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景观规划与开发问题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陕西古村落旅游景观规划探究 【第一章】古村落旅游资源开发研究绪论 【第二章】特色古村落景观营建技术及理论探讨 【第三章】党家村古村落资源概况 【第四章】党家村古村落景观规划现状探讨 【第五章】党家村景观资源规划利用 【第六章】党家村古村落景区的旅游开发 【结语/参考文献】古村落景观规划与开发问题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结语与讨论 党家村古村落景观规划及旅游开发研究是陕西省推进历史文化遗产及韩城市大力发展地区旅游业的背景下进行的一项工作。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关于古村落基本理论及党家村古村落现状的研究,分析党家村古村落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以打造特色党家村古村落为最终目标,着力研究古村落特有的历史风貌、地域特色及文化底蕴,进而探讨党家村景观规划的建设方法。 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古建筑方面,通过对党家村的古建筑进行分门别类并针对性地提出保护与改善策略,来改善古村落建筑风格参次不齐的现象,对时代特征鲜明的古建筑应加强保护力度,对地域特色不够鲜明的古建筑通过局部改造来提升此类建筑的地域特征,对于坍塌较严重的建筑应予以拆除。 (2)绿化环境方面,根据党家村的不同保护分区,建立不同形式的绿化建设方式,将党家村古村落打造成为“原真性保护核心区”、“生态型保护缓冲区”、“多元化保护开发区”相结合的乡土绿化模式。 (3)旅游交通方面,考虑到党家村景区与梁代村古墓遗址相距不远,通过改善两者之间以及从市区到两景区的交通状况,不仅为两者的旅游业提供最基本的基础保障,同时也有利于两个景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 (4)游客管理区,以党家村现有的游客管理中心为基础,对党家村的停车场进行扩建;将现有的游客办公区进行整合,形成综合性较高“游客接待中心”“餐饮中心”的两大区;并对周边原有的垃圾场重新规划,形成休闲兼娱乐的小游园。 (5)基于对河道周边环境及旅游业发展趋势的思考,通过在河道周边融入党家村当地文化的基础上,建立垂钓区、农家乐等娱乐区域或建立经济果林采摘园,丰富党家村的旅游资源,进而满足人们游玩的趣味。 创新之处: 本文党家村规划范围内的区域实行分类规划,根据不同区域的发展趋势及目标进行定位,形成“保护核心区、保护缓冲区、保护开发区”的规划模式。
参考文献 蔡青。 2012.中国传统吉祥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北方园艺, (04): 92-95 陈学强,刘潇,杨超。2009.基于共生理论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旅游竞合研究。沿海企业与科技,108(5):79- 81 褚泓阳。1997.关中平原城镇街道绿化树种选择。陕西林业科技,(1): 36-38 冯淑华,沙润。 2007.游客对古村落旅游的“真实感一满意度”测评模型初探。人文地理, (6): 85-89. 傅伯杰。 1995.黄土农业景观空间格局分析。生态学报,15(2): 113-120 高珊。2008. 梅州古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研究--以梅县水车镇茶山村为例。[硕士学位论文].西安: 西安美术学院 黄德海,刘亚娟。 2006.明清时期韩城地区山庄子的历史变--以党家村为例。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6(3): 54-59 黄净芳。 2006.传统聚落外部空间的现代演变--从党家村的老村到新村。[硕士学位论文].西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胡天新,钮兆花,鲁海东,等。 2007.宝应县村庄绿化现状、规划及实施措施的探讨。江西林业科技,34(5):55-57 纪金雄。2011.基于共生理论的古村落旅游利益协调机制研究--以武夷山下梅村为例。江西农业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10(2): 124-129 江波。 2008.古村落旅游研究评述。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 64-76 蒋志杰。2004.江南水乡古镇文化旅游策划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 焦怡雪。2003.美国历史环境保护中的非政府组织。国外城市规划,(1): 61-62. 李改维。 2010.陕西党家村环境构件特征探析。中国城市林业,8(4) : 57-60 李林洁,王树声。2012.新农村建设中的古村落景观保护与持续发展--以陕西澄城水莲古村为例。陕西农业科学,(6): 218-220 李龙熙。 2005.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诠释与解析。行政与法,(1): 3-7 林慧萍。 2013.泉州北渠和内沟河两岸绿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农业与技术,33(1) : 174-176 刘婧,张培。2006.怀旧文化与重庆古镇旅游的发展。涪陵师范学院学报,(03):37-40. 刘迎辉,杜江。 2009.古村落旅游发展中文化与品牌建构探讨--以陕西省韩城市党家村为例。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5(3): 78-81 卢松,陆林,徐茗,等。2005.古村落旅游地旅游环境容量初探--以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古村落为例。地理研究,24(4): 581-589 垄垄。 2012.陕西韩城党家村--国家历史文化名称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研。城市规划,36 (7) : 57-60 马婷婷。 2011.陕西党家村的保护与发展考略。文教资料,(23): 136-137 孟明浩,俞益成,张建国。2008.古村落旅游产品体验化设计研究--以浙江兰溪市诸葛村为例。商业研究,1: 195-197 牛丹丹。2012.古村落景观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陕西: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齐学栋。 2006.古村落与传统民居旅游开发模式刍议。学术交流,151(10): 131-134 邱彭华。 2004.旅游地景观生态规划理论探讨。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7(1): 69-74 饶世权,鞠廷英。2011.论特质文化与古镇文化旅游产品品牌建设。中国发展, (01):33-38 任俊卿。2012.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研究--以王硇古村落为例。[硕士学位论文].河北: 河北师范大学 折小园,弓弼,王晓斐,等。 2014.经济林木在陕西新农村人居环境绿化中的应用--以关中地区为例。西北林学院学报,29(1): 234-238 宋瑞。 生态旅游: 多目标多主体的共生。[硕士学位论文].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孙安军。 2010.《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实施的研究。中国名城,(5): 4-7 孙大江,刘建,孙大远。2008.传统古镇文化旅游研究与发展建议--以雅安市上里古镇为例。四川建筑,(04):15-17. 谭伟明。 2009.我国古村落旅游研究综述。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5(11):48-50 汤移平,陈洋,万人选。2003.桃园风光、居民瑰宝-陕西韩城党家村初探。建筑历史,(07): 139-141 王帆,赵振斌。2009.基于游客体验的古村落旅游景观展示研究--以陕西党家村为例。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1): 71-78 汪如钢。 2011.乡土重建及其生活的延续--朱山传统村落整体性保护设计。华中建筑,(03): 140-145 王军,傅伯杰,陈利顶。 1999.景观生态规划的原理和方法。自然科学,21(2): 71-76 王凯。 2004.旅游开发中的“边界共生”现象及其区域整合机制。开发研究,42-44 王维艳,林锦屏,沈琼。 2007. 跨界民族文化景区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共生整合机制--以泸沽湖景区为例。地理研究,26( 4): 673- 684 武国胜,李华。 2007.浅谈关中渭北地区自然村庄及农宅绿化。陕西农业科学,(4): 106-108 武艳蓉。2013. 文化旅游古镇建设规划研究--以葛牌文化旅游古镇为例。[硕士学位论文].西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吴泓,顾朝林。2004.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旅游竞合研究--以淮海经济区为例。经济地理,24(1):104-109 吴世辉。2008.旅游共生机制研究。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汉文综合版,28(53): 184- 185 谢始群。2011.永定翰林文化旅游休闲生态园整体规划。绿色科技,(06):86-89 徐浩。 2011.韩城党家村地域性特征解析。安微农业科学,39(21):12977-12978 徐腾,王小德,王开利,等。2013.古村落绿化美化建设探讨--以青田为例。中国农学通报, 29(10):212-216 杨桂华。 2005.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四维目标模式分析。人文地理,(5): 76 杨铭。2010.新视野下的党家村--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技术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俞孔坚, 李迪华, 吉庆萍。 2001. 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 概念与原理。 中国园林, 6: 3-5 于润冰,茶娜。2011.不同学科下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特点。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1(12):447-450 张春丽。2006.山西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02):116-120 张晋石。2010.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意义。[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