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业资源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资源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成都大学学报(社科)/ ̄)2006年第5期 

农业资源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姚晓佳 

( ̄tJll大学经济学院,l ̄tJlI成都610054) ・经济管理・ 

提要:《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的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中指出,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 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领先领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使农业具有长期持续发展的能力。 而农业资源如土地、水资源、劳动力和资金等作为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和条件,直接影响着农业发展和社会发展,应 得到更加广泛的重视。本文从农业资源角度来探讨中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业;农业资源;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0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42(2006)05----48--03 收稿日期:2006—07—21 作者简介:姚晓佳(1985一),女,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2003级本科生。 

随着21世纪社会经济的发展,继人口和环境两大问题 

之后,资源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其中,农业资源已成 为评价和衡量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是农业可持续发 

展的基础。所以,节约和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解决农业 资源日益尖锐的供需矛盾,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特征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中国21世纪议程》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明确 为: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食物安 

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状况, 

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地利用自然资源,特别 

是生物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以满足逐年增长的国民经济发展 

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从农业资源角度来理解,农业可持续发 展就是充分开发、合理利用一切农业资源(包括农业自然资 

源和农业社会资源),合理地协调农业资源承载力和经济发 

展的关系,提高资源转化率,使农业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优 

化配置达到农业资源永续利用,使农产品能够不断满足当代 人和后代人的需求。 

(二)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特征 

1.生态可持续性。要保证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以及农 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严格依法实行非宜农耕地的退耕 

还林、退耕还湖、退耕还草,杜绝并严惩对天然植被的破坏; 严格控制各种危害农业生产的污染源,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和 

污水处理,改善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只有遵循自然生态规 

48 律,保持生态平衡,才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2.经济可持续性。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农业产量稳定 

持续增长,农产品质量不断改善,农业生产率稳定提高,农民 

收入和农业经济效益可持续增长。 

3.人口适度性。人口是重要的经济资源,但是作为消费 

者又给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 

必须控制人口数量,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增加人力资源的资 

本存量,才能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 

4.农业增长方式的集约性。科学技术是农业可持续发 展的动力源泉,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来装备农业, 

利用现代管理手段来管理农业,优化农业产业和产品结构, 

改进资源利用方式,增加农业投入,持续提高资源产出率和 农业综合生产力。 

5.目标的多元性。农业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提高农业产 品的产出率、产品质量和农业经济效益,而且要注重生态效 

益和社会效益,把社会进步和资源环境保护放在首位,将生 

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三者统一。 二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我国农业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阶段,但是 当前我们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一是农业资源承受的压力增长。中国的自然资源总量 

大,但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较小,并且人均资源数量和生态 质量仍在继续下降或恶化。就农业资源来说,农用地总面积 

98.55亿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3,人均8.0亩,约占世界人均 

量的30%。其中,耕地面积18.37亿亩,居世界第四位,

人均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41亩,占世界人均量的40%。我国的人均耕地资源、草地 

资源、水资源分别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3%、40%和 

30%。地少人多、资源紧缺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目前浙江、福 

建、广东、上海等7省市人均占有耕地已低于联合国的警戒 

标准。根据预测,我国在2030年达到人口峰值前还要增加3 亿多人,有关农业资源的制约还将增大,因而我国的粮食安 

全问题、资源利用问题,时时为国人、世人所关切。 

二是资源过度利用严重。水土流失面积在增加,边治理 

边破坏现象严重,近1O年间新增治理面积20.4万平方公里, 

但同期新增水土流失面积54.3万平方公里,后者是前者的 2.7倍;草场退化有增无减;水土流失面积每年大约以1万平 

方公里的速度在扩展。 三是资源利用浪费严重。农产品低质、低档次大量生 产,国内市场销售不畅,国际市场竞争力不强,造成资源闲置 

和浪费。从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来看,化肥仅为30%,灌溉水 

不到40%,农业副产物还不足2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 

平,同时还加大了对环境的污染。 

四是我国当前资源管理及有关法律法规中存在的问题。 

没有完善资源管理的法律体系和资源产权制度,采用不适当 行政干预的方式分配自然资源,严重阻碍了资源的有效配置 

和资源产权制度的建立以及资源市场的培育。 

加之,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污染严重以及管理 

机制不规范,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我国人多地少,仍属发展中国家,理所当然要把发展生 

产力放在首位,但与此同时要切实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努力 实现农业生产持续性、经济持续性与生态持续性的统一。我 

们要认真贯彻我国可持续发展及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方针和 

原则,切实加强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促进我国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制建设和管理 

一是完善资源管理的法律体系,完善资源产权制度。一 

方面,应该尽快由全国人大出台一部仅次于《宪法》地位的有 关《自然资源的基本法》,加强对部门资源法的协调作用,并 

在自然资源基本法的指导下,出台有关《资源管理组织法》。 

另一方面,更新充实现有的法律法规内容。对现有部门资源 

法中不符合资源整体性原则的内容,以及与资源可持续发展 

原则相悖的有关内容加以修改;对各自然资源部门法中相互 

矛盾、重叠的有关条文,加以修正。 

二是改革资源管理体制,强化产权管理、价格管理和综 

合管理,建立办事高效、管理手段先进、运转协调、行为规范、 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资源管理体系,改变现有资源管理分 

散、管理手段乏力的局面。建立资源综合协调管理机构,统 一协调管理自然资源,消除现行的部门分割管理所造成的弊 端。做到资源管理有统一的协调机构、统一的法律法规、统 

一制度保证,确保自然资源整体性、持续性开发和利用。就 

农业资源管理方面而言,涉及农、林、水、土、气等多个部门, 

综合协调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三是建立自然资源信息中心,实现自然资源信息共享, 

建立资源分析与决策机制。对于我省,应把自然资源信息库 的建立与数字化建设的工作结合起来。 

四是加强资源及资源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唤起全民合 

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 

(二)把加强农业基本建设与改善生态环境结合起来。 

把农业基本建设与生态建设目标相衔接,把有关生态工 

程作为农业基本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基本建设的一 项重大指导方针,是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利的具体措 

施。改善生态环境、合理利用和保护农业资源,当前重点应 

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加快大江、大河、大湖治理和增强防洪抗 

旱能力,发展早作节水农业,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停止大江、 

大河上中游天然林采伐,进行植树种草、小流域治理和坡耕 

地改造,加强水土保持;改造中低产田和提高现有耕地综合 生产能力,保护后备资源和保持生态平衡;治理草原退化、沙 

化、碱化,建设和保护草原;对过度开垦的土地,逐步还林、还 

草、还湖等。坚持有偿用地,有借有还;尽可能利用各种空闲 

地,减少占地损失;有计划地开垦边远地区的宜农荒地。还 

要防止工业“三废”直接排人农业环境而造成危害;严格控制 

乡镇企业的污染源;控制农业自身的污染源,防止过量使用 

氮素化肥,避免农用水体富营养化等等。这些重大的农业基 本建设工程,对生态建设有着直接的巨大作用,同时也使生 

产得到了发展。 

(--)建立中国特色可持续集约农业技术体系 

从中国国情出发,人多地少资源缺,因而在可持续发展 

战略和农业现代化的总目标下,要走有中国特色的既高产、 

优质、高效,又可持久发展的可持续集约化农业道路。该模 式的实质在于实现高产、优质、高效、集约农业与环境生态可 

持续性的协调统一。它重视科学增加投入的决定作用,强调 

了化肥、农药、水利、机械等现代物质文明和科学技术的重要 

性。具体而言,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来装备农 

业,利用现代管理手段来管理农业,优化农业产业和产品结 

构,改进资源利用方式,增加农业投入,持续提高资源产出率 

和农业综合生产力,实现集约化经营。 

(四)建立中国特色的资源节约型农业发展道路 根据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情,紧紧围绕农业增长 

方式转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地、节水、节肥、 

节药、节种、节能等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为 (下转7l页) 

4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调戏金 ̄l1)L,直接酿成了金 ̄l1)L的悲剧;他是那么地热爱女 儿,尊重女儿,将女儿当神仙来崇拜,却又轻薄地说尤氏姐妹 

是一对“尤物”,直接促成了柳湘莲悔婚,尤三姐自刎;他无微 不至地关心、体贴着、f环,公子少爷脾气一发却照样踢得袭 

人吐血;他憎恶环境的恶浊和现实的污秽,却不敢作有效地 

改造和抗争;他渴望自由,追求个性解放,却一直过着散漫无 

为的生活,对现实从未有过积极的应对行动。他这也反对, 

那也反对,就是不敢反对封建家长。比如他在向黛玉发誓的 

时候就这样说:“除了老太太、老爷、太太这三个人,第四个就 

是你妹妹了。”可见,最直接代表封建势力的这三位家长,他 是不敢反对的。岂止 敢反对,而且在他心中占据着最优先 

和重要的地位。 富贵之乡的他不知道什么叫坚强也不懂什么叫反抗,是 

环境让他没有了反抗的能力也是环境让他要反抗周围,可是 他只学会了逃避,最后当一切希望都破灭的了时候,逃离这 

个世界,但选择了出家,实际也选择了放弃。 

新人形象的典型性和独特性 《红楼梦》作为天: 作家曹雪芹的天才杰作,作为中国古 

代最优秀的现实主义小说,作为清代百科全书式的伟大作 品,它既是它的时代的表现,它又表现了它的时代。它以宝 

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以贾府由盛到衰为副线,全面 

地反映了清代社会以至整个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 的各个方面,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揭示了 

它必然走向没落的命运。而贾宝玉也作为这个“典型环境” 

中产生的“典型人物”。他执著于真实的人生,崇尚生命智 

慧,渴慕人生自由,追求生活的理想和理想的生活。我们似 

乎可以看到初步民主主义精神的轮廓和雏形,这在我们古代 现实主义作品中无疑是“新人的典型”。即如蒋和森《红楼梦 

论稿》所云:贾宝玉“是带着新的光彩、新的意义走进中国文 

学发展的长流中来的。他的爱情理想、生活追求、思考方式 及他在反封建主义的道路上所跨过的那许多足迹,我们还不 

曾在《红楼梦》以前的文学作品中看到过这样丰满而又有机 

地结合在一起的典型,并且以这样一个新鲜的姿态呈现在我 

们的面前。”但贾宝玉又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十分独特的、充 

满深刻矛盾性和复杂性的艺术典型,他的形貌、言语、思想、 性格、行为等,我们似乎都很难找到准确而恰切的语言加以 

描述和概括,正如同脂砚斋这样评价贾宝玉:“说不得贤,说 

不得愚,说不得不肖,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正大光明, 

说不得混帐恶赖,说不得聪明才俊,说不得庸俗平(缺字),说 

不得好色好淫,说不得情痴情种……”。 

小说的基本审美范畴是典型人物的塑造。小说家对于 

生活的反映、解释、说明,审美情感的寄托、审美理想的表现, 

是通过实体感很强的典型形象的塑造来完成的。曹雪芹正 是通过对贾宝玉形象的塑造,刻画了贾宝玉如此众多的“说 

不得”的性格特征,表现了贾宝玉形象独特的审美特质和作 

家独特的审美情感和深厚的审美意蕴。 

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第一主人公,是曹雪芹满怀激情 

和理想,倾其心血和才华创造的艺术形象,他的女性化特点 

与女性化性格,他的叛逆与顺从、反抗与妥协、坚强与懦弱、 初步民主主义者的先进性与封建贵族家庭少爷公子的局限 

性,使他成为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全新的艺术典 

型。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云:“至于说到《红楼梦》 

的价值,可是在中国的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 

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 

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 物。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 

破了。”且不谈《红楼梦》的其他成就,仅就贾宝玉这个典型形 

象的独到创造,就可看出曹雪芹对“传统的思想和写法”的 

“打破”和《红楼梦》这部伟大小说的创新价值。 

(上接49页)重点,:大力推广应用节约型的耕作、播种、施 

肥、施药、灌溉与旱作农业、集约生态养殖、沼气综合利用、户 

用高效炉灶、秸秆综合利用、农机与渔船节能等节约型技术, 

促进我国农业尽快走上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 

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道路。 (五)科教兴农是解决农业资源短缺问题的根本出路 

总之,要实现农业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传统农业 

向现代农业转变,资源利用从粗放向集约转变,科技进步将 

成为主要推动力,要进行一次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才能大幅 

度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经济产出率,从根本上解决我 

国农业资源的短缺和持续利用问题。 

中国农业的未来任重道远,但是只要我们认真分析面临 的困难,积极采取解决措施,如开展生态农业、集约化农业,建 

立健全资源产权制度、农业自然资源的评估方法和有关农业 

资源的法律法规等,节约农业资源,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农业 

资源的浪费,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增强农业资源对农业可 

持续发展的保证程度,就可以实现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 白皮书[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1994.77—86 [2]・FAO・迈向2010年的世界农业[c]・第27届国际会议 (年会)论文集.1993.11. [3]胡柏青,龙瑞玲.加快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立法促进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中国统计年鉴编辑部.中国统计年鉴2oo5[z]. 

71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