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江高中地理选考常考的特殊现象

浙江高中地理选考常考的特殊现象

浙江高中地理选考常考的特殊现象在地球上,有些地理事物的形成和分布不符合一般规律,而是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特殊性——个性特征,从而形成了独特有趣的地理现象。

下面试举数例分析说明。

濒临海洋的荒漠地区海洋是水汽的源地,云雨的故乡。

大陆沿海地区一般受海洋影响较大,降水比较丰富,多属于气候湿润地区。

但是,在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等地区却形成了荒漠环境。

因为这里常年受到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空气增温干燥;同时,盛行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水汽很少,云雨难以形成。

此外,沿岸海洋中有寒流经过,降温减湿,进一步加剧了气候的干旱程度,使荒漠区一直延伸到海岸边。

其中最典型的是南美洲的智利北部和秘鲁沿海地区,这里不仅是世界上降水最少、气候最干旱的地区,而且荒漠区随强大的秘鲁寒流向北延伸到赤道附近,成为一大自然奇观。

“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地球上南北回归线附近地区,由于处在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下,盛行热带大陆气团,降水量小而蒸发量大,所以气候干旱。

世界上的沙漠多分布在这里,故称为“回归沙漠带”。

但是,这一带并非到处都少雨。

例如我国华南地区,虽然地处北回归线附近,但因位于大陆东岸,地理位置优越,形成了典型的季风气候。

每年夏季风和台风从海洋上带来大量水汽,造成丰沛的降水。

因此,这里气候温暖湿润,水热充足,植被繁茂。

特别是广东省的鼎湖山,森林茂密,万木葱茏,恰似镶嵌在华南大地上的一颗绿色明珠,赢得了“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之美誉。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现已参加了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网,成为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财富。

纬度较“高”的炎热中心在南北半球上,无论7月或1月,气温都是从低纬向两极递减。

一般是低纬度地区气温高,高纬度地区气温低。

但是,7月份世界上最热的地方并不在赤道而是出现在北纬20°—30°大陆上的沙漠地区,撒哈拉沙漠是全球的炎热中心。

这里7月份平均气温多在30℃以上,其中利比亚的阿济济亚曾出现过58℃的绝对最高气温,是有名的世界“热极”。

这是因为南北半球海陆分布不同,特别是赤道附近云量多,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加强,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夏季太阳直射点北移,撒哈拉沙漠地区终日晴空万里,烈日当空,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加上沙漠地区植被稀少,地表裸露,空气干燥,增温强烈,所以就形成了全球的炎热中心。

无寒暖流交汇的大渔场寒流和暖流交汇的海区,浮游生物的滋长和繁殖特别迅速,鱼类饵料丰富;同时,暖水性鱼类和冷水性鱼类都滞留在那里,所以渔业资源丰富。

世界上的几个主要大渔场几乎都位于这些海区。

例如大西洋纽芬兰渔场、日本北海道渔场及中国的舟山渔场等等。

但是,作为世界四大渔场之一的秘鲁渔场却与众不同,它的形成跟这里的上升流有关。

上升流把海水深处的磷酸盐、硅酸盐带到海水上层,供给海洋浮游生物所需要的养料,浮游生物又为鱼类提供饵料,因此秘鲁附近的海域也成为世界有名的渔场之一。

赤道雪山与极圈花园赤道两侧的热带雨林带,全年高温多雨,年平均气温在26℃左右。

在赤道南侧的赤道带内,有几座海拔超过5000m的高山,例如非洲坦桑尼亚境内的乞力马扎罗山、印度尼西亚伊里安岛上的查亚峰等。

它们虽然地处赤道附近,但终年冰峰峭立,白雪皑皑,成为赤道地区的奇观。

北欧的冰岛虽然位于北极圈附近,但并不是一个终年冰天雪地、气候奇寒的国度,实际上全国仅有10%左右的面积为冰川所覆盖。

由于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冰岛气候相对比较温和湿润,夏季凉爽宜人,冬季则比较暖和,所以人称“冰岛不冰”。

此外,冰岛拥有丰富的地热资源,温泉和热泉很多。

当地居民充分利用温泉热水发展温室生产。

在温室里生长着西红柿、黄瓜、辣椒等新鲜蔬菜,以及热带、亚热带出产的香蕉、葡萄等水果,还培育了多种艳丽芬芳的鲜花。

由此可见,在冰雪茫茫的北极地区,得天独厚的冰岛就成了一块罕见的“热洲”。

特殊的近海现象1、钱塘江涌潮(1)钱塘潮:指发生在浙江省钱塘江流域,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作用,使海洋水面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的潮汐现象。

(2)现象解释①其独特的地理条件:钱塘江外杭州湾,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喇叭状海湾。

出海口江面宽达100公里,往西到澉浦,江面骤缩到20公里。

到海宁盐官镇一带时,江面只有3公里宽。

起潮时,宽深的湾口,一下子吞进大量海水,由于江面迅速收缩变窄变浅,夺路上涌的潮水来不及均匀上升,便都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

到大夹山附近,又遇水下巨大拦门沙坝,潮水一拥而上,掀起高耸惊人的巨涛,形成陡立的水墙,酿成初起的潮峰。

②与河水流动的速度有关系,当潮水涌来时,它的前进方向是和河水流动的方向相反的。

中秋前后,钱塘江河口的河水流速与潮水流速几乎相等,力量相等的河水与潮水一碰撞,就激起了巨大的潮头。

③季风的影响。

浙北沿海一带,夏秋之交常吹东南风或东风,风向与潮水方向大体一致,也助长了它的声势。

总之,钱塘江大潮的形成是受天文和地理(包括河口形状、河床地貌、水文、气候等)因素综合的影响。

2、红树林海岸红树林海岸:热带、亚热带沿海由红树林群落与沼泽湿地相伴而形成的海岸。

是热带、亚热带一种特殊类型的沿海湿地和生物繁殖、栖息地。

分布在低平的堆积海岸的潮间带泥滩上,特别在背风浪的河口、海湾与沙坝后侧的泻湖内最发育。

它常常沿河口、潮水沟道向内陆深入数千米。

在我国大致从广西的钦州湾开始,经过高雷、海南岛、电白、阳江等地到台湾的部分海岸段,北部在福建福鼎一带,又以海南岛的铺前港和清澜港一带较典型。

3、珊瑚礁海岸(1)热带、亚热带海洋中由珊瑚礁(造礁珊瑚、石灰藻及有孔虫等造礁生物的灰质骨骼残体)堆积而成的海岸。

(2)依其特征可分为岸礁、堡礁和环礁:岸礁一般紧靠陆地发育分布,构成一个位于海面下的平台,对岩岸起了保护作用。

堡礁分布在离岸一定距离的海域中,由堤状珊瑚礁构成,沿海岸线总方向延伸,它像一条长堤一样,环绕在海岸的外围,而与海岸间隔着一个宽阔的浅海区或者隔着一个泻湖,泻湖深度在20~100米以上。

环礁是出露于海面上、高度不大的珊瑚礁岛,外形成花环状,中央是个礁湖,湖水浅而平静,平均深度约为45米,而环礁的外缘却是波涛汹涌的大海。

4、黑潮:北太平洋亚热带总环流系统中的一支强大的西边界暖流。

由北赤道海流在菲律宾海域北转,主流沿台湾东岸、琉球群岛西侧流向日本东岸,在40°N附近再折向东去成为北太平洋暖流。

5、对我国近海环境及大陆环境的影响:①黑潮具有流速强,流量大,流幅狭窄,延伸深邃,高温高盐等特征为其特色。

②黑潮将太平洋高温高盐的海水带到近海广大区域,从而对这些海域的水温气象状况产生影响,特别是黑潮的分支进入黄渤海,位于渤海的秦皇岛港冬季不封冻,有利于渔场的形成另外还影响海雾的消长。

③黑潮流经台湾和近海区域,其高温增加了上空的高湿空气,在夏季风的加剧作用下影响我国东部沿海和内陆的降雨状况,从而影响旱涝状况。

6、南海季风漂流又叫南海环流,在南海海域,主要在季风作用下而形成的狭窄且呈带状的流速相当强的海流,冬季流向西南(东北季风漂流),夏季流向东北(西南季风漂流)。

主要原因(1)地形和太阳辐射作用:南海海域辽阔,东西窄,南北宽,南部接近赤道的海区太阳辐射的季节变化远没有北部显著,因而造成温度及密度南北分布很不均匀,导致压力梯度与科氏力共同作用形成了密度流。

(2)季风盛行:冬季的东北季风和夏季的西南季风是南海表层海水运动的最直接驱动力。

夏季,受西南季风强烈影响,形成西南季风漂流;冬季,在东北季风影响下,一部分黑潮水同东海沿岸流汇合南下,构成东北季风漂流。

主要由于南海海域的独特边界形状及海底复杂地形、太阳辐射作用和季风的盛行致使仅在此形成显著的季风漂流。

特殊的水文现象1、凌汛:河道冰凌阻塞、解冻或冰雪融化而引起的江河涨水现象。

黄河凌汛即在黄河河段上发生的凌汛。

主要发生河段:宁夏河段中卫到石嘴山,河南郑州到山东滨州原因:(1)河段必须有结冰期(2)河流的流向必须是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2、荆江牛轭湖(1)定义:弯曲河道因弯曲过度,发生裁弯取直,原来的河道被废弃所留下的部分。

(2)形成过程:①当河床坡度降低时,河流的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增强,流水不断侵蚀河岸,凸岸凹岸形成。

在当河水行至拐弯处,由于惯性和离心力的作用,使水流向凹岸方向冲去,凹岸受到强烈侵蚀,形成深槽,同时,在河底产生向凸岸的补偿水流,将底层水流压向凸岸,把从凹岸冲下的物质搬运至凸岸,因凸岸流速变慢而堆积下来形成边滩。

这两种流向相反的水流在河流的横剖面上,构成了横向环流。

在横向环流的作用下,河道愈来愈弯曲,结果形成曲流。

在有深厚松散堆积物的平原上,多形成能自由摆动的自由曲流。

②河水不断冲刷与侵蚀河岸,河曲随之不断的发展。

③河曲愈来愈弯。

④河水冲刷与侵蚀最弯曲的河岸,河流遂截弯取直。

⑤河水从截弯取直的部位流走,原有的河曲被废弃。

⑥原有被废弃的河曲成了牛轭湖。

(3)荆江牛轭湖分析:荆江是长江自中国湖北省枝城市到湖南省城陵矶段的别称。

有上荆江和下荆江之分。

上荆江(枝城—藕池口),河道比较稳定;下荆江(藕池口—城陵矶),河道蜿蜒曲折,素有“九曲回肠”之称。

①自然环境:长江从三峡奔流而下,路经崇山峻岭,过了荆门口,地势陡降,一泄千里,流速减缓,流水切滩作用减弱,适宜河曲发育。

同时,带来大量冲积沉积物,荆江段的土壤结构为上粘下沙,容易发生崩岸现象,加剧了河曲的发育。

②上荆江段有一部分人工分洪区,使得汛期洪水和泥沙从长江分流入洞庭湖主要经上荆江三口,因此,下荆江年内和年际流量变幅较小,流水平缓、稳定,水流切滩作用减小,有利于曲流发展。

3、长江南水北调:缓解中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战略性工程。

我国南涝北旱,南水北调工程通过跨流域的水资源合理配置,大大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促进南北方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分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

西线工程在最高一级的青藏高原上,地形上可以控制整个西北和华北,因长江上游水量有限,只能为黄河上中游的西北地区和华北部分地区补水;中线工程从第三阶梯西侧通过,从长江中游及其支流汉江引水,可自流供水给黄淮海平原大部分地区;东线工程位于第三阶梯东部,因地势低需抽水北送。

4、黄河河套地区:5、若尔盖泥炭型沼泽:泥炭沼泽的形成需具备三个条件:气候、地理、构造。

气候要适于植物的生长,地理要有水体,构造沼泽要持续缓慢沉降。

生长在沼泽中的植物的枯植败叶必须没入水中,隔绝空气,才能防止氧化分解,在还原条件下发生生物化学反应,产生腐植酸等泥炭物质。

如果没有水体沼泽条件,植物遗体会分解,不可能成为泥炭。

象东北大森林就不能形成泥炭。

构造因素:植物的遗体堆积在水中,迟早会使水体变浅,最后植物遗体暴露于空气中风化,不能成为泥炭。

所以,泥炭沼泽在较长的时间尺度内是不断沉降的,其沉降的速度与植物遗体堆积的速度相同时,泥炭层堆积越来越厚,当沼泽的沉降速度大于植物遗体的堆积速度时,植物会被水淹死,泥炭化作用终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