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故意不签劳动合同怎么处理
劳动法(labourlaw),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
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它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
的法律部门;它是从民法中分离出来的法律部门;是一种独立的法律
部门。这些法律条文规管工会、雇主及雇员的关系,并保障各方面
的权利及义务。
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人单位在与员工建立劳动关系后的一个月内必须签订书面的劳动合同,否则从第二个月开始,要向
员工支付双倍工资。面对以上的规定,目前绝大多数企业为了避免
二倍工资的处罚,都能自觉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
但目前在广东省内却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员工入职后,以各种理由,故意不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并在工作一段时间后,以
未签订劳动合同为由,要求用人单位支付二倍工资。
这种情况有两个特点:一是多出现于对员工要求不高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二是集中、批量发生,即在一个公司同时入职的数个员工
的身上同时发生。我们暂且称之为“骗赔”行为。
遭遇到“骗赔”的公司,往往会遭受一定的经济损失,并且还会影响公司正常管理的进行,如影响正常生产进度,员工稳定性降低,生产士气受到影响等等。
通过很多案例可以看出,骗赔现象的出现,部分员工本身明显存在着恶意。
法律法规固然要遵守,员工的权益固然要保护。但针对这种恶意行为,企业应该有自我保护的对策。
一、相关法规解读
1、《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五条:“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经用人单位书面通知后,劳动者不与用人单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书面通知劳动者终止劳动关系,无需向劳动者支付经
济补偿。”第六条:“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劳动者不与用人单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书
面通知劳动者终止劳动关系,并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的规定
支付经济补偿。”
根据以上规定,自用工之日起一年内,如员工故意不签劳动合同,用人单位有权与其终止劳动关系。但需注意按终止时间区分两种情形: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用人单位如因员工拒签劳动合同而终
止劳动关系,此时无需向员工支付经济补偿金;但自用工之日起已超
过一个月(不满一年),用人单位如需终止劳动关系,则必须支付经
济补偿。用人单位的以上做法均不属于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因此不
需要按照《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七条的规定向员工支付二倍的赔偿金。
但是,该条文并未说明用人单位是否需要支付二倍工资。
2、《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广东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关于适
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动合同法>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以
下简称:《指导意见》)第二十一条规定: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
不足一年,用人单位有足够证据证明其与劳动者未能签订书面劳动
合同的原因完全在劳动者,且用人单位无过错的,用人单位无须支
付两倍工资。但用人单位提出终止劳动关系的,须支付经济补偿金。
该规定在《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用人单位如果有证据证明未能签订劳动合同责任完全在劳动者,就无需支
付二倍工资,但因用工已超过一个月,用人单位提出终止劳动关系,仍需支付经济补偿金。
二、对策
1、员工故意不签劳动合同时,如何避免支付二倍工资。
首先,根据《指导意见》的规定,关键是要保留证据。例如,可以在入职时让员工确认送达地址或送达人,然后将劳动合同及签订
劳动合同的通知书送达给员工;还可以与员工约谈并进行录音录像,
以证明不签劳动合同的责任不在用人单位一方。
其次,加强劳动合同文本及签订流程的管理。例如,在给员工发放劳动合同文本时要求员工签收,由专人跟进劳动合同文本的签字、存档等工作。
2、在员工故意不签劳动合同时,如何避免支付经济补偿金。
首先,对于已经发现故意不签订劳动合同的员工,应根据《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五条、第六条赋予的解除权,早日通知其解除
劳动合同,这样一方面能降低经济补偿金的数额,另一方面用人单
位也能把握用工的主动权,保持用工的稳定性。
其次,从规章制度层面对以上行为进行规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十九条规定:“用人单位根据《劳动法》第四条之规定,通过民主程序制定的规
章制度,不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规定,并已向劳动者公
示的,可以作为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依据。”
依据以上规定,用人单位可以在根据合法程序制定的规章制度中,作出以下规定:“员工应在入职后一个月内,配合人力资源部门签
订劳动合同。员工拒不签订劳动合同,经公司催告2次,在收到催
告信后3日内仍不配合人力资源部门签订劳动合同的,将给公司的
用工管理造成不良影响,视为严重违反公司规章制度,公司有权解
除劳动合同并且不支付经济补偿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