随KH 系列卫星一起发射入轨的普查型电子侦察卫星;“雪貂”C 是指“弹射座椅”(Jumpseat )大椭圆轨道电子侦察卫星;“雪貂”D ,又称“孤独者”(Singleton ),于1988年9月开始发射,在1990年代完成部署,采用6颗卫星组网方式工作。
1968年8月6日,美国发射了第一颗高轨道电子侦察卫星“峡谷”(Canyon ),卫星最初叫“幽灵鸟”(Spook Bird ),采用准同步轨道,主要用于监听前苏联的无线电通信。
至1977年5月23日,共发射7颗“峡谷”电子侦察卫星,除了1颗发射失败,其余均获成功。
这也带动了一种新型通信情报卫星—“漩涡”(Vortex )的设计与研制,“漩涡”最早称“小屋”(Chalet ),从1978年到1989年,共发射了至少6颗“峡谷”卫星,主要用于侦察前苏联和中国的外交、军事通信,以及雷达和导弹遥测信号。
1990年代,美国启用了新一代电子侦察卫星“水星”(Mercury ),该星目前仍在使用。
1970年6月19日,美国发射了第一颗工作在同步轨道的电子侦察卫星“流纹岩”(Rhyolite ),该星后来又称“水技表演”(Aquacade ),卫星采用直径20米的伞状天线,能侦察截获导弹遥测信号和从超短波到微波的各类通信信号,至1978年4月7日,共发射了4颗卫星。
从1985年1月24日,美国发射了“大酒瓶”(Magnum )的新一代同步轨道电子侦察卫星,以取代“流纹岩”。
“大酒瓶”采用直径100米的大型伞状天线,能够截获更多更微弱的信号,设计寿命10年。
“大酒瓶”共发射2颗,1990年代以后,它被“门特”(Mentor )取代。
1970~1980年代,美国还发射了大椭圆轨道“折叠座椅”(Jumpseat )电子侦察卫星,卫星采用“闪电”轨道,使得美国能够搜集到北方高纬度地区的无线电辐射信号和该地区向前苏联通信卫星发送的上行通信信号。
“弹射座椅”卫星的首次发射在1971年,由于它的轨道与“卫星数据系统”(SDS )卫星一样,而且开发时间相近,再加上美空军曾宣称它为“高级通信卫星”,致使长期以来都把这种卫星当成SDS 卫星,其真相直到1990年4月才被披露。
1990年代,“号角”(Trumpet )取代了“折叠座椅”卫星。
1970年代早期开始,美国海军研制了海军海洋监视系统(Naval Ocean Surveillance System ,英文缩写为NOSS ),该卫星系统也叫“白云”(White Cloud )、“古典巫师”(Classic Wizard )、“命运三女神”(Parcae )。
自1990年起,美国开始发展“天基广域监视系统”(SB-WASS ),卫星又被称为“奥林匹克”(Olympic )。
该系统或使用星载雷达(空军的建议),或使用红外遥感器(海军的建议)。
由于在这个问题上空军和海军的分歧很大,互不相让,最后只好针对不同需要分解为“空军天基广域监视系统”(SB-WASS-AF )和“海军天基广域监视系统”(SB-WASS-Navy )两个部分。
“空军天基广域监视系统”的目的是战略空中防御,其要求主要集中在加强和延伸北冰洋上方的战略防空预警网,主要侦察对象是对方的飞机,同时也可对水面舰艇进行侦察。
“空军天基广域监视系统”的天基部分仍然称为“孤独者”(Singleton )卫星。
“海军天基广域监视系统”又称为NOSS-2或“白云”2,1990年6月开始发射,至少发射了4组。
因资金问题,美国国防部决定将SB-WASS-AF 和SB-WASS-Navy 合并成一个系统,即“联合天基广域监视系统”(SB-WASS-Consolidated ),这项新计划从2000年开始逐步实施。
2美国现役电子侦察卫星随着早期发展的电子侦察卫星先后停止发射并陆续退役,目前美国使用的电子侦察卫星型号包括:准同步轨道的“水星”、同步轨道的“门特”、大椭圆轨道的“号角”和低轨道的“联合天基广域监视系统”。
2.1“水星”电子侦察卫星“水星”又称为“高级漩涡”(Advanced Vortex ),该星由休斯公司制造,星上安装有一个直径约100米的大型圆形天线。
“水星”除了能够对通信广播信号进行监听外,还增加了收集非通信类电子信号的电子情报有效载荷。
1994年8月27日和1996年4月24日,从卡角空军基地成功发射了两颗“水星”,目前正在使用的就是这两颗卫星。
1998年8月12日,第三颗也是最后一颗“水星”发射失败,加上火箭,损失超过10亿美元。
2.2“门特”电子侦察卫星“门特”又称“顾问”、“导师”,或称“猎户座”(Orion ),美国分别于1995年5月14日、1998年5月9日、2003年9月9日、2009年1月18日和2010年11月21日,共发射了5颗“门特”卫星。
卫星采用大型网状的相控阵天线,可截获、监听100MHz~20GHz 频段范围的所有信号,包括微弱信号。
据说该卫星的首要任务是截收俄罗斯和中国等导弹试验的遥测数据信息,其次是监听雷电信号以(下转第115页)美国电子侦察卫星发展概述范永辉郭凤宇(中国人民解放军61651部队中国北京100094)【摘要】本文简要回顾了美国电子侦察卫星的发展历程,重点对现役的电子侦察卫星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电子侦察卫星;水星;门特;号角;联合天基广域监视系统轨道类型第一代1960年代第二代1970年代第三代1980年代第四代1990年代2000年以后准同步轨道峡谷(Canyon)/幽灵鸟(Spook Bird)漩涡(Vortex)/小屋(Chalet)水星(Mercury)/高级漩涡(Advanced Vortex)同步轨道流纹岩(Rhyolite)/水技表演(Aquacade)大酒瓶(Magnum)门特(Mentor)/猎户座(Orion)大椭圆轨道弹射座椅(Jumpseat)/雪貂C 号角(Trumpet)低轨道(空军)雪貂(Ferret)/圣徒(Saint)雪貂B 雪貂D 空军天基广域监视系统(SB-WASS-AF)联合天基广域监视系统(SB-WASS-Consolidated)低轨道(海军)告密者(Tattletale)/掠取(Grab)、罂粟(Poppy)白云(White Cloud)/古典巫师(Classic Wizard)/命运三女神(Parcae)海军天基广域监视系统(SB-WASS-Navy)表1美国历代电子侦察卫星○科教前沿○94科技信息2012年第33期SCIENCE&TECHNOLOGY INFORMATION(上接第94页)及微波通信、无线电通信甚至步话机的信号等。
卫星还具有很强的星上信号处理能力和轨道机动能力。
卫星是美国国家侦察局“集成化过顶信号侦察体系-1”(IOSA-1)计划的一部分。
美国原先准备研制第五代电子侦察卫星“入侵者”(Intruder)和“徘徊者”(Prowler)。
不过考虑到资金等问题,美国国家安全局和国家侦察局已决定暂时不再投资建造新一代电子侦察卫星,而是在目前在役的IOSA-1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主要以“门特”为基本型进行改进。
国家侦察局将在一项“先进电子情报体系结构”的研究中继续研究改进电子侦察卫星的方法。
2.3“号角”电子侦察卫星“号角”又称“军号”、“小号”、“喇叭”,或称“先进折叠座椅”(Advanced Jumpseat),美国分别于1994年5月3日、1995年7月10日、1997年11月8日、2006年6月28日和2008年3月13日,共发射了5颗“号角”卫星。
“号角”由休斯空间与通信公司制造,采用了迄今最先进的星载电子设备、天线和数据传输技术,能够同时监听上千个地面信号,包括地面、空中与核潜艇舰队之间的通信。
后两颗发射的卫星又称为“号角后续-1”和“号角后续-2”,两颗卫星还分别各携带了美国宇航局的“两台广角成像中性原子光谱仪”(TWINS)和“天基红外预警系统”(SBIRS)-HEO有效载荷。
前两颗“号角”卫星已经退役,目前在轨运行为后三颗卫星。
2.4“联合天基广域监视系统”海洋监视卫星“联合天基广域监视系统”是美国现役最先进的海洋监视卫星,美国分别于2001年9月8日、2003年12月2日、2005年2月3日、2007年6月15日和2011年4月15日,共发射了5组10颗卫星。
卫星采用双星组网方式工作,轨道倾角63.4度,高度约1000公里,集成了海军海洋监视和空军战略防空的侦察需求,具有全天候的全球监视能力。
3未来发展趋势电子侦察卫星正向多功能、长寿命、实用性强和适应范围广等方向发展。
进一步发展大型天线技术,综合化集成化技术,增强星上电子侦察设备的信号处理能力与处理速度,提高电子侦察卫星的定位精度以及抗干扰能力、变轨能力和抗摧毁能力,是美国电子侦察卫星未来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1]刘进军.掐住蓝色的心灵:电子侦察卫星[J].卫星与网络,2012年,5-7期.[2]孙洋,邱乐德.电子侦察卫星初探[A]//2008年中国西部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3]庞之浩,刘丽伟.方兴未艾的电子侦察卫星[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第十四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4]曾锦祥,张金生.美国电子侦察卫星的发展与应用[A]//中国雷达行业协会航空电子分会暨四川省电子学会航空航天专委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5]冯如.美国电子侦察卫星的发展概况[J].国际太空,2000年10期.作者简介:范永辉(1978.2—),男,中国人民解放军61651部队,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卫星应用、通信技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