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卷第2期 2011年3月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gt) Journal of Gansu Lianhe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Vo1.27,No.2 Mar.2011
论新闻侵权的抗辩事由及新闻侵权防范
杨晓峰
(兰州商学院商务传媒学院,甘肃兰州730020)
【摘 要】新闻侵权是一种不同于一般民事侵权的致害行为。新闻侵权抗辩事由是指新闻媒介或记者的 新闻活动虽然给他人造成了损害、被诉侵权,但如果存在舆论监督的需要、公正评论、特许报道权、受害人同 意、内容真实和合理使用六种事由时,该行为依法不构成侵权行为的情形,不承担民事责任。新闻媒介可以采 取避免报道内容失实、坚持角色本位、健全新闻法律制度等措施来尽量防范新闻侵权的发生。 【关键词】新闻侵权;舆论监督;抗辩事由;防范措施 【中围分类号]D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07X(2011)02—0011.05
On Torts in Journalism:Reasons of Counterplea and Prevention Measures
1 YANG Xiao—feng (School of Business Media。Lanzhou Commercial College,Lanzhou 730020,China) Abstract:Torts in journalism refer tO harm-causing behaviors that differ from general civil tort.The notion of the reasons of counterplea against torts in journalism is that although the news media or journalists’activities have caused harm tO others and are sued for,on the condition that there exist needs for public opinion supervision,fair comment,report right with special permission・consent of the victims,truthful content and reasonable use,the news activities are not regarded as torts,and the news media and journalists will not take respons.bilities in civil law.The news media can take such counter-measures as avoiding false news report,insisting on high.standard ethics。and perfecting the news legal system tO prevent torts in journalism. Key words:torts in journalism;public opinion supervision;reasons of counterplea;counterrneasure
当今世界,由于法治理念深得民心,“个人本
位”和“权利本位”意识逐渐强化,人们普遍重视公 民的私权利的保障。但是,如果过于向私权利倾
斜,忽视对正当的舆论监督和舆论评议的保护, 势必会侵害言论自由这种准公权利,最终会对和
谐社会的构建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讨论
新闻侵权的抗辩事由,在两者之间找到最佳平衡
点,既能保护好民事主体的人格权,又能更好地发 挥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作用,反映民情民意,推动
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一、新闻侵权概述
(一)新闻侵权的概念
新闻侵权是大众传媒侵权行为的简称,从目 前理论界的实际情况来看,不同领域的学者对此 具体表述不同。我国民法学者杨立新认为:“新
闻侵权,即报纸杂志故意或者过失地刊登诽谤他
人的新闻,造成受害人名誉权等人格权损害的行 为。”[1]学者们的观点还有很多,诸如“新闻侵权行
为就是在新闻采集和传播中侵害他人(自然人、法 人)人格权的一种行为。,,[ ]‘‘所谓新闻侵权,一般
是指通过新闻手段,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名
誉权、荣誉权、姓名权、名称权及其他合法权益造 成不法侵害。,,[3]“新闻侵权行为是指新闻单位或
个人利用大传播媒介,以故意捏造事实或过失报
道等形式向公众传播内容不当或法律禁止的内 容,从而伤害了公民和法人的人格权的行为。”[43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新闻侵权是指新闻
单位和个人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对公民、法人或其
他组织合法权益造成侵害的行为。
【收稿日期]2010-12-23 【作者简介】杨晓峰(1965一),男,甘肃通渭人,兰州商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大众传播和媒介文化研究。
一11
— (二)新闻侵权的形式 新闻侵权的客体主要是公民、法人及其他组
织的人格权。新闻媒介侵害公民、法人以及其他
组织的权利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一是侵害名誉权。新闻侵害名誉权是新闻侵
权中数量最大也是影响最大的一类侵权案件。名
誉是社会对公民品德、才能的综合评价。公民的 名誉不允许他人随意的侮辱、玷污和贬低。而一
些新闻媒介往往通过虚假报道,使他人的社会评
价降低,侵害他人名誉。
二是侵犯隐私权。新闻侵害隐私权也是新闻 侵权的一个重要类型,新闻以公开为要旨,而隐私
则要求保守秘密,两者性质截然相反。因此隐私
是新闻极容易触及的内容,尤其在一些性犯罪和 未成年人犯罪报道中,稍有不慎就会构成对隐私
权的侵害并造成严重后果。例如某女士受到歹徒
侮辱,警方破案后,某电视台对该案件进行报道过 程中,对被害女士身份受辱经过等进行了详细描
写,使该女士几欲轻生。此报道就构成了对公民 隐私权的侵犯,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三是侵犯姓名权。“侵害他人姓名权是指新 闻报道未经许可擅自使用他人姓名的行为,,[引。
我国《民法通则》规定,禁止盗用他人姓名、名称,
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在实践中极少发 生侵犯姓名权的新闻侵权,这一侵权方式大多被
其他方式吸收,或者与其他侵权同时出现,但应当 承认侵犯他人姓名权属于一类独立的新闻侵权案
件。
四是侵犯肖像权。肖像权是指公民的形象不 受歪曲的权利以及未经许可不得擅自使用公民肖
像的权利。我国法律规定,未经公民允许,以营利 为目的,利用公民肖像做广告、商标、装饰橱窗的
构成侵害公民的肖像权。
五是侵犯法人名称权、名誉权和商誉权。法
人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织,是指具有独立主体资 格的社会组织。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法
人与自然人一样,依法享有名称权、名誉权和商誉 权,如果新闻媒介在报道法人时,未经许可擅自使
用法人名称或者损害了法人良好的信誉,即构成
新闻侵权,应承担法律责任。 (三)新闻侵权的构成要件 按照中国大陆法系民法,侵权行为构成要件
包括四项内容,即损害事实的存在、引起损害的行
为具有违法性、导致损害之人主观上具有过错、违
一】2一 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新闻侵权
作为侵权行为的一种,其构成要件也应当具备这
些内容,但是由于新闻侵权的特殊性,使其在每个
方面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
1.损害事实。损害事实是指由于侵害人行为
而给他人带来的人身或财产上的不利益。之所以 将损害事实作为新闻侵权的第一要件,是因为“侵
权责任的主要功能在于对受害人进行补偿,因而 它应以损害赔偿为主要形式,而此种形式适用是
以损害的确定为前提的,,[引。
2.侵权行为。侵权行为是指由于过错侵害他 人的财产和人身,依法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
以及依照法律特别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其他
损害行为。除了一些特殊情况以外(如公平责
任),没有侵权行为就不可能存在侵权责任。新闻
侵权责任构成也需要新闻侵权行为,即让他人人 身、财产受到损害的新闻报道行为。 3.行为人过错。构成新闻侵权必须存在新闻
媒介或记者主观过错,过错责任是行为人通过违 背法律和道德的行为表现出来的主观状态。过错
的基本形态有故意和过失两种,而在新闻侵权领
域,过失是过错的主要形式。作出这种选择是平 衡言论自由和保护公民、法人合法权利的结果。
4.因果关系。新闻侵权的因果关系是指侵权
报道给被报道人造成损害的因素关联。如果侵权 报道给被报道人造成了损害,则构成因果关系,否
则没有因果关系,新闻媒介或记者不承担侵权责 任。
二、新闻侵权的抗辩事由
(一)新闻侵权抗辩事由的界定 新闻侵权抗辩,是指新闻媒介或记者在新闻 侵权诉讼中,针对原告的诉讼请求和主张,提出其
诉讼请求不成立或不完全成立的某种相应的事实 主张。“而新闻侵权抗辩事由,则是新闻侵权抗辩
的特定的具体事实。在侵权行为法中,抗辩是对 请求的对抗,而抗辩事由是针对承担侵权责任的
请求而提出来的具体事实,所以,新闻侵权抗辩总
是表现为具体的事由,即新闻侵权抗辩事由”[73。 新闻侵权的发生本身有其自身的特点,我们有必
要具体分析新闻侵权的抗辩事由,以正确界定新
闻侵权责任。
有学者指出,“新闻侵权抗辩事由一般不能针
对行为和损害后果之间因果关系提出,而只能否 定行为人的过错。同时,由于新闻采访和报道活
动是媒介发挥主观能动性、向公众传播信息的活
动,从信息的采集到发布往往需要一定的周期,这
就使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白助这些需要在紧急情
况下作出的有严格条件限制的抗辩事由在此无用 武之地舢E]。从法理上讲,媒介采集信息的行为没
有严格的程序性,是客观化的作业过程,只要媒介
从权威信息来源得到法律允许向公众披露的信
息,就表明信息具有极高程度的可信性和客观性;
而媒介传播信息的行为因为受到新闻本身所要求
的新颖、迅速、实效等要素的制约,用语不当或有 所疏漏在所难免,这时,就要考问新闻报道的信息
是否具有新闻价值、是否客观属实、是否公正允 当。只有这些问题得到肯定的答案后,才能说明
媒介在主观上没有过错。由此看来,新闻侵权抗
辩事由主要通过信息源、信息质等来确定媒介在
传播信息时没有过错。 (二)新闻侵权的抗辩事由 1.舆论监督的需要。舆论监督是指新闻媒介
或记者以及其他人依法通过新闻媒介发表评论,
对社会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等方面进 行批评,实行监督。“我国的新闻舆论监督实质上
是人民的监督,是党和人民群众通过新闻舆论对 各级党政机关的工作及其他工作人员、以及对社 会事务实行监督。它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国家健全发展、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舆
论监督不健全,社会就不可能具有自我发展和更
新的蓬勃生机,因此,法律必须保护公民正当行使
舆论监督权。 2.公正评论。新闻理论中的新闻评论是指新
闻媒介结合重要的新闻事实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 件所发表的言论的总称。范围包括社论、评论员
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述评等,同时还包
括新闻事件报道中对人物、作品、事件、社会现象
的评论,从性质上可分为批评和论析,前者具有谴 责的倾向,后者则不具有这一倾向。与事实的陈
述不同,评论仅为一种意见、看法的表达。西方国
家将“公正评论”作为对新闻侵权指控进行抗辩的
重要理由,以规范言论中意见的合法性,他们认为 公正的评论是法律社会的基石。“美国有关法律
规定只要评论是公正的,即可不负名誉侵权责
任,日本则明确公正评论包括三个条件构成评论
前提是真实的事实评论与公益有关而不是单纯的
人身攻击评论的对象也与公益有关或一般公众关 心的事件川E。l。所谓公正评论应包括三个方面的
含义:一是评论者主观上应出于诚意,即评论意见
是自己诚实认为的结果,而且立场公正,态度庄
重,并非出于偏袒、嘲弄和讽刺。二是评论所依据
的事实应真实。三是对学术作品的评论应对事不 对人。评论性报道是新闻报道中最容易引起纠纷
的一种形式,稍有不慎就会出现侵权现象。但只
要内容基本真实,评论与公益有关,没有恶意,
就不能算作新闻侵权。
3.特许报道权。特许报道权是指新闻媒介或
记者根据法律规定进行的报道免于承担法律责任 的权利。尽管原告因诽谤而遭受名誉上的损害,
但诽谤者极有可能受到庇护而不承担任何责 任Eu]。英美法对诽谤诉讼有特许报道权的辩护
事由,指对官方文书(包括立法、司法以及其他官
方档案、文件)和官方人员(如议员、政府官员)在 某些场合下的言论的正确报道免负损害名誉的责
任。在某种程度上特许报道权也可以称为权威消 息来源。在我国,这种特许权报道主要是指“权威
消息来源”。也就是说,如果提供新闻材料的人或
单位具有足够的权威性,使新闻媒介或记者有理 由相信该材料内容的真实性,新闻媒介或记者对
此不再负审核义务,可以在新闻作品中直接使用, 即使失实,也不承担侵权的民事责任。
4.受害人同意。受害人同意就是当事人对将 来发生的损害作出的自愿承担的意思表示。在新
闻信息的采集过程中,涉及特定人的新闻作品的
创作,往往要采访特定人本人或由其提供材料。 如果新闻媒介或记者根据特定人自己的陈述或提
供发表的材料写成文章发表,以及作品写作完成 后、文章发表前由特定人审阅并没有异议的,应视
为特定人同意。即使文章中有损害名誉的内容, 也不能主张侵权。当然,对于这种情况,新闻媒介
或记者应当承担举证责任,也就是说,能够证明作
品的发表是获得当事人同意和允许的,否则就不
能构成抗辩事由。 隐私同样具有公开性,一切属于隐私的内容,
只要经过当事人的同意,就可以公开而免受侵权
责任。当然,公开的范围有多大,是否允许新闻媒
介公开,应该听从当事人的意见。但是,每个人只
有权公开自己的隐私,而无权公开任何其他人的
隐私。这些人里即使父母、兄弟、姐妹、夫妻等都
不例外。 5.内容真实。内容真实是指新闻媒介报道的
一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