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合同能源管理市场分析

中国合同能源管理市场分析

中国合同能源管理市场分析
合同能源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的美国,如今在欧美日
等发达国家广泛采用。其商业模式广义上讲是用户利用部分节能
收益支付节能服务费用,具有较高的用户接受度与收益空间。
合同能源管理在中国并非新名词。早在上世纪90年代
中后期,中国政府通过与世界银行合作,成立了三家示范性合同
能源管理公司(EMCo),十年左右的探索与实践让合同能源管理
模式在中国的可行性得到了验证。同时,节能减排愈发成为中国
政府工作重心之一,2009年,中国政府在哥本哈根会议上作出
了节能减排的具体承诺。2010年4月,中国国家发改委出台了
《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意见的通
知》等系列政策,以补贴、税收和金融等方式支持合同能源管理
公司。在这样的环境下,从2005年左右至今,中国合同能源管
理市场迅速发展,初具规模,并将在未来保持高速增长。
在第二产业中,相对于重工业,轻工业总能耗较小,当
然能效较低也使其存在较大的合同能源管理实施空间。在中国合
同能源市场爆炸性增长的背景下,轻工业园合同能源管理市场增
长非常乐观,但由于政府对工业园管委会的考核以园区产值和税
收指标为主,对其基础设施节能要求的缺乏,加之其基础设施改
造受限于地方政府规划,轻工业园在开展基础设施合同能源管理
上缺乏动力和压力,轻工业园合同能源管理市场增长速度明显慢
于全国市场。
一、市场综述
根据全球知名增长咨询公司Frost&Sullivan对中国合同
能源管理市场的长期跟踪和全方位研究,2009年,中国轻工业
园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投资总额不超过人民币10亿元,占当年全
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投资总额5%左右,预计在2009-2014年期
间,将保持每年40%左右的年增长率。
从商业模式的角度看,在这10亿元左右的项目投资总
额的50%左右采取的是BOT模式进行。因大部分轻工业园为政
府所有,而项目的服务对象多,规模大,如热电站,水处理站等,
而且多为新建项目,轻工业园管委会及当地政府更倾向于采用
BOT模式将节能业务外包。这类项目投资规模普遍较大,平均
在8,000万元左右,因此2009年专供轻工业园所用的BOT项
目数量上并不多。此外,节能效益分享模式项目平均投资额虽低,
但因其较高的成熟度、认知度和客户接受度,较多的应用于园区
或大型厂区的照明、暖通等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占据了该市场的
30%左右。
二、产品和应用
轻工业园合同能源管理市场因增长相对缓慢,是中国合
同能源管理市场中发展较新,规模较小的一部分。其主要应用一
方面是以BOT模式为主的热电联产,水处理等,这类项目投资
额大,但数量少;另一方面是照明、暖通等方面的应用,这类项
目投资额小,但数量相对大,在轻工业园中应用较为广泛;此外,
还有一些大企业园区在制造环节开展的大规模项目,如注塑机变
频,动力节电等等。
根据Frost&Sullivan的研究,2009年热电联产和水处理
两种应用均分别占到轻工业园合同能源管理市场20%以上。这两
种应用均是以BOT为主要实施模式,项目投资规模大,数量小。
这里的热电联产主要指专为园区供热的热电厂,以垃圾焚烧热电
厂为主,这类项目投资额大,通常在1亿-50亿元人民币之间,
但因政府对生态发电上网补贴和垃圾处理补贴力度较大,尤其在
沿海地区,这类项目盈利相对较好,回报周期在5-10年。这里
的水处理主要指专为园区进行污水处理的水处理厂,这类项目吨
水处理投资额通常在1千万-2千万元人民币之间,不同地区之间
的水处理成本和水处理收费差异较为明显,回报周期通常在10
年以上。
根据Frost&Sullivan的研究,2009年照明改造占到轻工
业园合同能源管理市场20%左右。该应用主要是对园区路灯或建
筑内进行节能灯具的更换,也包括一些照明控制系统的改造,由
EMCo负责设备的采购、安装调试和维护。该种应用投资额较小,
节能效果明显,较为广泛地采用在轻工业园合同能源管理中,主
要以节能效益分享和节能保证等商业模式运作。
此外,暖通系统改造也是轻工业园合同能源管理市场中
采用较多的一种应用。该应用主要对园区暖通系统主机或末端进
行改造,其核心技术是变频和控制技术。该种应用投资规模小,
回报周期也较短。
笔者认为,相对于重工业和建筑节能,轻工业园合同能
源管理市场仍是非常新兴的市场,节能空间非常广阔。目前用于
轻工业园合同能源管理的应用主要还集中在热电厂、水处理厂、
照明、暖通等少数应用,预计在未来3-5年,在这些应用之外,
如余热回收,中水回收、分布式发电等应用的比重将逐步增大。

相关主题