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井陉县精准脱贫的实践与思考耿彦华姬军霞高玉忠赵二梅(中共井陉县委党校河北井陉050300)脱贫攻坚是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三大攻坚战”之一,脱贫攻坚进入了攻克困中之困、难中之难、坚中之坚的关键时期。井陉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新时期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和对河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重大决策部署,牢固树立高质量脱贫理念,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按照“精准谋划、精准发力、精准投入、精准脱贫”的工作原则,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靶向治疗、动态管理;坚持领导重视、政策倾斜、部门帮扶、上下联动,深入落实“八个结合”扶贫战略,紧紧抓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机遇,把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抓紧抓准抓到位,集各方之智谋脱贫、举全县之力促攻坚,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走出一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具有井陉特色的扶贫道路,确保如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1井陉县贫困地区致贫原因探析井陉县地处太行山东麓,位于晋冀结合部,是石家庄市唯一一个纯山区县,“八山一水一分田”是其最真实的写照。全县总面积1381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318个行政村,全县耕地36万亩,人口33万,其中农业人口占81%,历史悠久,文化厚重。2018年经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动态调整,目前贫困人口为5557户、11024人(其中未脱贫4585户、8959人,已脱贫972户、2065人),涉及全县17个乡镇,286个村。其中5个深度贫困村已经实现摘帽。1.1区域位置偏远,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不够完善。全县南北两翼深山区贫困人口所占比例较大。测渔镇、苍岩山镇、辛庄乡、南径乡的贫困村占全县25个重点贫困村的88%。地区偏远,交通不便,村民主要靠传统种植种养业为主,农户经济积累薄弱,村集体经济空白,大多数贫困村住房、道路、卫生等基础设施落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农业技术推广比较薄弱,加之信息闭塞,农产品要素交换程度低,物流成本高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1.2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弱,脱贫内生动力不足。在调研中发现,贫困群众不同程度的存在“等、靠、要”思想;存在“干部帮、群众看”,“吃救济光荣”,“政策养懒汉”现象。有的贫困户对自主脱贫致富没有思路,没有想法,坐等上级出政策、出资金;大多数贫困群众文化程度偏低,基本上没有高中以上学历,对子女教育问题不够重视,思想闭塞,对扶贫认识浅显,缺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贫困地区脱贫动力不足、贫困代际相传的主要内生原因。1.3劳动力缺失,影响扶贫的内生转型。经过实地走访和问卷调研,所有贫困户全部存在劳动力缺失的现实问题。全县农村劳动力短缺的现象普遍存在,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的村民以老、病、残、妇、孺为主。截止2017年底,在建档立卡的一般贫困户、低保户、五保户中无劳动能力5081人,丧失劳动能力1274人,健康且有劳动能力2807人,有技能的只有6人。贫困家庭中大部分是因病或因残丧失劳动能力,长期慢性病有2693人,大病有722人,残疾有1684人,这样的群体成为精准扶贫的重点和难点。农村空心化现象日益严重,使发展经济作物、推广家畜养殖、果木栽培等产业扶贫项目面临着劳动力缺失的局面,直接影响扶贫的内生转型。1.42016年“7·19”特大洪灾给全县86个扶贫重点村造成巨大损失,537户房屋不同程度受损,94.5公里灌区、64眼机井破坏严重,86个村饮水受到影响,冲毁农田2.8万亩、林地4.2万亩,农作物受灾面积5.7万亩,其中2.9万亩农作物绝收,13.3万头家畜死亡,全部经济损失达21亿元。全县新增因灾致贫、返贫人口186户、602人。特大洪灾导致全县大部分扶贫项目基础损毁,过去以小型精准项目扶贫增加农民收入的办法已不现实。为此,县委、县政府从实际出发,提出了“一年恢复重建、两年项目增收、三年实现脱贫”的扶贫工作思路。2压实责任健全完善脱贫攻坚机制推进精准扶贫关键在党,关键在党的各级领导干部。井陉县着眼精准扶贫工作需要,选优配强干部队伍,压实压紧工作责任。2.1强化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认真落实党政主要领导双组长责任制,成立扶贫开发和脱贫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全县扶贫工作的指挥、协调、调度、督导和检查等工作。在全县17个乡镇成立了扶贫开发和脱贫攻坚工作队,同时,各乡镇成立了扶贫工作站,配备扶贫
专干,负责扶贫开发的具体实施工作,精准掌握本区专题论述现代农村科技2019年第1期
9··域内贫困人口基础信息并实行动态管理。扶贫重点村设立了扶贫工作室,构建起县、乡、村扶贫网格化工作体系,严格实行“县乡抓落实、工作到村、帮扶到户”的工作机制。县级领导分包乡镇、包村包户,100个县直帮扶单位分包全县涉及贫困人口的286个村,2000多名党员干部和纳税大户等行业带头人组成帮扶责任人,分包全县4642户贫困户。上下联动、合力攻坚,真正做到了“人到、心到、责任到、项目到”,以帮扶工作的精准度,提升群众的满意度,以干部帮扶的责任感,提升群众的获得感。2.2强化责任落实。为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县主要领导主动作为,以上率下,开展扶贫工作“书记抓、抓书记”局面。建立县、乡、村三级书记扶贫工作责任制,县与乡镇、乡镇与村签订年度脱贫责任状,层层传导压力,层层压实责任,责任到单位、到干部,详细制定了帮扶计划,细化帮扶措施。县委、县政府定期召开县委常委会和政府常务会,专门研究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并把扶贫工作作为井陉县今后两年的中心工作。引导各级各部门进一步坚定信心和决心,强化责任和担当,把思想认识统一到扶贫攻坚上来,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精准扶贫上来,把干部精力集中到帮助群众脱贫上来,推动了各项扶贫政策和扶贫工作的落实和开展。2.3狠抓制度建设。扶贫工作要做好,离不开好的制度建设。只有坚持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把制度转化为党员、干部的行为准则,才能使精准扶贫工作圆满完成。井陉县多次召开全县扶贫攻坚工作大会,确定了5个深度贫困村,出台了《井陉县2018年度扶贫开发和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和《全面推进深度贫困村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等,理清了工作思路,明确了目标任务,制定了工作措施,提出了工作要求,并重点抓了五个方面:一是明确职责。强化县级领导帮扶力量;强化乡镇党委、政府主体责任,科技干部帮扶责任;强化村支部书记直接责任。组建驻乡镇(村)工作队,采取“一帮一”的形式开展结对帮扶,每个帮扶责任人帮扶3~5人,重点企业分包全县重点贫困户,多渠道对全县所有贫困人口帮扶全覆盖,实现村村有人管、户户有人包。贫困户、贫困村脱贫增收项目、脱贫期限直接与县领导、部门领导、乡镇领导挂钩,实行“一帮到底,不脱贫不脱钩”。建立帮扶台账,大力实施“一村一业、一户一策”的精准帮扶措施,责任明确到人,工作任务落实到位,加快了脱贫攻坚工作步伐。截止2017年底,各单位投入帮扶资金、物资、协调项目资金及贷款资金共计832.8万元。二是加强调度。扶贫开发和脱贫工作领导小组经常开展调度工作,每月定期听取部门和乡镇脱贫攻坚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对下一阶段工作进行安排部署,使扶贫工作始终按照既定目标推进。三是投入倾斜。中央、省市专项资金全部用于5个深度贫困村及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县级财政专项扶贫项目配套资金用于5个深度贫困村及建档立卡贫困户,也用于返贫户和新脱贫户。四是考核激励。县委、县政府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全县民心工程之一,并纳入全县责任目标考核范围。坚持常规性督导和专项督导相结合,县督考办、两办督查室和扶贫办组成联合督察组,对脱贫攻坚各项工作督导检查,一月一督导、一月一通报。县、乡、村三级都要建立《工作台账》,对深度贫困村工作推进、项目实施、资金使用等情况进行定期公开和公示。对驻村工作队实行“条块双项”考核,加大脱贫攻坚工作考核力度,调动了各级各单位谋脱贫、干实事、上项目、搞建设的积极性。五是建立监督检查长效机制。为了确保扶贫资金绩效最大化,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按照《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坚持不断完善扶贫项目资金管理机制,主要推行了项目规划和公示制度、资金报账制度。井陉县出台了《关于扶贫项目实施方案和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意见》,明确了扶贫项目的选择、申报、实施、检查、验收等程序,严格资金使用的公告公示制度、档案资料管理制度及报账管理制度,采取分级负责、分级监督的管理方式,确保了扶贫资金的运行安全。同时建立了各乡镇和相关部门的扶贫工作进行周汇报、月调度和季通报的制度,使扶贫工作成为全县各级各部门常态化的中心工作,为层层压实责任,圆满完成各项任务打下了牢固的基础。2.4坚持思想引领。结合中央、省、市、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精神,深化对乡镇党委、村“两委”干部、大学生村官专题培训制度。聘请党校教师、高校专家、技术骨干,结合本县经济社会发展和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每年举办数期专题培训班。组织扶贫办全体工作人员、5个深度贫困村驻村工作组长、17个乡镇工作队长和17个乡镇书记、9个县直部门一把手3次到脱贫工作先进县(市)对标学习。组织乡镇书记、乡镇长、工作队长、工作队员进行了数次业务培训。为318个村1521名村“两委”干部和大学生村官授课,先后举办扶贫主题班次12期。开展集中学习16次,推动了扶贫工作上台阶。组织主管县领导和重点乡镇乡镇长外出参观学习,实地考察了阜平县金融扶贫模式、涞水县旅游扶贫模式、平乡县电子商务加手工业扶贫模式、威县产业扶贫模式及平山县农户房顶建站光伏发电扶贫模式。组织重点乡镇书记、乡镇长、农业龙头企业召开精准扶贫座谈
会,通过集思广益,结合井陉县实际,制定该县脱贫专题论述现代农村科技2019年第1期
10··攻坚规划。3加强基层党建引领助推脱贫攻坚有序开展井陉县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当前最重大、最紧迫、最艰巨的政治任务。扶贫脱贫是一场持久“攻坚战”,打赢这场战役需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一是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夯实基层基础。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井陉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中之重来抓,始终坚持抓好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注重选优配强村党支部书记,以村党组织换届为契机,公开选任,引导创业有成外出流动党员,民营企业优秀党员,种养大户,致富带富能力强、群众威信高的党员,及时选拔到村党支部书记岗位上来,积极把村党支部书记培养成致富带头人,增强村级脱贫的内生动力。推行党支部书记“能进能出”工作机制,改变传统选人用人模式,拓宽选人用人渠道,针对农村党支部书记干劲不足、责任心不强问题,出台《关于实施农村党支部书记退出意见》,对村党支部书记实行动态管理,确保贫困村带头人个个过硬。二是围绕脱贫攻坚优化党员队伍结构。井陉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基层党建目标任务与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有机融合,实现党的建设和脱贫攻坚“无缝对接”。围绕脱贫攻坚发展党员、培养干部,在农村致富带头人、种养大户、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复员退伍军人、优秀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让他们焕发更大的激情、投入更多的精力,成为脱贫攻坚的致富带头人,带领群众劳动致富。加强党员队伍能力建设,整合培训资源,分层分类,靶向培训。对换届后新任村支部书记和村主任,进行了任职培训和集中轮训。加强农村党员技能培训,聘请省、市农林专家,县林业局专家现场讲授种植、养殖技能知识,提升农村党员能力素质。结合“两学一做”学习常态化、制度化,县委组织部要求各村党组织认真开展“三会一课”和党员活动日活动,引导党员自觉加强党性锻炼和自身修养,为推进脱贫攻坚提供强劲精神动力和作风保障。积极开展县直部门结对帮扶后进村活动,有效推进了党建工作与脱贫攻坚有机融合,真到做到围绕党建抓脱贫,抓好脱贫促党建。三是深入开展入户走访活动。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要遍访本乡镇贫困户。扶贫工作队、帮扶单位、帮扶责任人、村两委经常对村贫困户走访,做好“一牌、一册、一卡”工作,实现了与贫困户联系“点对点”帮扶全覆盖。入户实行“三看四问”,即看劳力、看住房、看吃穿,问生活、问生产、问收入、问负担。入户联系突出一个“勤”字,走访群众突出一个“深”字,面对困难群众突出一个“情”字,为民办事突出一个“实”字,做贫困群众的贴心人。通过入户宣传政策、收集诉求问题,全面掌握贫困户家庭情况、致贫原因、贫困程度、脱贫需求等,帮助精准算账,逐级分析研判、协调解决需求诉求。4扩展思路创新脱贫攻坚模式井陉县委、县政府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核心举措和首要任务抓紧抓实,不断创新推广行之有效的产业扶贫模式。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为贫困村逐一量身定制帮扶政策和脱贫方案,每个贫困村、每个贫困户都有具体的脱贫计划、发展目标和脱贫路径,建立完善村委会组织、企业化运营、贫困户参与的“三位一体”脱贫机制,推进帮扶措施精准落地,确保扶贫帮到点上、扶到根上。4.1因村施策。按照“一乡一品、一村一业、一户一策”的工作要求,由村委会牵头成立专业合作社,以企业的名义对接市场,既增加农民收入,又壮大发展村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社立足实际,实行多种经营,在经营范围上涉及到中药材、农产品收购加工销售、劳务输出、乡村旅游、种植养殖等各个方面。4.2因人施策。实行“龙头企业+贫困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贫困农户”、“家庭农场+贫困农户”、“专业大户+贫困农户”“农村电商平台+贫困农户”、“光伏企业+贫困农户”、“大户托管代养”等模式,指导市场主体与贫困对象形成利益联合机制,实现抱团发展、稳定脱贫。4.3分类施策。创新农业扶贫,有条件的贫困村加快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多种形式促进稳定增收。由农民变工人,增加劳务性收入。全县将各村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通过公司形式组织劳务输出,或者在乡村旅游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中投工投劳,获得劳动报酬,实现稳定增收脱贫。由农户变股东,增加投资性收入。把扶贫资金作为贫困户股金入股企业,企业根据扶贫资金比例对贫困户分红。聚祥养殖合作社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两次扩建,该社以扶贫资金的12%每年对村贫困户分红;为贫困户种植中药材、油葵、红薯等3400多亩、
实施专题论述现代农村科技2019年第1期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