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甘肃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甘肃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甘肃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斯丽娟

【摘要】: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未停下过脚步,但是由于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大,传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造成了对生态的过度消耗,以至于全球生态资源的存量下降、资源再生能力不足,而生态作为较为稀缺的资源,已经不能再按原有的模式进行利用,必须创新人类生产和利用生态的模式。生态补偿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区域之间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生态补偿作为一种新型环境管理制度,在协调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维护社会公平等方面的效果日益显著,一直是近几年来中国生态环境保护中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建立高效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已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由于生态补偿问题具有较强的空间尺度特征,目前,对于国家层面和区域层面的生态补偿研究较多,但是,针对某一省份的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还处在摸索阶段,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省份,怎样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难题,本文试图从省域的视角研究甘肃生态补偿机制的运行及其在重点领域的具体实践,探讨甘肃生态补偿的实现方式。 论文首先回顾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公共物品理论和外部性理论,指出了它们在生态补偿机制构建及实践中的重要作用,说明了生态价值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积极意义。甘肃地处黄土、蒙新、青藏三大高原交汇地带,是中国唯一同时处于东部季风区、西部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三大自然区的省份,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这一矛盾始终存在,生态补偿工作的开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在此背景下研究甘肃生态补偿机制,通过梳理和总结相关领域国内外生态补偿机制及实践特点,阐述自己对甘肃建立重点领域生态补偿标准体系的观点。 本论文从区域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生态学、社会学、制度经济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的视角入手,以现有国内外生态补偿理论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为基础,全面梳理和审视了中国生态补偿机制的演化和发展,对中国生态补偿机制的运行及政策设计做出分析和判断,并对生态补偿在中国的实践做一梳理。在充分立足于甘肃目前脆弱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以中国开展生态补偿试点的重点领域为研究对象,在自然保护区、流域水环境、矿产资源开发、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四个具有代表性的实践领域对甘肃生态补偿机制进行了总结和探索,对生态补偿的标准、补偿方式、补偿主体确定等关键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借此希望明确甘肃生态补偿实施的标准和范围,为甘肃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及其运行提供依据和目标。最后从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总体战略、完善生态补偿的法律制度、创新生态补偿机制的财政政策、实施生态补偿机制的管理措施四个方面提出构建甘肃生态补偿机制的对策建议,为最终实现甘肃自然、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关键词】:甘肃 生态补偿 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X-01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7

 目录7-13

 图表目录13-15

 第一章 绪论15-35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15-21

 一、研究背景15-19

 二、选题意义19-21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21-32

 一、生态补偿概念21-24

 二、生态补偿机制的内涵24-28

 三、生态补偿研究与实践28-32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32-33

 一、研究内容32

 二、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32-33

 第四节 可能的不足与创新33-35

 一、论文研究可能的创新33

 二、论文研究的不足之处33-35

 第二章 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35-47

 第一节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35-40

 一、价值的涵义35-36

 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内涵36-37

 三、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来源37-38

 四、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38-40

 第二节 公共物品理论40-43

 一、公共物品研究的起源40-41

 二、公共物品的概念41

 三、公共物品的特征41-42

 四、公共物品的分类42-43

 第三节 外部性理论43-47

 一、外音肠性理论的起源43

 二、外部性的内部化43-47

 第三章 甘肃生态补偿的现实基础47-61

 第一节 研究区域自然环境概况47-51

 一、地貌特征及其地域分异47-49

 二、气候特征49

 三、水资源49-50

 四、土壤及其分布50  五、生物多样性及其地域分布50-51

 六、土地与矿产资源51

 第二节 研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评价51-53

 一、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51-52

 二、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52

 三、城市化水平较低52

 四、资源和环境压力较大52-53

 五、对外开放程度较低53

 第三节 研究区域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53-55

 一、资源性缺水以及由此引发的生态危机加剧53

 二、水土流失问题没有从根本上遏制53-54

 三、气象灾害频发54

 四、草原“三化”现象严重54

 五、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投入不足54-55

 第四节 甘肃生态补偿实施效果评价55-61

 一、资源与环境容量有偿使用政策55-57

 二、财政转移支付57-58

 三、甘肃省生态价值支付意愿评估58-61

 第四章 甘肃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61-70

 第一节 研究区域自然保护区概况61-62

 第二节 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典型案例62-63

 第三节 甘肃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63-67

 一、生态补偿的主体与客体63

 二、生态补偿的途径和方式63-64

 三、生态补偿的标准64-65

 四、生态补偿的核算65-66

 五、生态补偿投资渠道66-67

 第四节 甘肃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的思路67-70

 一、完善法规体系,建立地方补偿制度67-68

 二、完善管理体制,建立共同管理制度68

 三、完善资金投入机制,拓宽融资渠道68-69

 四、合理确定补偿标准,提高群众积极性69-70

 第五章 甘肃流域生态补偿机制70-81

 第一节 研究区域流域概况70-73

 一、流域分布70-71

 二、发展面临的问题71-72

 三、甘肃省水功能区划72-73

 第二节 中国流域内生态补偿的实践73-76  一、国内流域生态补偿典型案例74-76

 二、案例评析76

 第三节 甘肃流域生态补偿机制76-79

 一、流域生态补偿的主体76

 二、流域生态补偿方式76-77

 三、流域生态补偿标准77-79

 第四节 甘肃流域生态补偿基本思路79-81

 一、建立流域水权交易政策79-80

 二、探索流域环境协议模式80

 三、开展流域异地开发实践80-81

 第六章 甘肃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机制81-90

 第一节 甘肃矿产资源开发概况81

 第二节 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实践领域81-86

 一、中国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政策背景81-82

 二、甘肃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实施评价82-86

 第三节 甘肃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86-87

 一、生态补偿的主客体86-87

 二、补偿方式87

 三、补偿类型87

 四、补偿标准87

 第四节 甘肃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思路87-90

 一、完善矿山生态补偿的法制保障87-88

 二、健全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88

 三、推广矿山生态恢复治理基金88-89

 四、建立和完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监督管理体系89-90

 第七章 甘肃重大生态工程生态补偿机制90-99

 第一节 甘肃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发展历程90-94

 一、退耕还林工程91-93

 二、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93-94

 三、天然林保护工程94

 第二节 甘肃重大生态工程补偿机制94-97

 一、补偿标准的确定94-95

 二、退耕还林(草)生态补偿的原则95

 三、补偿方式95-97

 第三节 甘肃重大生态工程生态补偿思路97-99

 一、确定补偿对象和明确补偿范围97

 二、实施差异的补偿期限97

 三、提高补偿资金使用效率9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