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政区划变更中国行政区划的雏形从夏朝建立国家就开始了。
《尚书》中的《夏书·禹贡》记载,大禹的时候,天下分为九州,分别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豫州。
豫州是中心,其他州环绕豫州。
到了商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建立了诸侯国。
真正的地方行政区划制度则是萌芽发展于春秋时期,到秦朝建立后才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
中国历代王朝的地方行政区划制度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州郡时期(先秦、秦朝、西汉、东汉、三国、晋朝、南北朝、隋朝)道路时期(唐朝、宋朝、辽国金国)行省时期(元朝、明朝、清朝、民国)中国历代的行政区划,在不同的朝代同一政区其管辖范围并不见得相同,即使是同一朝代,也可能会发生变化。
我国行政区域划分的原则有:有利于现代化建设,有利于行政管理,有利于巩固国防,照顾到自然条件和历史状况。
中国宪法和法律严格规定了行政区划变更的法律程序:第一,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设立、撤销、更名、报全国人大审议决定。
第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行政区域界限的变更,报国务院审批;自治区、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的设立、撤销、更名和隶属关系的改变,报国务院审批;自治区、自治县的行政区域接线的变更,县、市的行政区域界线的重大变更报国务院审批。
第三,县、市、市辖区的部分行政区域界线的变更,国务院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
第四,乡、民族乡、镇的建立撤销、更名和行政区域界限的变更,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
古代--州郡时期先秦在夏商周时期,中国逐渐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在原始社会,人们按氏族、部落进行生产和生活,根本不需要行政区划,也没有地域区划的概念。
直到夏朝建立,中国行政规划才渐渐萌芽。
对于先秦时期行政规划有"十二州"、"九州"、"五服"之说,其中以"九州"之说较为有名。
它是传说中夏朝大禹时代的中原地区的行政区划制度,起于春秋、战国时代。
在西汉以前,都认为"九州"系禹治水后划分的,但具体的说法各书所载互不相同。
大致有四种说法:(1)《尚书·禹贡》记载九州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先秦行政区划(2)《吕氏春秋·有始览》有幽州,无梁州;(3)《周礼·职方》有幽州、并州,无梁州、徐州;(4)《尔雅·释地》有幽州、并州、营州,无梁州、青州、徐州。
商朝、周朝实行的是分封制,即"封邦建国",各个领主在自己的封国内独立为君主:"天子拥有天下、诸侯拥有国、士大夫拥有采邑",整个商、周朝无所谓任何行政区划。
到了春秋时期,周室衰微,一些诸侯国逐渐强大,开始发展中央集权制度。
他们在新开拓的疆土上不再进行分封,而由君主直接统治,为了便于统治,开始萌生了县、郡等行政区划的单位。
秦朝公元前221年,秦国最后灭齐国,秦皇朝建立。
秦朝建立之后,秦始皇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取消分封制,国家管理上推行单一的郡县制,废诸侯,立郡县,分天下为36郡;其后南并五岭以南之南越地,于秦秦朝行政区划始皇三十三年置桂林、南海、象郡;北取阴山以南地置九原郡,之后陆续分析出东海、常山、济北、胶东、河内和衡山等郡。
秦朝行政区划分为郡、县两级,以郡统县。
秦始皇在前221年分全国为36郡,到秦末增加到40多个郡。
县共有1000多个,一个郡一般管十几到二三十个县。
县是我国最早出现的行政区划单位名称,早在公元前688年(春秋初期),秦国便设立了县。
《史记·秦本纪》曰:武公十年(前688年)"伐邽、冀戎,初县之";武公十一年(前687年)"初县杜、郑"。
就是说在春秋初,秦武公在新开拓的疆域首先设立邽县(今甘肃天水市)、冀县(今甘肃甘谷县),第二年又设置杜县(今陕西杜陵县)、郑县(今陕西华县)。
接着,楚、晋等国亦置县。
现在看到的最早的关于郡的记载见于《国语·晋语》。
晋国公子夷吾对秦公子挚讲,"君实有郡县"。
意思是说,晋国犹如秦国的郡县。
这是鲁僖公九年(前651年)的事,说明秦国在公元前651年即春秋前期已置有"郡"。
战国时代,郡的设置增多。
例如,《史记·秦本纪》记载,惠文王十年(前328年)"魏纳上郡十五县";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前312年)"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
西汉到了汉朝,有些郡分封给诸侯王,称为王国。
汉朝初年诸侯王掌有王国的实权,一国可以有几个郡。
汉初,刘邦鉴于秦王朝孤立而亡的教训,广建王侯。
先封"异姓七国"(韩、赵、楚、淮南、燕、长沙、梁),继而在消灭异姓六国(长沙除外)的过程中建立"同姓九国"(楚、荆、代、齐、赵、梁、淮阳、淮南、燕),实行了郡、国并存制。
虽然刘邦通过各种途径除去了韩信、英布等大部分的异姓王,但仍设立了九个刘姓诸侯王以为朝廷之援。
此时的诸侯国实力强大,有独立的军事政治体制与职权,而且多数跨数郡之地,大者甚至有四至六郡。
天下六十余郡,有四十余郡在各诸侯王手中,而汉天子所掌握的郡尚不足二十。
西汉行政区划汉文帝、汉景帝时期,朝廷多次设法削弱诸侯王的势力,最终爆发了"西汉七国之乱"。
汉廷平定诸王叛乱后,通过推恩令等手段乘势削减诸侯王国领土,撤销了诸侯王的统治权,规定一国只能管一郡,王国官吏由朝廷直接任命,郡和国在行政区划制度上已没有了区别,不同的只是名称而已。
而且诸王的军政权力也被剥夺,仅保留其在封地内的财政收入(王国的税收不交给朝廷)。
国内基本安定的情况下,汉武帝朝大幅拓展了国土疆域,在北方、西北、西南地区都控制了中华文明之前从未到达的区域。
面对历史上前无古人的辽阔疆域,武帝除了增设郡县外,还建立了刺史制度,把全国的郡国分为13个刺史部,另外首都附近的7个郡称为司隶校尉部,这是一种监察区域,并不是行政区域,刺史只负责监察地方长官,不管地方行政。
这些刺史部的名称大多以《禹贡》、《职方》里的州名命名,所以当时人常称一部为一州,进而形成了刺史部或"州"的概念。
虽然此时的州并非正式的行政区划,但是它可以有效的将朝廷直接管理的对象从一百多个郡国单位,缩减到十几个州的单位,对今后数千年的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根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后期全国有103个郡、国,其中除三辅(沿京畿地区的三郡)外,有郡80、国20;大郡领县三、五十个,大国领县最多十余个,小国仅领县三、四个。
可见,西汉末年郡和国级别虽相同,实际上是郡大国小。
西汉还设立了西域都护府,执掌西域军政大权。
东汉东汉行政区划,在汉光武帝刘秀时确定,基本沿用了西汉的郡县制为实体、州刺史部为监察的体制,分全国为十三个州刺史部。
与西汉的主要区别是正式将司隶校尉部于其余十二州并列,将北方的朔方刺史部并入并州,将南方的交趾改名为交州。
到东汉中期,又在边境的少数民族地区设立了属国,相当于郡一级的政区。
东汉行政区划州在东汉并不是一级行政区划。
直到东汉末年,州刺史仍然只是没有固定治所的高级监察官吏,而且最初品秩只有六百石,甚至不如县令。
但到了黄巾之乱后,汉灵帝为了对抗各地黄巾军余部及其它叛乱势力,将部分刺史升为州牧,州由监察区变为行政区,成为郡以上的一级政区。
而且刺史与州牧被授权统一掌管一州实际军政大权,最终促成了天下分裂割据的局面和三国时代的出现。
州牧与刺史因此成为东汉末年第一级地方行政长官,权位在太守之上,而刺史有功往往可以晋升州牧。
于是,全国的行政区划由虚的三级制演变为实的三级制,由郡县制演变为州郡县制。
东汉末,曹操又倡复"九州说",废幽、并两州,合入冀州;省去司隶校尉部和凉州,并为雍州;弃交州,分入荆、益两州。
全国仅有兖、豫、青、徐、荆、扬、冀、益、雍9州。
三国三国行政区划制度与东汉末年极为相似,唯各州刺史、州牧的权利进一步增大,三国机要人物诸如刘备、曹操、诸葛亮等都曾担任州牧。
三国行政区划州的划分,以东汉十三州为基础,但是又有少数拆分州郡的情况。
194年,东汉将凉州东部与司隶西部合成雍州,213年,凉州被并入雍州,但到220年曹魏又恢复凉州。
荆州、扬州长期被曹魏与东吴分占,而且由于其本来面积广大,所以增设了大量郡置。
226年,东吴从交州中分出广州,后取消,后又复设。
蜀汉灭亡后,晋在269年左右从益州中分出梁州,之后又在南中设立宁州,从雍、凉、梁中又分出秦州,从幽州中分出平州,最后加上东吴的交州、广州,形成统一初年的十九州格局。
三国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三个国家都号称是正统,且名义上的目标都是统一天下。
其中蜀汉虽然偏居中国的西南部,但是其势力的很多重要人物的祖籍或故乡都在中国北方。
于是他们被封侯时,其封地很多是其籍贯所在地,实际根本不可能获得曹魏境内的封邑的收入,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批"虚封"、"遥领"的列侯。
最著名的如丞相诸葛亮被封"武乡侯",武乡是其故乡徐州琅邪郡的侯国。
此外,蜀汉还有为侯设县的情况,如关羽曾被东汉封为"汉寿亭侯",刘备入蜀后改葭萌县为汉寿县。
张飞的"西乡侯"封邑汉中郡西乡县,也是因侯而名。
晋朝西晋行政区划,继续承袭了东汉末年奠定的州、郡、县三级制。
晋武帝结束了三国时期近百年的战乱,于是对天下州郡重新进行合并划分,但是基本保留了三国的州制,对于原蜀汉和辽东等较难管控的地区实行进一步的划分,建立了十九个州。
但是西晋的统一十分短暂,仅三十多年后就面临灭亡的局面,在此期间又分出了两个州,最终灭亡时共有二十一州。
晋朝行政区划三国时魏有十二州,吴有四州,蜀有一州,西晋将吴、魏分治的荆州、扬州合并,得十五州。
晋武帝从原凉州中分出了秦州,从益州分出了梁州、宁州,从幽州分出了平州,共计十九州。
晋惠帝分荆、扬置江州,晋怀帝分荆、江、广三州置湘州,最终得二十一州。
西晋的诸侯王体制与前几朝有很大区别,虽然仍然有自己的封地,但是却不"就国",而是继续在朝廷任职。
于是虽然各王在自己封地的权力与东汉、三国时一样,仅限于财政收入而无任何实权,但他们在朝廷掌握的政权兵权却成为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终,日渐权大的诸王引起了"八王之乱",导致了西晋的灭亡。
东晋政区袭承西晋,也是实行州郡县三级制。
但是其州郡越分越多,辖区缩小。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后,晋室南迁,偏安江左,宋、齐、梁、陈先后承袭,社会局势一直不安宁,正如《宋书·州郡志》所说的:"境土屡分,或一郡一县割成四、五,四、五之中亟有离合,千回百改,巧历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