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及形成原因

浅析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及形成原因

浅析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及形成原因目 录

内容摘要 .................................................... 3

一、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 .................................... 4

1.冲动心理 ............................................... 4 2.模仿心理 ............................................... 4 3.盲从心理 ............................................... 4 4.好奇心理 ............................................... 5 5.虚荣心理 ............................................... 5 6.逆反心理 ............................................... 5 7.报复心理 ............................................... 5 二、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 ........................... 5

1.客观方面 ............................................... 5 (1)家庭方面 .......................................... 6 (2)学校方面 .......................................... 6 (3)社会方面 .......................................... 7 2.主观方面 ............................................... 7 注释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内 容 摘 要 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满十四周岁未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所实施的犯罪。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主要有冲动心理、模仿心理、盲从心理、好奇心理、虚荣心理、逆反心理、报复心理等。造成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可以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来分析。在客观方面,未成年人主要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三种与之关系最密切的环境的影响,因而可以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分析;在主观方面,未成年人罪犯都是处于一个特殊的人生阶段,主要原因是未成年人身心发育的不协调和对法律认识的薄弱。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形成原因;客观方面;主观方面 浅析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及形成原因 未成年人犯罪,顾名思义,是由未成年人所实施的犯罪行为。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已满十四周岁未满十六周岁的人具有部分刑事责任能力,对八种严重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已满十六周岁的人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因而,我国的未成年人犯罪所针对的是十四周岁以上未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我国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特别重视,早在1999年就颁布实施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并于2012年10月进行了修正。然而,近些年,未成年人犯罪率在很多地区都有了明显增长的趋势,而且有显著的特点,以笔者所实习的****人民法院为例,所受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就具有暴力性、团伙性的特点和低龄化的趋势。要从源头上解决未成年人犯罪的问题,我们应当全面分析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及其形成成因。 一、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 根据笔者的调查分析,当前构成犯罪的未成年人在心理上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1.冲动心理 未成年人自控力较差,容易冲动,好感情用事,既热情活泼又易急躁,尤其在有他人唆使、或受到他人的挑衅或引诱时,容易控制不住自己的理智,由于瞬间的冲动而实施犯罪行为。相关数据表明,当前大多数的未成年人犯罪都是在冲动的情况下实施的。 2.模仿心理 随着年龄的增长,未成年人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他们往往非常看重同龄的伙伴们对自己的态度,但由于缺乏鉴别能力,为了能得到伙伴们的承认,有些未成年人会模仿电影、电视剧中带有传奇色彩的黑社会人物,如当年就有很多未成年人因模仿“古惑仔”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3.盲从心理 抱有这种心理的未成年人并没有明确的犯罪动机,只是盲目地听从成年人或大孩子的指挥。笔者所接触的某个涉黑案件中,就有的未成年人为了找靠山、不受欺负,而参与了一些有组织的犯罪,不过令人瞠目的是,这些未成年犯罪人竟然没有觉察到那些行为是犯罪,反而认为是讲义气的表现。曾经有项对未成年人罪犯的调查显示,“超过50%的未成年人罪犯在回答平时自己与他人交往时最重视的因素这一问题时,都选择了‘义气’①。” 4.好奇心理 未成年人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尤其是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和身体的发育,他们容易人对两性关系产生极大的好奇心。加之当前的性教育模式不够科学,有些未成年人就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浏览色情网站或观看淫秽音像图书制品,间接诱发了某些暴力犯罪的发生。 5.虚荣心理 近些年来,受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的影响,有些未成年人产生了爱慕虚荣的心里,在富有家庭的孩子面前,他们自惭形秽,为了满足自己物质方面的欲望,有些人就选择了采用盗窃、抢劫等能让他们“一夜暴富”的非法手段。 6.逆反心理 从生理角度讲,十四到十八岁这个阶段,正是逆反心理最强的时期,容易产生一些过激的看法和行为。有些未成年犯罪人违法犯罪的理由甚至仅仅是为了挑战父母的权威,更有甚者,竟然亲手谋杀自己的父母。 7.报复心理 蓄意报复是当前未成年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的主要犯罪动机之一,未成年犯管教所服刑人员王某曾经是一名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可是有一天因为生活琐事与同学发生了矛盾,王某气愤之极,回家拿了水果刀将那位同学砍成重伤,让人叹息。 二、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 任何社会现象的产生和发展有其特定的原因和条件,未成年人犯罪也不例外。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未成年人犯罪之所以存在,有着多种多样的原因。因而,我们应当对其进行全方位的分析,既看到其客观方面的因素,又不能忽视主观方面。 1.客观方面 在客观方面,未成年人主要受到与之生活学习关系最密切的的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三种环境的影响,因此,分析造成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也应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1)家庭方面 作为构成社会的最小细胞,家庭是未成年人社会化的起点,对未成年人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养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形成,不良的家庭环境和不当的家庭教养方式是重要的原因。 首先,不良的家庭环境对于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形成有着原发性的影响。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家庭结构的缺陷,尤其是基于夫妻双方感情破裂而离婚的情况,对未成年人的心理造成巨大的影响,一者生活水平下降、家庭收入减少,生活压力过大,容易造成未成年人的自卑心理,二者监护人与未成年人之间感情交流减少,导致未成年人容易觉得人际关系冷漠,甚至出现性格的扭曲或畸形,极易形成报复社会的心理。其次,有些家长不当的家庭教养方式是造成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形成的直接原因。这些不当的家庭教养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溺爱型的教养方式,家长对子女极其娇惯,百依百顺,即使子女犯了错误也不予以纠正,这容易让未成年人形成任性娇纵、好逸恶劳的不良性格;二是粗暴型的教养方式,这是与溺爱型相反的另外一个极端,对待子女的错误,父母不但没有与之进行情感上的充分沟通,解决子女的心理问题,反而采取打骂等简单粗暴的方式,这样既容易被未成年人模仿而形成残暴、好斗的性格,又可能引发或强化未成年人的逆反或者自暴自弃的心理;三是放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家长忽视了作为监护人对子女应当承担的教育责任,对子女的行为不加任何干涉、完全放任自流,这使未成年人缺乏必要的管束,容易造成未成年人自以为是、目空一切的不良性格,极易受到外界的不良诱惑。 (2)学校方面 除了家庭环境以外,学校是未成年人学习、生活的最主要场所,对于未成年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在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着为单纯追求升学率而片面注重智育、而忽视其他方面的素质教育的情形,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首先,学校忽视对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当前多数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流于形式,不求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只求按照教科书的要求讲解出来,而且内容陈旧、脱离实际,无法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再加上学校片面的以成绩为标准来区分好学生、坏学生,极易造成学习成绩较差的未成年人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不能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学校忽视对学生法制方面的教育。当前,很多学校的对法制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教育方法简单、形式陈旧、效果不佳,甚至有的教师仅将法制教育课作为一种任务而应付,这就造成未成年人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淡薄,不能充分认识到某些犯罪行为的严重性,比如有些未成年人以为打伤他人只不过需要赔偿医药费而已。再次,学校忽视对学生心理方面的教育。心理教育是当前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盲点,未成年人处理生理和心理的发育、成长阶段,不可避免地产生各种心理上的问题,尤其体现在青春期,这就需要专业心理辅导的疏导,然而,当前在学校中,很少有配备专业心理老师的,这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心理的培养。 (3)社会方面 社会环境的污染对于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形成也有着一定的作用,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很多不良风气大量出现,未成年人由于身心发育尚不成熟,极易受到影响。 首先,文化市场的监管不严影响了未成年人的心理。当前的文化市场上存在着一些宣扬凶杀、暴力、色情画面的音像图书制品,某些色情网站的存在又进一步扩大了这种影响力,这些宣扬暴力、色情的音像图书制品对未成年人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腐蚀作用,未成年人在盲从、好奇心理的作用下,很容易模仿影片、杂志中的犯罪行为。据有关数据统计,“少年犯中有70%以上受到过不良文化的影响;暴力型和奸淫型少年犯中,有90%以上看过凶杀、暴力、淫秽录像和黄色书刊②。”其次,就业问题的出现加重了未成年人的心理负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时期的过程,这期间产生了较多的失业人口,导致社会中“游民层”的出现,好多未成年人由于没考上大学、没找到工作而加入了这个“游民层”,这其中更有一些未成年人因无所事事而产生了消沉的意志,将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全部归咎于社会,产生报复社会的心理。 2.主观方面 在主观方面,由于未成年人罪犯都是介于十四到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这个时期正处在一个特殊的人生阶段,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发育不够协调,极易产生各种不良的心理。 从生理上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