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移动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的微信公众号服务模式创新_谢文亮

移动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的微信公众号服务模式创新_谢文亮

2015

年1

月第26

卷第1

http://www.cjstp.

cn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5,26(1):65-7265基金项目:

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

在编科技期刊语义化及关键技术研究(2012B060200013);2013

年广东省学科建设专项政策咨询项目

广东高校学报体制改革和发展研究2013ZCZX0006)

作者简介:

谢文亮(ORCID:0000-0002-9049-7392),

硕士,

编辑,E-mail:xwl@gdufe.edu.cn移动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的微信公众号服务模式创新

■谢文亮

收稿日期:2014-09-16

修回日期:2014-12-19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编辑部,

广东省广州市赤沙路21

号510320

摘要【

目的】

探讨微信公众号服务模式,

加深学术期刊对微信公众号服务的了解,

引起学术期刊对微信公众号应用的重

视。【

方法】

针对学术期刊在微信公众号服务的具体应用上缺乏研究,

以致其服务模式尚未成熟的问题,

分析了学术期刊微

信公众号服务现状以及其不足。【

结果】

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理念和改进措施,

包括功能建设、

编辑加工、

信息服务和出版、

者互动服务、

移动宣传、

网络编辑人才的培养等创新模式,

尝试建立一种适合学术期刊的微信公众号服务模式,

推动微信公

众平台在学术期刊中的应用,

达到最大化发挥微信的公众服务功能。【

结论】

随着学术期刊移动数字化建设的深入,

微信公

众号服务将在学术期刊中得到推广普及。

关键词微信;

公众号;

学术期刊;

优先出版;

微信公众平台

DOI:10.11946/cjstp.201409160897

2014

年8

月7

日,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

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

简称《

规定》),《

规定》

中明确指出“

鼓励各级党政

机关、

企事业单位和各人民团体开设公众帐号,

务经济社会发展,

满足公众需求”[1]

在移动互联

网时代,

微信公众号服务模式在商业、

政务、

公共

服务等领域已得到普及应用,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

总局也启用了“

中国新闻出版”

和“

国家版权”

两个

政务微信公众号对外服务。

微信公众号[2]

是腾讯

开发的,

由客户申请接入的移动公众服务平台,

户无需进行重新开发,

便能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提

供的如即时信息推送、

界面个性化管理、

移动支

付、Web2.0

等服务;

只要利用该服务平台中提供

的高级接口,

便可将已有的传统服务移植到公众

服务平台中来。

学术期刊界也开始关注微信公众号服务在办刊

过程中应用,

并提出了不少有建设性意义的方法,

利用微信进行稿件的远程校对[3]

利用微信平台构

建科技期刊影响力和传播力评价指标体系,

丰富了

替代计量学(altmetrics)

理论[4]

将微信平台应用于

科技期刊的审稿、

组稿、

定稿以及人性化读者服务

等[5]

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实现科技期刊的多极传播与精准传播[6]

将微信公众平台作为交流平台,

供信息服务、

互动交流等[7]

文献[8]

调研了微信公

众平台在医学期刊的各种应用现状;

文献[9]

通过

对600

名读者对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的需求进行

调研,

并给出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的功能建设建

议,

然而,

文献[3-9]

中研究的对象仅是微信应用

的一个方面,

没有将微信公众平台提升为一个新的

出版服务模式进行研究,

并研究利用该服务模式创

新学术期刊的各种服务功能;

缺乏系统研究微信公

众服务平台的功能建设、

管理理念、

应用实践、

以及

网络编辑人才培养等。

1

微信公众号服务是学术期刊数字化建设

的重点

在学术期刊数字化建设中,

微信公众号服务成

为读者服务的首选。

一方面,

是因为使用微信公众

号服务的客观条件已经形成:

首先,

由于移动智能终

端强大功能的完善,

无论是安卓或是IOS

系统,

都有

一系列的配套办公软件,

使得读者可用iPad、

手机等

移动智能终端进行阅读、

办公等;

其次,

移动网络访

问网页的速度日益改善,3G

网络已经得到普遍运

用,4G

网络正在成为主流,

国家重视WiFi的基础设

2015

年1

月第26

卷第1

66http://www.cjstp.cn施建设也带来了移动网络的极大改善,

加快学术期

刊实施移动在线办公、

移动查稿、

信息推送、

移动订

阅等移动公众服务的步伐;

最后,

读者阅读习惯的改

变,

如信息的即时阅读、

碎片化阅读、

浅阅读适应了

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阅读需求[10]

另一方面,

其它类

型的读者公众服务模式尚未形成规模:

基于传统互

联网的学术刊期刊公众服务形式如官方主页、

官方

微博、

采编系统、

电子邮箱服务等无法像移动公众号

服务那样达到随时、

随地等服务效果,

一些文献虽提

出了学术期刊自行开发和运营App[11]

然而,

专门

的学术期刊App

运营需要App

研发、

服务器环境的

架设和维护、

日常运营管理等,

必须配备有专门的技

术人才,

整个运营过程需要花费很多人力和物力,

应用上遇到了瓶颈,

这对目前学术期刊来说,

尚不可

行;

学术期刊的读者广泛使用微信,

在移动互联网时

代,

每个学者几乎人手一部智能终端,

每个智能终端

都安装了微信,

这为学术期刊推行微信公众号服务

提供了可行性。

因此,

利用微信公众号服务读者是学术期刊数

字化建设的一个重点。

微信公众平台利用其自身移

动互联网平台优势,

为学术期刊提供了一个巨大的

发展平台,

学术期刊只要在微信公众平台上注册一

个公众号,

就能利用微信的平台优势发展移动公众

号服务。

2

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服务的功能优势

学术期刊微信公众服务平台融合了多种媒介,

实现全方位服务,

为学术期刊的信息发布、

文章内容

发布、

优先出版、

稿件状态查询、

移动在线投稿、

稿、

编辑加工、

读者关系维护等提供一个功能强大的

服务平台。

(1)

建设与维护方便

功能建设与维护。

由于微信公众服务平台是由

腾讯提供的,

学术期刊无需花大量的办刊经费进行

建设和维护,

仅需在线申请帐号,

并利用现有生成模

块对期刊功能菜单、

界面、

期刊公众号二维码进行生

成,

并实施个性化建设;

利用其提供的高级开放接

口,

将学术期刊已有的官方主页、

采编系统、

期刊微

博、

博客融合到微信公众号中来。

微信认证安全建设。

在传统的互联网主页中,

由于利益的驱动,

一些论文中介伪装学术期刊官方

主页,

并且采取搜索引擎优化和宣传方法,

将其在搜索引擎中的排名操纵居前,

使得读者在缺乏官方网

址、

投稿方式等相关可信信息源的情况下受骗,

遭受

财产损失[12]

微信公众号可采取认证方式[2]

避免

作者受中介所骗,

增加作者对期刊的信心。

(2)

强大的传播功能

首先,

传播速度快。

微信具有庞大的用户群,

息传播速度呈几何级增长;

微信具有随时、

随地信息

传播的特点,

使得学术期刊能即时将信息传送到读

者阅读终端。

其次,

全媒体宣传传播。

通过二维码作为传播

介质,

实现印刷介质、

电子介质、

视频等多种媒介融

合宣传传播,

有利于扩大学术期刊的宣传力度;

利用

微信公众号提供的分享、

转发、

转载等媒介传播手

段,

可实现期刊公众号二维码迅速在大范围内传播。

第三,

自媒体传播。

微信公众号的转发、

分享、

讨论等几种读者参与的方法,

实现微博、

博客、

微信、

电子邮件、QQ、QQ

群等媒介融合。

如“

发送给朋

友”

将文章发给微信朋友、

微信群;“

分享到朋友圈”

将文章转发到QQ

博客(

朋友圈)

上,

只要关注的该

朋友圈的人就能即时收到分享的内容;“

分享到腾

讯微博”

将文章转发到微博上,

字数有限制,

不过

通过其提供的“

复制链接”

实现将全文链接提供给

微博读者;

同样,“

发送邮件”

和“

复制链接”

结合起

来,

实现文章的邮件传播;

而将“

复制链接”

与QQ

或QQ

群结合,

则实现了将文章以标题和链接的形

式,

转发给读者的朋友圈。

因此,

以学术期刊微信

公众平台为中心的读者自媒体读者圈的建立,

利于期刊信息的传播、

读者数量的发展和宣传效

果的扩大。

(3)

实现移动办公与出版

移动办公。

微信公众号提供接口,

实现原有的

采编系统与微信公众平台无缝链接。

采编系统的所

有功能都可在微信公众平台上运行。

通过微信公众

号的接口,

学术期刊将采编系统嵌入到微信公众平

台里,

实现了读者移动查稿与投稿、

专家移动审稿、

编辑移动审稿及编辑加工、

发行人员移动发布文章

内容等,

整个学术期刊的移动出版流程都可在微信

公众平台中实现。

即时期刊信息推送。

微信公众平台服务是基于

移动网络的服务模式,

能实现实时信息服务:

只要有

移动网络存在,

便可提供无地点限制的服务;智能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