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感悟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活动是这门课课堂实施的主要载体,因此这门课对低年级孩子具有浓
厚的趣味性、灵活性、实践性。由于这门课是从2016年秋季开始,
全国范围内的思想品德课程统一更名为道德与法治,我们在刚实施教
学过程,以及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活动对这门课的重要性等,都难
于把握,通过一年多的实践,我深刻地感悟到这门课程的生活性,开
放性和活动性,为了提升自己对这门课的认识,学习更多的新理念,
我参加了2017年《道德与法治》的国培。下面就我个人对《道德与
法治》的教学以及本次的学习谈点点自己的体会。
一、从教师的层面来说,要转变角色,更新观念,发展自我。
传统的教育观念中,一般的教学活动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
学生心灵的塑造者,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领导者、执行者。教学活
动是程序化了的,大多由教师领着孩子从一个环节转向另一个环节,
孩子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
促进者”体现的是现代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在目前教学新理
念的指导下,每一节课,每一位教师都需要转变以前“教书匠”的身
份,降低教师的绝对权威性,倡导师生平等、和谐教育,改变过去“满
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而《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自身特
色在更大程度上引导教师改变自己的做法,改变自己的角色。它不再
是单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一位对儿童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支持
者和创作者。它与学生的关系通过一次次地教学,不再是一位至高无
上、不可侵犯的老师了,而是一位能与孩子一块儿活动、一块儿学习、
一块儿游戏的好朋友。 如教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中的《干点家
务活》一课,通过一系列的师生共同活动,让学生体验由劳动而带来
的分享、感恩、回报所带来的快乐,而感受到创造快乐与人分享快乐
是一种人间的真情交流和心灵沟通,也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友谊。根
据《道德与法治》课活动性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二年级《我们分享 我
们快乐》这节课时,把整节课设计以游戏的形式展开。具体安排如下:
全班分成8组,每组4—6人。每组成员围坐在一起,力求把教学活
动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融合,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与主体性,在参与、合
作中体验分享的快乐。我设计了如下游戏: 师:(过渡)小朋友,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课
件出示:下雨天,同学们陆续回家了。一个同学站在校门口,焦急地
望着天空。这时,小明同学拿着伞刚要回家,小明该怎么办呢? 师:
你们想小明会帮助他吗?怎么帮助?老师补充一下,小明家离学校很
近。请大家小组内以游戏的形式演一演。 游戏结束后,出现了这样
三种情况: 1、小明把伞借给那个同学,自己冒雨回家。 2、小明让
这个同学在学校等他,他回家取伞给他。 3、小明把这个同学送回家
后再回家。 我让学生根据这三种情况进行集体讨论,生1:选第二
种。因为小明离家很近,所以 他可以回家取伞借给这个同学。 师:
为什么选第二种而不是选第一种或第三种呢?生2:选第一种情况,
小明自己衣服会淋湿,会着凉感冒。第三种情况也不合理。如果同学
家很远,他就会走很长的路,花很长时间,所以是第二种情况合理。
师:对,在生活中你可能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况。老师希望你们在帮助
别人时,能正确选择最好的办法。 在上面的游戏中,学生与其他小
朋友的交往互动中,鼓励学生迈出自己的小天地,与同学进行交流,
多听听别人的见解,发表自己的意见,选择最优方案,获得新的启迪。
在游戏活动中,同学之间互相关爱,公平对待,通过角色的转变,获
得自身的发展。
二、从学生的层面来看,从三方面来说
1、从生活实际,基础做起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基础。教师应首
先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设计教学,同时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丰富
和提示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他们对社会的认识。例如,教学《亲亲
热热一家人》时,从展示台“我来介绍我的家人”入手,先请孩子们
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了解自己的家人,在课堂上通过向小伙伴、老师
介绍自己的家人,增进儿童与家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从而培养儿童
对家的自豪感和对家人的情感,体味一家人的幸福。《道德与法治》
课程从儿童的生活出发又走向儿童的生活,引导学生感受家庭的幸
福、校园的可爱、社区的美好,从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
和生活习惯,学会生活和做人。
2、多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汇报交流的小组形式开展活动
教育的目的是促使学生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关注学生当下的
活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帮助学生形成积极
的观念,为学生今后的生活奠定基础。如在教学《上学的一天》“过
马路”这一节课中,通过让学生先观看课件,让部分孩子根据课本“小
剧场”学走人行横道线的提示,然后模仿生活中的实际情景来表演如
何过马路,再请孩子们结合生活常识讲讲平时过马路的经验或者体
会,最后,结合“法治墙”板块的内容让孩子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
知道哪些道路是安全或危险的,让孩子的上学之路更安全。课堂教学
要把知情意行结合起来,让儿童学以致用,解决儿童生活中的实际问
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儿童的生活。
3、学生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养成良好习惯,追求健康成长
《道德与法治》课程以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从儿童的生活
原型出发,重新融入儿童生活中,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做人。所
以,课堂的学习不能只局限在教室,而应该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学生
的生活中去,让学生在生活中发挥作用,学以致用,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从学法的层面来说,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畅所欲言,培养孩子
的语言表达能力。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知识经验少,但是教学时如果教师能注意引
导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唤起他们对生活对周围环境的所见所闻,这时
同学们的发言会特别积极,如教学《家乡变了》这课时,为了让学生
更好地了解我国环境污染和破坏的情况,知道“三废”污染的严重性,
理解环境为什么亮出了“黄牌”,这时可让学生谈一谈身边看到的污
染的情况。这时同学们的发言非常积极,争先恐后,抢着回答:“车
子排出的废气,工厂冒的黑烟,污染空气,灰尘非常多,穿一天的衣
服,领子就很黑了。”有的说:“工厂排除的污水流入河流、池塘,
河水被污染了,鱼常常被毒死很多”。有的说:“废渣、垃圾处处可
见,看到可难受了。”有的说:“有的人不讲文明,垃圾乱扔,苍蝇
到处飞。有的还从楼上往下乱扔东西,都砸到了过路行人。”……这
时老师再引导大家说一说,环境污染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我们应
该怎么办呢?这时,同学们又争先恐后地说了,有的说:“我们要多
种些花草树木,美化我们的家乡。”有的说:“我们要增强,法律意
识,要用法律法规来保护我们的家乡”。有的说:“保护环境,人人
有责;我们应该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就这样,在同学们
激昂的发言中,课结束了,效果非常好。 又如在教学《我的家乡》
一课时,可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和所见所闻,谈一谈发展经济的意义,
这个问题对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但是只要引导好,孩子们同样能说
出所以然来。有一个同学这样说的:“我的家乡原来是一条崎岖的小
路,一到下雨满是泥泞,无法行走。现在已是一条宽敞的公路延伸到
家门口。家里电灯、电话、电视机、电冰箱、电脑样样俱全。我一定
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为祖国的经济建设做贡献” 。
四、从教学手段的层面来说,不断学习,提高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力
因为《道德与法治》大多以活动为主,所以教师的教学设计,情
境创设,图片视频,活动演示、成果展示等,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
持,为了深入推进课堂变革,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效率,很多
教师都将多媒体信息技术整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之中,取得了明
显的效果,这也是我这次学习的最大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