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徐州市城市发展的SWOT分析姓名:刘云宁学号:1026010656年级:2010级专业:地理科学徐州市城市发展的SWOT分析刘云宁摘要:文章以SWOT分析法为研究的基本框架.系统研究江苏省徐州市城市发展的外部机遇与挑战和内部的优、劣势。
综合分析武汉城市圈空间发展的现状,为徐州市经济进一步发展和优化提供理论参考。
徐州市在交通条件、产业基础、智力资源等方面存在比较优势: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缓慢、环境质量下降制约了区域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全球化带来重大机遇,但是发达沿海地区带来的竞争和土地合理利用与快速城市化之间的矛盾是区域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关键词:徐州市城市发展SWOT分析法引言当代经济社会背景下,任何一个城市均不是孤立存在的。
个体城市的发展进程和发展轨迹不仅取决其本身的自然条件和要素的配置情况,还仅取决于其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在城市群落中所具有的动态比较优势,和是否能够和周围城市形成体系,具有较紧密的资源、科技等方面互补关系。
1SWOT分析法的概念SWOT(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ty,Threa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四个单词分别代表优势、劣势、机会、威胁。
它是由哈佛商学院的K·J·安德鲁斯教授于1971年在其《公司战略概念》一书中提出的,是一种能够比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一个单位现实情况的方法。
SWOT模型是市场营销学中进行企业发展战略选择的一种常见分析方法,它同时对企业内部环境的优势与劣势、外部环境的机会与风险进行综合分析,从而以系统论的思想将各类看似独立的因素相互匹配起来,能够较为客观地揭示企业发展的最优轨迹。
实际上,SWOT在本质上是一种具有广泛用途的战略分析方法,完全可以通过宏观化处理,用来分析特定城市的发展定位问题。
因为任何一个城市的发展过程都是自身要素不断改变配置方式的过程,同时也是在相关城市群落系统中不断谋求和强化比较优势的演进过程。
通过进行SWOT分析能够清楚认识到城市发展中的优劣势,存在的机遇与威胁,为城市发展方向和战略的选择提供依据。
2徐州市概况位于江苏省西北部,东经116°22′~118°40′、北纬33°43′~34°58′之间。
东西长约210公里,南北宽约140公里,总面积11258平方公里(图1),占江苏省总面积的11%,是苏北最大城市和由苏、鲁、豫、皖边区组成的淮海经济区的中心,也是近些年来江苏苏北城市中重点发展的城市之一,徐州都市圈的带头城市(图2)。
它“东襟淮海,西接中原,南屏江淮,北扼齐鲁”,素有“五省通衢”之称。
京沪、陇海两大铁路在此交汇,京杭大运河傍城而过贯穿徐州南北,公路四通八达,北通京津,南达沪宁,西接兰新,东抵海滨,为全国重要水陆交通枢纽和东西、南北经济联系的重要“十字路口”。
徐州古称彭城,有着4000多年的悠久历史。
中华意经和养生学的鼻祖彭祖、汉代开国皇帝汉高祖、人杰鬼雄项羽都在徐州留下了他们的痕迹。
彭城大地上留下的文化遗产和名胜古迹不胜枚举,其中尤以“汉代三绝”--汉兵马俑、汉墓、汉画像石为代表的两汉文化最为夺目,极具艺术欣赏和考古价值,每年10月初,徐州还举办汉文化国际旅游节。
而以云龙山水、泉山森林公园为中心的风景区兼有北雄南秀之美,美若西子,秀比江南,是苏北著名的风景胜地。
徐州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
在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全市常住人口为8580500人,科技迅速发展,已设有多个高新开发园区。
教育事业蒸蒸日上,有中国矿业大学等高校。
气候资源丰富,农业发展较好。
图1 徐州面积范围图2 徐州都市圈范围3S(Strengths)———优势分析3.1区位优势徐州地处黄淮海平原中部,东临黄海,西靠中原,南襟江淮,北接齐鲁,是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和淮海经济区区域性中心城市之一,具有独特的商贸区位优势,是人流、物流的重要的聚散地,从而也引发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聚集。
徐州在全国生产力布局中始终处于承东启西、南北对接的枢纽地位。
新亚欧大陆桥贯通后,徐州成为西货东出的咽喉通道;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两大城市圈的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其相互辐射和共同作用的效应,使徐州区位优势更加突出。
3.2交通优势徐州交通便捷发达,陇海、京沪两大铁路干线纵横交会,即将建设的京沪高速铁路在徐州贯通。
铁路营业里程1602.7 公里,铁路正线延展长度2301.1 公里。
作为“中国铁路之咽喉”,南来北往徐州,乘火车极为方便。
公路方面拥有 5 条国道、20 条省道、5 条高速公路,在徐州纵横成网。
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350 公里;22 条主干、四环线和90 条县乡公路格局在中国地级市中位居前列;市区距离连云港国际港口只有200 公里,并与高速公路相连,海上运输均较为便利。
徐州京杭大运河港口是全国内河十大港口之一,万寨港是国家级内港,邳州港、双楼港、孟家沟港担负国家北煤南运的中转重任,是华东能源的重要集散地,年吞吐能力为2000 万吨。
徐州观音机场是淮海经济区最大的民用机场。
在全国142 个营运机场中,可起降747 大型客机以上的空港只有17 个,观音机场就是其中之一,排名约12 位。
观音机场现已开通北京、上海、香港、深圳、广州、昆明、海口、成都、大连、厦门、温州等城市的航班。
鲁宁地下输油管道纵贯境内,徐州市区内的华东输油管理局是鲁宁石油管道的经由地,管道运输在徐州境内长128 公里,是国家石油命脉组成部分。
优越的交通条件加大了与周围地区的交流,有利于物质流、信息流的传输和交换,是本地市场更开放化,能够随时掌握最新资讯,及时根据国家政策和外部市场的变化调整产业方向,优化产业结构。
3.3政策优势国家和政府加大发展力度,鼓励各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对城市整体发展给以大力支持,提出了徐州都市圈这一概念,出台多种政策吸引企业和人才。
3.4资源优势徐州是全国重要的煤炭产地、华东地区的电力基地,拥有煤炭、井盐、铁、钛、大理石、石灰石等30多种矿产,储量大、品位高。
煤炭已探明储量达39 亿吨以上,预测储量69 亿吨,年产量2500 多万吨;井盐储量为220 亿吨、且品位很高,发展煤化工、盐化工的资源条件十分优越;石膏年开采能力500 万吨,为华东地区之首。
丰富的资源优势为徐州市形成以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3.5产业优势近年来,徐州市充分利用江苏省加快苏北振兴和开发建设沿东陇海线产业带的有利时机,按照“点线面推进、大项目带动、城市间协调发展”的思路,着力实施“大工业支撑、大项目带动、大商贸流通、大城市建设”四大战略,使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徐州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工程机械、建材、化工、食品为支柱产业,新医药、电子信息、环保设备为新兴产业,煤炭、电力、建材、轻纺、冶金等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的具有比较鲜明特色的产业体系。
其中,3 家企业名列中国最大500 家企业,10 家企业进入全国同行业百强,50 余种产品产量位居中国或江苏省第一,徐工集团、天宝集团、维维集团是中国同行业生产规模最大的企业。
各种产业综合发展,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强大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后续服务,保障了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数据来源:江苏省统计局统计年鉴从上两个图表可计算,第三产业增加值从2001年至2009年这九年间,增长了5.13倍,年均递增9.30%同期徐州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6.50倍,年均递增9.63%,第三产业年均增幅与GDP基本持平。
第三产业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的状态,发展速度的加快,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保障。
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关的从业人员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为徐州提供了大量的就职岗位,为分流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解决城镇就业起到了重要作用,减少了徐州的就业压力。
3.6人力优势首先,徐州市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密集。
各类专业人才众多,人才优势明显。
特别是针对本地区的优势产业--矿产和科技设立了专业教育学校--中国矿业大学,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大量人才。
其次,徐州市人口密集,为市场提供了大量劳动力,这在发展初期起到了重要作用。
4.W(Weakness)--- 劣势分析4.1带动性差城市经济发展不够理想,造成吸引辐射力差。
周围大型城市较少,大部分是小城市,不能够刺激市场经济的扩大,从而会影响各行业的增长速度。
4.2规划不完善城市建设盲目性大,造成对历史与环境的破坏,使城市特色风貌逐步消失。
没有形成明确的区域分工,效率较低。
城市道路不完善,交通压力大,停车场所匮乏。
这也是许多城市面临的问题之一。
济南市城区的布局形态由于受山体等自然条件的制约,城市的发展格局有断裂现象,不能是大规模城市内交通,造成交通效率低。
老城区规划落户,很多消费市场没有设立或较少设立停车位,造成车子乱放,严重影响交通和市貌4.3环境质量下降随着徐州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增加、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徐州出现了城市环境与生态透支的现象;过快过量的城市改造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和历史文化环境;加上历史上形成的重化工、建材、机械、煤炭开发等重工业污染源,导致城市环境问题急剧增加;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工业废渣、城市垃圾等问题突显,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5.O(Opportunities)---机遇分析5.1产业转型随着资源的耗尽,特别是煤炭、矿产资源的较少以及其带来的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科技创新带来巨大收入的增加,国家提出产业转型,第三产业尤其是高等级服务业将逐渐成为东部地区主导产业,而其传统制造业将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徐州杜市圈凭借其优越的区位条件、高素质人力资源以及固有的雄厚制造业基础,必然在转向时抓好机遇,获得更好发展。
5.2中部崛起和中原经济区建设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相关文件的颁布,提出了八大方面共56条具体措施来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要把中部地区建设成为全围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基地、原材料基地、制造业基地和重要的科技发展基地。
2011年,建设中原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河南为中心进行经济大发展。
位于接近中部的徐州在这两个计划的影响下,有了更广阔的对外市场,面对了更多机遇。
5.3经济全球化城市圈域经济是全球化背景下经济区域化在空间上的具体表征,也是实现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路径。
城市圈域合作符合各方的共同利益,城市竞争由圈域范围城市间的内部竞争发展为更大范围的城市群体空间实体在开放式空间范围内参与全球竞争。
在新的全球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新经济背景下,经济全球化以及城市一体化趋势为徐州都市圈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契机。
5.4信息网络化,技术产业化区域网络经济的崛起激发了对高性能信息网络建设的需求。
区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需要优先建设覆盖整个区域的高性能宽带信息网络;同时,高性能宽带信息网络巨大的渗透力推动网络经济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