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得体会:对高质量发展的几点思考(最新)

心得体会:对高质量发展的几点思考(最新)

心得体会:对高质量发展的几点思考(最新)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 实施宏
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何立峰 围绕高质量发展
的内涵、思路和举措进行了发言。对高质量发展的认识是个不断 深化的过程,其中有三个
问题值得思考。
一是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性、协调性。 首先,高质量发展内涵的系统性表现为 三个方
面的统一。在宏观层面上,表现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增长动力的转换; 在中观层面
上,表现为经济结构的优化,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快速 成长;在微观层面
上,表现为产品和服务质量、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以及市 场活力的提升。可以说,微
观主体的活力和克争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是实现 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的基
础,是提升供给质量的着力点。其次,高质 量发展不是片面强调经济和产业的发展,而是
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 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更加兼顾效率与公平,体现了创
新、协调、绿色、开放、共
享的发展理念。因此,高质量发展需要从产业体系、市场体系、收入分配体系、 绿色发展
体系和全面开放体系等方面系统推进,从而解决我国经济体系内在的不 平衡不充分问题。
二是真正发挥创新的战略支撑作用。 我国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过程也是从后 发追赶
向前沿迈进的过程,创新是引领这一历史性转变的第一动力。改革开放 年,我国科技水
平和创新能力有了长足进步,但基础研究薄弱、关键技术不足、 创新底子不牢等问题亟
待破局。迈向高质量发展正值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的机会窗口,能不能抓住这个难
得的历史机遇,关键靠创新。创新是我国实体经 济的最大短板,相当多的企业创新能力
低、创新动力不足、管理水平不高,劳动 生产率、资源利用效率、信息化水平和产品质量
效益等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因 此,需要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等投入,在新一轮技
术革命中掌握核心技术 和主动权;需要提高创新效率,建立与创新型国家相适应的富有活
力的创新体系; 需要促进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与商业模式
创新等 各种创新,推动传统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和新产业,
催生新经济增长点,形成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三是切实发挥改革的关键作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改革是高质量发展 的制度
保障。过去的5年,全面深化改革深入推进,四梁八柱式的改革框架已经 基本确立,下一
步关键是如何推动重大改革举措切实落地。 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 表明,推进改革也要秉

40
承“工匠精神”。要更加聚焦关键领域的核心问题和难点 问题,实施精细化改革和精准打
击,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制度根基。

对在内陆发展核电的几点思考
我国核电发展是从沿海起步的,目前国内对“内陆是否有必要发展核电”和
“内陆核电是否安全可行”或存争议。但从国际经验和一次能源供求形势来看, 发展内
陆核电是可行的。
核电布局规划要与时俱进
我国的核电建设是在沿海率先开放的总体战略下起步的。核电站首先建在沿 海地区
主要出于三方面考虑:一是起步阶段对核电的安全和环保极其谨慎,滨海
核电站的取水和排水条件被认为更安全稳妥;二是便于缓解沿海地区突出的一次 能源短缺
问题;三是核电投资大、电价贵,沿海地区有能力承受“高来高去”的 电价。

事易时移,今天核电的发展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我国核电建设已积累 了丰富
的经验,技术日臻成熟,内陆滨河核电站的安全和环保问题可以解决;内 陆地区一次能源
和电力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内陆地区对核电电价承受力已经大大 增强。因此,核电布局规
划应与时俱进,适时调整。
在法国、美国、德国等核电大国,内陆核电站的数量都超过滨海核电站。法 国的20
座核电站58台机组中,内陆滨河电站数量占 75%,机组台数占69%, 装机容量占65.1%。
美国内陆核电的站址数、机组数和装机容量则分别占总数的 77.3%、75.7%和75.7%。而
且,国外也没有先发展滨海核电后发展内陆滨河核 电的规划思路。
核电站是建在滨海还是内陆滨河,国外首先考虑的是当地的电力需求、一次 能源情
况和电源布局等经济社会因素,对两者的厂址选择标准并未刻意区别
能源短缺是发展核电的动因
一次能源短缺将取代装机不足成为主要矛盾。装机滞后直接导致了 2002年 以来的全
国电力短缺,也激发了各地空前高涨的电力投资热情。 2003年和2004
年,全国新投产的装机容量分别达到 3484万千瓦和5055万千瓦,打破了世界纪 录。不
完全统计,2005年全国发电装机总容量达到4.3亿千瓦。
但隐忧是:以火电为主的装机骤增,必将使一次能源短缺问题更加突出。2005 年煤
炭缺口在1亿吨左右,煤炭的增产和运力紧张问题短期难从根本上改观。随 着电力项目陆
续投入运行,一次能源短缺和装机骤增的矛盾可能愈加突出。
一次能源自给率低的内陆地区将受更大影响。内陆相当一部分地区的一次能 源自给
率很低,煤炭消费对外部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大。湖北的情况最严重,丰富 的水电资源将基
本开发完毕,一次能源自给率只有10.8%,远低于广东(21.8% )、 江苏(21.8% )和福
建(21.1% )。而山西、河南、内蒙古、陕西和河北等产煤 大省也在奋力自保,要求产煤
优先满足本省需求。河南甚至预计,到 2010年和
2020年,本省煤炭缺口将达到 2000万至4000万吨。
近一轮的全国电力紧张中,部分内陆地区的电力短缺严重程度并不亚于沿海
发达地区。沿海地区尚可进口一次能源,而许多内陆地区只能依赖国内。面对以 两位数增
长的能源需求和越来越高的对外能源依存度,一次能源短缺将严重制约 内陆经济发展。因
此,发展核电就成为缓解内陆一次能源和电力紧张,优化电源 结构的较佳方案。
消除内陆发展核电的忧虑
现有技术可以解决内陆核电的安全和环保问题。由于内陆厂址的取水、人口 和扩散
条件等环境因素较滨海厂址复杂,国内对内陆建核电站在技术上的担心主 要集中在“安全
性”和“环保”两个问题上。从国外经验看,在厂址选择、设计、 建设的标准和法规上,
内陆滨河(湖、水库等)核电站与滨海核电站没有本质区 别。主要差异是选址评价的侧重
点有所不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