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高师声乐教学基础训练阶段的几个关键问题

论高师声乐教学基础训练阶段的几个关键问题

论高师声乐教学基础训练阶段的几个关键问题
伊春

声乐课是高校音乐专业的主干课,是音乐专业———尤其是师范类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专业技能。同时,它也是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应用最广泛的学科,其重要性显而易见。然而,在声乐教学的具体过程中,学习顺利、脱颖而出的确有其人,但学习了几年仍“不开窍”,进步缓慢甚至越唱越“没感觉”、连完整的歌曲都难以完成的也不少见。常听到学生感慨或抱怨:声乐太难学了!那么,声乐学习为什么难?难在哪里?怎样才能学好声乐呢?首先,是学生对“声乐”这一学科概念认识不足,流于表面,过于肤浅。这与近年来在校生专业素质较低有密切关系。众所周知,扩招后带来的生源质量严重下降问题使声乐教学受到很大影响和困扰。相当多的学生是临阵磨枪考入高校音乐院系,对音乐相关知识的了解十分有限。他们很大程度上把声乐等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唱歌”。往日随心所欲的唱歌现在要受到种种方法、规范的约束,反而一下子“不会唱”了,因而觉得“难”。其次,学生为了迎合高考的需要,忽略基本功的训练,在较短时间内硬要拿下超出自己实际水平的较高难度的声乐作品,以求得高分的现象也屡见不鲜。这种“拔苗助长”式的考前培训极为有害,使学生在声乐学习的道路上走了弯路,也给高校的声乐教学留下隐患。教师要花非常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规范学生的声音状态,改掉一些不良的发声习惯和毛病,这个过程是艰苦的,又是必须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会觉得自己“退步了”、思想上“受打击了”。继而导致其产生了“声乐学习难”的畏难情绪。笔者作为从事声乐教学近20年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深刻地体会到:由于我们的教学对象专业素质水平的限制和影响,声乐教学的重点就是基础训练———即树立正确、科学的声音概念,建立稳定、规范的声音基本状态,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为今后的继续学习、提高扫清障碍,这是高师声乐教学必须要完成的教学目的和任务。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把握好几个关键环节至关重要,它是教
学顺利进行和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必要保证。
一、充分认识声乐教学的特殊性
教师首先要给学生明确的概念:什么是声乐?严格来讲,声
乐有两重含义:一是从音乐学的意义上讲,凡是由人声歌唱(包
括独唱、重唱、对唱、合唱等)的音乐都称为声乐,与“器乐”相对
应;二是从音乐表演的意义上讲,只有在一定范围内、符合特定
规范的歌唱才称为“声乐”。显然,它不同于生活中的“唱歌”或歌
唱,生活中自娱自乐的歌唱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自由”,随心所
欲,没有任何负担和约束。而“声乐”就必须遵循一定的规范,掌
握相应的方法、技能,从而符合特定的要求。那么,要达到这些规
范和要求,就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技法、能力、修养等等。因此,
就要接受系统、严格、科学的训练。这个训练过程,就是声乐教学
的过程。
声乐教学的特殊性集中反映在它的“抽象”与“不确定”上。
所谓“抽象”,是指它的非直观性。我们每个人的发声“乐器”都各
不相同,声带、气息、共鸣器官也都看不见摸不着。而“喉咙松
开、”“气息下沉”、“声音位置”这些几乎每节课都会提及的关键
问题的表述只能用比喻性的甚至比较模糊的语言来表达。许多
问题要靠“感觉”来体会、琢磨。而“不确定”因素就更是让初学者
摸不着头脑。比如同样的问题,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说法、不
同的要求。确实,在公认具有科学性、系统性的声乐教学体系中,
也存在着诸多不确切、无法科学化严密控制的因素,这正是声乐
教学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也是声乐学科“教”与
“学”之所以难的原因所在。
使学生认识到声乐教学的特殊性是学好声乐的前提。有了
充分的思想准备,他们才能正确对待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
困难。

摘要:本文从高师声乐教学的培养目标以及近年来生源专业素质下降导致的教学具体情况这
一角度出发,阐述了重视和加强基础训练的必要性。并具体论述了教学实践中如何抓住
关键问题,使声乐基础训练的效果得到保证。
关键词:声乐教学基础训练教学原则教学目标

艺术平台

·114·
二、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制定阶段性教学目标
声乐教学的原则是尊重科学,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打下良好、规范的发声基础对声乐学习的整个过程将起到决定性作用,急于求成是大忌,短期内想拿下某个高音或某个作品,这些情况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并不少见。尤其是嗓音条件比较出众的同学更容易犯这个错误。结果适得其反,造成发声状态中较顽固的毛病,给今后的学习带来更大的困难。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必须认真对待。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可分别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笔者在实践中探索出一种“分段式”教学方法,即把教学过程划分为若干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重点解决的问题,也就是“阶段性教学目标”。教师把整体计划和“阶段性教学目标”都告知学生,师生双方达成共识,“教”与“学”密切配合,一旦达到阶段性目标就及时给予学生热情的鼓励和积极的肯定,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和成就感,继而得到向下一个目标迈进的精神动力。实践证明,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其实,“分段式”教学等于把声乐教学目的分解化了。对于初入高校的学生来说,需要解决的问题实在太多,一股脑地要求学生做全面调整或是这也不对、那也不对的全面否定,往往使他们无所适从,觉得正确的声音状态遥不可及而心灰意冷。教师应仔细分析学生的存在问题,理清头绪,找出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症结,“对症下药”,才能逐步改善、解决。正如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些“次要矛盾”会随之淡化、减弱。“阶段式教学目标”就像是通向“最终目标”彼岸的桥梁下的一座座桥墩,架起了通向成功的桥梁。声音的训练是一门科学,必须要严谨、踏实地按照其规律一步一个脚印地完成各个阶段的教学目标,才能逐步掌握声乐技巧,为完整地表现声乐作品奠定坚实的基础。三、声乐教学语言的特殊性及其特定含义声乐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声乐课堂教学语言的特殊性。一些常用的术语如“吸气到小腹”、“声音竖起来”等等,如果从生理学的角度上讲都是违背自然规律、不可能做到的。但在实际训练中却能积极地起到启发学生的作用。这些术语其实都是从不同角度起到了一定的心理暗示作用。通过“暗示”,使学生按照教师的意图有效地调节肌肉运动或共鸣腔体,达到某种特定的教学目的。教学术语的运用是针对某个学生存在的具体问题而灵活使用的,不能一概而论。比如,“向下叹气”是针对学生吸气时造成肩、胸部紧张、上提的情况,暗示其放松紧张部位,体会中低声区的气息流动;“吸着唱”则是针对喉咙状态难以保持稳定的学生,暗示其保持喉咙张开的状态及胸腹部肌肉群保持住吸气状态;“声音竖起来”是对于声音“白”、“浅”难以获得混声共鸣效果的情况而做的一个形象化比喻;“声音向脑后走”则是对肌肉运动及共鸣腔体运用的暗示,在后咽壁比较软弱的情况下,用“向后走”的意念可以引导学生扩张咽壁的空间和增强后咽壁力量......合格的声乐教师应该在灵活而富有针对性地运用教学语言的同时,使学生弄懂这些术语背后的真正含义,使其“知其所以然”,才能有效地发挥课堂教学的“指向性”作用。达到师生之间的默契配合,完成教学目标。
四、课后练习的重要性
声乐是一项技能。任何技能、技巧的掌握都必然要有一个反
复练习、不断巩固的过程。美好的声音必须依靠日积月累、坚持
不懈的练习,才能逐步养成良好的发声习惯和思维习惯,因此,
课后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它是课与课之间的衔接,也是巩固
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课堂上教师明确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并
采用相应的方法进行矫正训练,而这个方法能否牢固掌握,课后
练习就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相当一部分同学会感到自己课下练习时不如课堂上的声音
状态好,害怕“唱歪了”,心里产生一些压力而不敢练或是很少练
习。教师必须要强调声乐学习过程其实就是建立一个新的“条件
反射”和发声习惯,使参与歌唱的各个器官及肌肉组织逐步形成
一个协调的运动方式———这必然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反复地练
习才能使这些肌肉组织产生“记忆”,协调运动。绝不能由于怕失
败而放弃练习,那无异于因噎废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顾虑和想法,给
与鼓励和疏导。使他们认清练习的重要性及容易出现的问题,有
足够的思想准备,从容应对困难,愉快地投入到课后练习中。
1.充分认识声乐学习中“反复”是正常现象,练习时不急不
躁,细心体会课上老师的要求,唤起课上的感觉和记忆,不要急
于唱高唱强。声带和肌肉组织都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如果与上
课感觉反差非常大,就暂时停下,静心思考后再练习。有些学生
上课时录音课下练习时听,也是个好办法。
2.练习要有计划、有目的,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的内容和老师
强调的重点进行。富有针对性的课后练习往往容易取得令人满
意的效果。不要凭一时的兴趣和情绪,感觉较好时就猛唱一些难
度较大的歌曲、喊高音,这样的练习效果可想而知。
3.练习要讲究质量。处于基础训练阶段的学生都存在一些毛
病、缺点,常常在课堂上能够听懂老师的讲解和要求,也认识到
了自身问题所在,但就是力不从心,“心里明白做不到”。这种情
况下练习时要集中注意力,认真按老师要求调整状态尽量少地
让错误的声音有机可乘。迎难而上,锲而不舍,尽快改掉毛病。
结语
声乐教学是一个十分具体而复杂的过程。面对个体情况千
差万别的学生,声乐教师的任务就是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声音概
念,了解发声的基本知识,规范声音状态,建立良好的发声习惯,
在其原有基础上获得进步和提高,挖掘出属于学生自己的最美
的声音,牢固掌握声乐基础知识与技能,为学生今后的声乐学习
和实际工作中的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俞子正,田晓宝,张晓钟.声乐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6.
[2]邹本初.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11.
作者单位:安阳师范学院

艺术研究
·11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