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画的线条艺术
摘 要:线条作为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画家表达物象、抒发情感的重要手段。长期的艺术实践,使得线条形式变得极为丰实,产生了感人的艺术魅力。传统中国画以笔墨精致,形神兼备为上。于是线在国画中的运用就上升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层面。本文试图对中国画当中线的运用进行研究,了解中国画中的线所具有的丰富表现性,书法的关系与功能及未来发展趋向。 关键词:线条;书法;绘画;艺术 ;中国画;造型功能与审美功能 中国绘画在世界美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笔墨丰富,意境深远,不求形似,追求神韵,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其中中国画的线条艺术更是画家造型、传神的重要语言。 中国画讲究抒情和写意,为了拓展更为广阔和自由的空间,用线造型言简意赅,更贴近画家的心灵,富有表现性。线一直是本民族根据自己生活方式、美学观念来思维的艺术语言。纵观中国历代绘画,在形式上一种明显的线条主题就展现在你的眼前,形式的真实性被揭示出来,非常一致地让可视的世界服从于线条,一切都包容在线的变化之中。 引言 线条,是中国画造型的重要手段,是最简练概括的表现语言,是带有主观性的,带有情感的,带有长的 粗的 细的 曲的 直的 方的圆的快的慢的 连续断续·····种种的线,在相互作用中产生节奏,形成韵律,表达情感,丰富的艺术效果和深藏在那些表达机构造型的线与线之间.同时,线也是独立的艺术要素.从古代艺术中我们已能见到线的广泛应用。
第一章 中国画线条与书法的关系 < 一 > 书面同源 中国绘画在自身发展演进中,强调诗、书、画、印的有机结合,特别是书法艺术与中国画有着不解之缘,书法是线条的艺术,篆书、隶书、楷书、草书不同的书体有着不同的视觉感受,书法注重用笔的疾缓,线条的力度,书法中的点、划和绘画中的长短、曲直、刚柔、虚实有一致的地方;书法中的分行布白与绘画中的章法结构也有近似之处,至于书法中的韵律、节奏、格调、气势也有共同之处。“善画者必善书”、“言画法者,先明书法”。古往今来,优秀的画家从书法中汲取营养和获得灵感,籍以丰富国画的线条变化。赵孟颊有诗曰:“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借鉴书法的行笔走势,追求书法的线条变化,是画家们丰实绘画形式的有效手段。“书面同源”道出书法和绘画一脉相通的实质,吴昌硕先生有两句诗说得好,“诗文书画有真意.贵能深造求其通。”长期以来,书画家们互相取长补短,各取所需,共同发展。 < 二 > 书画同源 中国画起源古代,线始终贯穿着中国文化的形成过程,象形字,奠基础;文与画在当初,无歧异,本是一个意思。我国夙有书画同源之说,有人认为伏羲画卦、仓颉造字,是为书画之先河。文字与画图初无歧异之分。陶器是新石器时代的产物,陶器分黑陶、白陶和彩陶。在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彩陶上,画有互相追逐的鱼,跳跃的鹿。甘肃永靖出上的一件摹拟船形的陶壶,工匠以单体的线,让场景活灵活现使我们如身处岸边,情景历历,它是研究中国画史的根源。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辛店和龙山诸文化遗址中,发现了我国最早的青铜器,它是器物,又是工艺美术品。常见的青铜器饰纹,有晏吞纹、云雷纹、夔纹、龙纹、虎纹等,也有用人体作为装饰的花纹。双夔合成的容谷纹,尾部多上卷,极富美观。青铜器物上的装饰画,主题约可分为两类,一是描写贵族生活中的礼仪活动,如宴乐、射礼、表祭等:一是描写水陆攻战等。如赵固出土的《刻纹铜鉴》等形象生动。这些艺术手法,给汉画石刻、砖刻以很大的启发和影响.然而中国画的线条语言也是来自于这些生活中的物品中提炼总结出来的,线的变化,穿插,生成了一件件的美丽事物,生动画面,也是这些物件促进了中国绘画的优美线语言的产生。 纵观线条艺术的发展,从仰韶文化彩陶图案中的圆柔曲线,到战国楚墓《人物驭马》帛画中的行云流水线;从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卷》中的细劲连绵的春蚕吐丝线,到宋代梁楷的《李白行吟图》中的潇洒淋漓的情感线,都体现了线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美的历程。劳动、生活、自然对象和大千世界中的节奏、韵律、对称、均衡、连续、间隔、重叠、单独、粗细、疏密、反复、交叉、错综、变化和统一等全都被集中和沉淀在线的律动中,使线条具有了丰富的含义和审美意趣,不仅充满了表现力,而且成为中国传统绘画语言发展的中心。纵观中国历代绘画,在形式上一种明显的线条主题就展现在你的眼前,形式的真实性被揭示出来,非常一致地让可视的世界服从于线条,一切都包容在线的变化之中。由于线的意义来自于自然界的启示,无论他以美的形式塑造了什么,人们都可以给予理解和体味。
第二章 历代线条理论的研究简述 < 一 > 六法论 南齐谢赫在其《画品》中提出“六法论”观点: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这是对中国绘画提出了六个审美标准和创作高度。其中的骨法用笔成为历代画家绘画的最基本要求。骨法用笔即以线造型,用线条来表达物象,线条的重要性被提高到了理论的高度,线条逐渐发展变化成为具有丰富内涵的艺术形式,以意用笔,笔到意到,笔落形出神现。唐代著名理论家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载:“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于用笔”。这种先“立意”后“归乎用笔”正是骨法用笔的体现。骨法用笔不是指线条的平铺直叙,而是要讲求用笔的意趣、力度、气韵和趣味,它体现了画家对于线条的认知程度及对画面意境的探索。石鲁先生说“线化为笔,以立形质、以传神情、以抒气韵,线虽简,然以其抑扬顿挫之变而化众美。”画家们依据自己对物象的理解和感受,运用不同的线条形式来作画,使得线条异常丰实:有的刚正挺拔,有的婀娜多姿,有的豪放不羁,有的纤细柔媚,线条是作者造型的手段,又是传情的工具,更是作者情感的渲泄、感受的喷发。 < 二 > 十八描、 经过历代画家的艺术实践,线条逐渐演化为各种不同的形式,在明代嘉靖年间,邹德中总结了前人的丰富经验,对线条作了具体的划分和疏理,将其归纳为十八种描法,有行云流水描,高古游丝描,琴弦描,铁线描,钉头鼠尾描,枯柴描等⋯ ⋯ 世人称“十八描”。按线形特征分类。 一、实起实收类。用笔起收均须意到笔到。高古游丝描,琴弦描,铁线描。 二、实起虚收类(虚起实收)。虚起或虚收时用笔须意到笔不到。钉头鼠尾描,枯柴描。 三、虚起虚收类。用笔起收均须意到笔不到。行云流水描。 四、其他描法。折芦描。 1、铁线描:用中锋圆劲之笔描写,无丝毫柔弱之迹为合。属于实起实收类,用笔均须意到笔到。比琴弦描粗一些,线条均匀,多为直线,转折处方硬有力,直线硬折,似铁丝弄弯的形态,用笔须刚中带柔。用以表现挺劲的物象,如金属制品,剑麻叶,松针等。
2、钉头鼠尾描:画有大兰叶,小兰叶两种。皴法如写兰叶法。属于实起虚收类或虚起实收类,虚起虚收时须意到笔不到。像钉子的头,老鼠的尾,生动。常用来表现对生的叶筋等。 3、行云流水描:用笔如云,舒卷自如,似水转折不滞,属于虚起虚收类。 4、折芦描用笔粗,而转折多为直角,折笔时顿头方而大,线多为直线,是一种写意画的线描方法。梁楷(南宋) 《六祖劈竹图》用之 这些描法各不相同,如高古游丝描用笔圆润,轻柔秀劲,有古逸之气,东晋顾恺之长于此法;铁线描笔力粗细匀劲,富有弹性,元永乐宫壁画出于此法。这些线条用笔有轻、重、缓、疾;用线有粗、细、柔、刚;用墨有浓、淡、干、枯之变化。“这种线之强弱、方圆、长短,既可体现客观物象形之骨筋肉血,又可因其律动而生节奏旋律,表现刚柔、妩媚、雄健、飘逸之美感、音乐感。”(石鲁)十八描是前人不断探索而得到的,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但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艺术的推陈出新,艺术家们亦会创造出新的适应时代需求的线条风格,此正是石涛所说的“笔墨当随时代”。 线条是画家的语言,是画面的骨架,也是作者艺术修养的综合体现。画家对线条倾注了自己深厚的感情,使其成为自己绘画的鲜明特征,东晋的顾恺之,唐代的周肪、吴道子,宋代的李公麟,元代的赵子昂,明代的陈老莲,清代的石涛,近代的吴昌硕等艺术大师都在线条的运用上有着独到的见解和风貌。 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是东晋时期最伟大的画家,传世摹本有《女史箴图》、《洛神赋》、《烈女传》。杜甫赞誉:“虎头金粟影,神妙独难忘”。在《女史箴图》中作者用线条造型来创造形象是其主要特征,画面中线条连绵不断,悠缓自然,用线的力度不大,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将战国以来形成的“高古游丝描”发展到完美无缺的地步。画面线条的穿插、组合,揖让有致,恰当地体现了画卷中人物的生活场景和他们的神态。 唐代画家吴道子,被誉为“画圣”,他曾学习过张旭、贺知章的草书,后改学画,“年末弱冠,穷丹青之妙”,吴道子的创作成就首先表现在宗教绘画上,他以旺盛的精力和不凡的创作热情,绘壁画300余幅。他在绘画中注意画面气氛的统一和具有运动感的表现,体现“天衣飞扬满壁风动”、“下笔有神”的效果,“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 。吴道子的宗教图像样式被称为“吴家样”,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曰:“吴之笔,其势圜转,而衣服飘举⋯ ⋯ 故后辈称之曰吴带当风”,突破了北齐曹仲达以来“曹家样”的影响。而成为与之对 的样式,人称“曹衣出水,吴带当风”,根据这些叙述,可以知道吴道子用笔迅疾,所描绘的线条特别的灵动和圜转,所画衣服,有一种象是被风吹动的感觉。唐张彦远平曰:“唯观吴道玄之迹,可谓之法具令,几不容于谦素,笔迹磊落,随姿意于壁墙,其细画又甚稠密,此神异也” 中国画线条的重要性,得益于对物象的深刻领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使线条具有了超越物象得其本质的表达价值。
第三章 中国画线条的功能 < 一 > 造型功能和审美功能 中国画中的线条表现不同物象的外型特征及不同质感,传达出不同对象的神态,同时反映出画家的性格心态与感情及艺术趣味。线还以其独特的形式美感使读者产生共鸣,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